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說一個題外話,東吳大學女學生據說還有要組織國家社會主義學會(德國話就叫做納粹),真是出類拔萃。小弟除了對AV頗好此道,對納粹也有興趣,認為是人間瑰寶,不過興趣不是主張,而是他們構成的條件,以及一個哲學大邦,威瑪憲法的德意志,為何能讓希特勒著個卒仔當道,具有啟發性。

80年前德語系開始本土化,今天台灣也想本土化。在意識形態轉軸後,學術也跟著風新的流行。對題目本身,我覺得ok,想流行印度都可以問題在於方法(一如我對納粹主張沒興趣,對納粹如何橫行德國興致盎然)。
照理說,本土化了10幾年,台灣對自己應該認識越來越清楚,不過好像連228都還搞不清楚,更別說更細膩的台灣文學,台灣庶民生活(諸如夜市攤販等活力),如果我們把本土化,就當成最浮面的現代化,就是用統計,科學調查加以控制的過程,台灣也還做不到,很多數據統計都還有問題。也有朋友對我表示,對失業率都不甚茍同。
那,廖經庭所謂「台灣研究」亟待整合,所指為何?該如何處置?有其短短其文,雖然以中文/台文為對象,事實上present的就是台灣文化科學界的問題,再延伸界是文創產業。

========
中國時報 2007.03.11 

「台灣研究」亟待整合

廖經庭/桃園觀音(研究所)

    日前教育部公佈大學校院台灣文史語言相關研究所評鑑結果,台大、清大與靜宜表現最佳,但教育大學普遍表現不佳,尤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最差。這份評鑑結果反映出「台灣研究」成為顯學的事實,但在研究蓬勃發展的背後卻潛藏許多令人堪憂的問題。

    首先,各校研究領域不清。以本次評鑑結果而言,這次被評鑑較差的學校幾乎都是研究發展方向不明,或是規劃發展方向與實際走向完全不同。例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表示他們想將台灣文學研究所擴大發展成台灣文化所,但評鑑委員主要是文學領域專家,無法認同這項轉變,故評鑑成績自然難看。再者,「顯學」也應最好把關工作。筆者認為台灣研究當然需要重視,但重視並非代表政府需大量設置相關研究所,以語文研究所為例,台灣各綜合大學過去幾乎都設有中國語文學系所,如今又廣設台灣語文研究所,研究所的行情演變成今日「粥多僧少」的局面。

    最後,教育部對台灣研究研究所的發展走向也缺乏整體性規劃。從上述例子來看,每個研究所均「各自為政」僅考量自身研究所的發展走向,但當每個研究所發展走向太類似或產生衝突時,往往形成兩敗俱傷的局面。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最差 「台灣研究」評鑑 台大、清大、靜宜最佳

時報資訊 更新日期:2007/03/10 10:20 記者:【林志成/台北報導】

「台灣研究」成顯學,國內大學表現如何?教育部昨天公布國內各大學台灣文史語言系所評鑑結果,台大、清大及靜宜表現最好;教育大學成績普遍不好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最差。

被評為最差,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副校長王富祥表示,該校台灣文學研究所想擴大發展成台灣文化所,但來評鑑的委員主要是文學領域專家,他們不認同這項轉變,雙方產生一些「意氣之爭」,成績自然不好看。

新竹教育大學評鑑成績同樣不佳,校長曾憲政說,當初該校成立台灣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時,同時發展台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三個領域;但國內客家語及原著民語人才非常少,很難聘到。未來該所將調整發展方向,可能只專注在一個領域。

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評鑑成績也不好,校長戴嘉南說,國內台灣語言方面的人才很少,有能力教的沒有碩、博士學位,資格不符,大學也沒辦法聘。

教育部顧問室副主任黃寬重表示,台灣研究這幾年看似熱門,但實際上卻是人才不夠多、學術表現不整齊。在民國99年以前,教育部每年會編列8000萬元經費,協助解決各大學台灣文史語言系所的共同問題,譬如設置區域資料中心等。

教育部指出,這次評鑑對象計有「文學語言類」16所、「歷史文化類」7所,共計23所。各校系所不及格部分,要提出改善計畫,教育部不懲處。

但從民國100年起,台灣文史語言系所的評鑑將交給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屆時辦學績效不好的學校,可能會面臨退場處分。

根據評鑑結果,僅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清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及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表現較好,其餘大多數系所仍有不少待改進空間,尤其是「課程設計」、「師資與教學」、「空間與設備」等指標普遍有所不逮;而「目標、組織與經費」指標也有幾達半數系所有待調整和加強。相關評鑑結果請上網(www.edu.tw)查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