close

前陣子學弟打電話來,說最近兩廳院為了野田妹鬧的不可開交:

(野田妹明年也要主演NHK大河劇拉...)

交響情人夢 最終樂章2010/02/20
http://tspo.pixnet.net/blog/post/30240824


今天看到焦元溥的意見,讓我想起來1月時這個爭議,還要爭取連署。

其實究竟要不要大眾化,老問題。而且無解。剛剛在廣播上聽到馬家輝的意見,從最近兩岸三地電影業的發展,談到劇場等領域的發展。馬大致意思是,在大陸「大國崛起」後,很多力量都被吸納進入,香港電影也出現空洞化現象,很多有創作力的人,大多待在大陸(偶一回到香港),而劇場界/藝術界也紛紛前往大陸,但是在那裡表演,反而太容易懂了,沒有過去藝術的力量。亦即,在藝術界,似乎去大陸這件事情,反而有點類似過去台商,是為了再找到新的市場,而非在自己的能力上有何進步。

大眾化,也剛剛好聽到馬家輝的這個觀察。大陸如果算是一個文化後進國,台灣與香港在電影/表演藝術等算領先一點點,自由一點點的話,現在大陸富了(至少比台灣有錢),對精神文化層面需求多了,對它們而言的確還有個大眾化的需求。

也滿有趣的是,焦元溥提到好幾次文創法,也提到文創法很多東西不明,甚至政府怎麼看待人民?都是很好的提問。

對他希望文創法細節能多討論、建言,這點也相當同意。至少焦元溥提出了他的觀點。

上野樹里以前就玩過S團那一套了...

=========
焦元溥:「通俗化」是問題嗎
 
【聯合報╱焦元溥】 2010.02.04 03:26 am
 
文創法通過後引起諸多討論,其中對於鼓勵方針是否將導致藝文產業重文捨質,甚至惡化成劣幣逐良幣,尤有不同見解。事實上這可分成兩個層面討論。如何透過教育推廣,使精緻藝術普及,絕對是政府民間皆該努力的方向。

以古典音樂為例,英國擁有行之百餘年的「逍遙音樂節」,不但動輒五、六千人一起欣賞,「最後一夜」更讓許多人前一晚就來露營排隊搶票,和時下熱門演唱會無異。該晚不但電視廣播即時放送,戶外五地同步進行,曲目更通俗而非媚俗,去年甚至包括馬勒藝術歌曲、史特拉汶斯基管弦樂和當代創作。誰說古典樂和人有距離?

精緻藝文既能超越時空,「普及化」自能更顯其真價,真正令人憂慮的是「庸俗化」—無須等到文創法施行,光看今日台灣媒體的藝文報導,就可知問題嚴重。許多新聞只知追求「爆點」(自以為是的爆點),內容卻乏善可陳。多少音樂家活到老學到老,同一首作品縱使演奏數十年,仍能日新又新,永遠有新發現。但無論他們在記者會多麼無私分享千錘百鍊後的心得,媒體卻往往設定讀者是白癡,只挑那些最膚淺、和主題最無關、讀後無法增進任何益處的內容來刊登—沒有人會笨到為了推廣圍棋,而倡議把規則改得若五子棋。不思教育責任與報導深度,卻以描述「女神卡卡」的筆法來介紹卡拉絲唱《托斯卡》,難道就能讓追逐流行偶像的群眾開始欣賞聲樂與歌劇?

尤有甚者,些許藝文表演者見時局若此,竟也投其所好,甚至不去提升作品與演出,反而捨本逐末,全數心力都置於製造話題、甚至假編新聞來博取版面:於是,我們有獲得華沙蕭邦大賽名次的台灣鋼琴家,告別多次的「最後」演出,以及各種光怪陸離的神奇報導。當庸俗病入膏肓,誇張習以為常,千遍一律的廢話使媒體成為垃圾場,又有誰願意去閱聽餿水?

殷鑑不遠。若文創法相關條則制訂不能慎思明辨(目前仍是一片模糊),最後會是什麼樣的演出獲得關注與補助?表演團體是戮力精進還是尋求俗濫?政府最後又是拿什麼來餵養人民,把人民當成什麼?

對於藝文報導,我其實不悲觀—台灣閱聽人絕非一般設想的庸俗,我也看到太多敬業認真,努力提出深度報導的記者和編輯。作為讀者,我們其實擁有改變的力量:看到不知所云或謬誤頻出的新聞,請投書指正;讀到認真扎實的報導,也請不要吝於讚美:那可能是某位記者或編輯辛苦搏鬥後才得到的一點空間。至於文創法施行細則,大家更該積極建言,而非漠不關心———否則受到獎勵補助的永遠不會是李安或張愛玲,只會是梁朝偉的那塊肉。

(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

【2010/02/04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