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討論探究 (37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天在UDN上看到文創的投書,其實內容跟文創產業關連不大,主要事前陣子阿陡仔說台灣人犯了貪吃的罪。

不過縱使關連不大,這句話:「除了「食」,台灣高喊的文化創意產業,在衣住行育樂等項目,似乎都不太令外國人或我們自己,留下正面的深刻印象。」還是值得去思考。

文創產業定義上至少都10個,橫跨電視、電影、設計、藝術等領域,如果余豈教師的意見是,對外國人大多沒有正面形象,那麼,在推這個產業到底意義為何?是余豈教師言過其實?還是真的乏善可陳?我們不是有好幾個台灣之光嗎?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在中時新聞網上看到這一則社論,還排在社論的前面,篇幅很多,大談「台灣文創競爭力落後的警訊」。標題很吸引人,但進去看看....把人家報告重複了一遍,然後呢?

台灣文創如果落後(事實上只是《二○一一年兩岸城市文創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裡面,認為台北市落後對岸都市),那具體原因是什麼?文中提到了文創法過關、辦公室(猛然一想,成立也快一年了)、文創院設置草案(想搞文創工研院)等,然後呢?

這篇社論具體的,到底想說什麼?把最近新聞、調查報告拼拼湊湊以後?然後,文末提的GDP,到底想幹嘛?如果文創論述水準一直都是這樣,你還不擔心嗎?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在報上漢館長又投書了,針對文化部設置的議題提出意見,同時也提到了2天前朱宗慶校長對文化部期待的文章,一併附上。

有趣的是,漢館長的觀點跟一般人不一樣,他認為文建會因為是行政院的幕僚機關,所以改制為文化部反而是降格,而一般聽的到的意見,文化部反而是升格:有更多預算、人力與業務。同時漢館長也提出,「你可以問國防部政工人員的文化業務嗎? 」

文化部設置問題,其實跟文創也有很大關連,因為數年前文化部設置裡面,文創產業的政策拓展,也是核心業務之一,如果沒有太多意外的話,雖然觀光局並未整併進入文化部,但未來媒體事務將會整併進入文化部,所以基本上文化+創意的趨勢應該不會變,至於怎麼「產業」,至少在改制上看不出來,如果看漢館長的意見:「我向來認為文建會的功能未曾發揮,因為政府不曾為文建會設計出適當的機制,目前各部會幾乎漠視文建會的存在,文建會失掉了為國家制訂政策的地位,也無法監督各部會的文化性作業成效,其功能只好向實務移動。」如果未來文化部還是這樣的狀況,那其實....至少29個文化部是不會存在的。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國藝會更換董事、董事長的名單,今天漢館長投書,也直接指陳其中的問題所在。其中也出現:「文化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是相關卻不相同的兩件事。」、「藝術家如果每天腦筋裡只想到如何賣,還會有劃時代的作品出現嗎?這是常識,大家心裡都明白。」的用語。

至於漢館長是否是站在藝術界的立場,去反對施董事長?應該沒這麼嚴重,不過感覺起來,最近一波董事會的改組,大量引入企業界人士,至少漢館長的投書看來,是相當不安的。

但是仔細想來,過去國藝會其中一項業務,就是要「藝企合作」,甚至也有補助文化創意產業,也就是說,這一屆的董事會,可能只是把過去的方針作更強化、高層化、明確化而已吧?當文建會標舉文創產業時,下屬或相關機關,本來就應該要照著轉阿。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記得在股市有一句俗諺:「當菜市場的阿婆都在談股票的時候,你就該出場了。」

感覺上在張大春PO文事件後,各方對他的反應都滿多的,不過回應的深度與廣度,是否能針對張大春的文、以及針對現況有更深入的探討,小弟想這滿見仁見智的,各位觀眾也就自行判斷吧。

下文有一個在今天中時名人觀點裡面,也有一位生理學教授兼科普作家,給我們上了文化創意產業的一課:分別對文化、創意、產業三個字作定義,也提出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觀念。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因為張大春的發言,引起一些「文創產業」體系式的討論。今天在聯合上也有一篇從「社群網戰」上,以創作者、媒介者等角色去思考的討論。

其實內容也並沒有多新穎,這些觀點在前兩年鄭秋霜出版的書就提過了,當時也是以「澤崎小姐」來代稱這樣的代理者、經理人的角色,下面則是以馬克佐克柏為例。

看到最近對這樣的爭論,其實我們應該要驚恐才對,因為文創並非新的事務,像電影、音樂,乃至於出版,在台灣都是數十年的經驗。到了今天,2010年的秋末,我們還在辯論創作者、經理人、消費者等的位置與職責,意味我們對「文創產業的體系」這件事根本搞不清楚,但其實多數的創意產業早就存在,但各自發生不同問題,使之無法產生舊日榮光,同時也因為既有的創意產業面對轉型危機、市場挑戰,內部都在改組,使得讓經驗無法傳遞給其他新興產業,比如設計業、創意生活產業,或者幾個藝術領域可能的產業化上。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張大春PO文事件,在中時揭露以後,後續對文創產業/政策的捍衛之聲四起,今天在中時社論,又有一篇。

大致上看起來也就是比如張話說的太重、台灣文創未來還是很有希望、台灣文創還是有所危機之類的話語。

這幾篇觀察下來,對PO文回應、以及對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反應,似乎有某些作文的方式、趨勢,甚至引用的資料來源,大概也就是那一些。比如,90年代在台灣熱炒的「文化工業」論,在現在主要的文創產業論都聽不到;比如,也有一些傳播界的學者,一直對文創產業有探討與分析,不過他們的關心與意見,也沒有出現在主要的文創論述裡面,比如,如果投入200億元就可產出這麼多產值,那為何不投入1000億元?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今天在中國時報上,出現了一個區塊「張大春: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 PO文回應淡大生」。在近來除煙火秀以外冷淡的文創討論,看來又會熱一陣子。因為張大春在他的blog文章中,用詞其實滿直接、也算難聽了。比如裡面出現有:致哀、惡性腫瘤、寄生蟲、幫閒份子、雞零狗碎、詐騙集團、浪費時間等詞彙。

【延伸閱讀】「答大學生────關於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
http://blog.chinatimes.com/storyteller/archive/2010/11/16/564264.html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在經濟日報上看到一則,由於文博會蕭副總統致詞產生的迴響。

正好也扣連到昨天對對王偉忠的報導,我們所提出的問題。下面這一篇社論,大致也想這麼去想,不過再看看下面的一些陳述、提問,似乎看完也不知道究竟寫了些什麼?

不過倒注意到一個問題:當我們談文創產業時,現在漸漸發現到產業端有其問題,但是當發現問題時,比如下述談到的盜版等,怎麼面對?文中不斷出現「文化」或生活形態,但台灣的文化究竟說了些什麼?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翻開新聞,其實文創面的消息是有一些,除了花博以外,重點諸如一些大型展會展活動出現,比如文博展覽。

另外一個就是1112因應孫文誕辰,電視製作人王偉忠被邀請進總統府演講,也提出了一些觀點。

我們是這裡比較奇怪的是,不太關心有什麼新的創作作品出現,什麼本土設計品、展演節目之類的,相反,我們關心的是看待文創的方式、觀點與意見。因為文創的問題要釐清,似乎不是立刻有個天才或人才、明君在世之類的,而在於:我們對局勢是否清楚、論理是否清晰?以及利弊得失考量過後,我們選擇一條最適當(成本最小、獲益最大)的路?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做一些焦點性的轉型,只將議題、觀點鎖定在可以直接探討文創的話題上,一些枝枝節節的東西不再討論,所以,這幾個月來對於話題的選取上,驟然減少很多。

其實諸如在藝術界的鬥爭,PO版都毫無興趣,第一個是鬥爭能維持多久?第二個是問題可能也不會獲得解決。

倒是今天作家劉克襄,在聯合報名人堂上提的這一個意見,滿吸引人的。同時反過來想,焦元溥先前幾篇擲地有聲的名人堂文章,他好像很久沒上來談點音樂界裡面他看到的現象。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今天在中時上看到一篇投書,雖然文字很短,但其實值得反省。

我們害怕金援外交,卻對「文化外交」毫無感覺,因為藝術嘛,要跟政治脫鉤;誰說的?當藝術界等政府補助時,藝術跟政治就永遠搞不清楚,而為政者當然自有其運作邏輯,回頭也會影響藝術的資源分佈,下面投書就談到了「雲門只是默默無聞的舞團,今日豈能應邀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中時上看到邱教授的文章:「文創產業的口號別喊過頭了」,有別於過去談一些文化現象,這次下標、內容,感覺都很實在,很有趣。

其實在這裡一直值得的,並非是創意產品、什麼創新理念,反而是談文創的方式,以及誰在談文創,還有對文創的反應。大概偶爾碰一下什麼是文創這個話題。所以不至於進入到設計品是文創、藝術是文創、看電影也是文創之類的五里霧、修羅場裡面。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工商上面有一篇,斗大標題就是文創大未來。看看下面的一些各國資訊回顧,對拉,法國有、英國有、韓國有、澳洲有.....;有給軟片的、有稅務減免的、有出資金的....

文創有趣的是,它雖然到現在可能範疇都不是非常明確,但是對於作「文創」這個作文,倒是標準格式越來越清楚了。大致就是回顧一下國際、講講文創法、講講文建會,或者抒發一下文化的重要性,然後說自己資源不夠、資金不夠....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的中時社論,頭條就是針對馬英九520的演講做出一些期待。也解讀出他首要對創新與文化面作轉型,而且「樂見」。這兩天由於六國論,紛紛激起民間與媒體討論,意見很多,甚至還有扯到雙珠鬥爭上...

不過回到這一篇「社論-樂見執政者對台灣發展思維出現轉型」,會想要選這篇來存留,是因為裡面多次提到創新與文化,尤其最後還出現了生活風格與文創。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創談這麼多年,包括文化界不少跨領域的朋友都在注意這個東西。漸漸地也出現不同的意見。

感覺起來,在藝術界通常對文創是有所隔閡,尤其在第一線的工作者,關注的角度跟意見,似乎跟現在文創主流意見不太一樣。在第一線直接面對的就是勞動與教育問題,而現在主流意見比較宣揚的是美學、生活氣氛。可能位置不同,影響關注焦點。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週一的朱敬一董事長專欄裡面,有趣的是談的是「文化觀光部」。文觀部,在黃碧端當主委時就已經消解,朱董事長突然提這一點,並且感嘆,感到有點奇怪。

剛好在他見報之後,也接受了廣播訪談,相對於報紙上比較大江大海的描述,用言談形式,似乎比文字更清楚一點。

朱董事長在文字、在言談中大概都抓到了要點,簡單說,要推觀光,我們是什麼樣的水準?他在言談中提到:臺灣的觀光還是一個旅客物流業,並沒有提升層級;回過頭看,文化觀光似乎比單純的物流業更有優勢,那,文化觀光裡面,什麼才是文化?他說,文化不是高深東西、唱高調,而是生活體驗。也因此,先前在澎湖的博奕觀光,就相對的沒有深度、沒SENSE。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有看中時民意論壇,大概都會翻到這一篇吧?版面還是醒目的地方。

蘇進強主席,在看完文章後特別瀏覽一下他的抬頭:曾任文化總會祕書長。那這個單位......請注意,2009年一系列圓桌論壇,是在誰舉辦?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見報的一篇報導,是大陸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區域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王筱芸來台訪問後的一些觀點。

閱覽完她的意見,感覺她判斷問題的角度很確實,但是提的方案包括觀點,還是不知所云。什麼叫做認同GDP?名詞不能這樣亂套拉。還有他對台灣的考察,可能也不是很確實,行程可能都被刻意安排,沒有走到最基層去看,比如脫隊感受一下庶民在吃什麼、想什麼、看什麼,困境在哪。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經常在報上看到余豈的投書,這次談的是文化。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