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到前文建會主委這篇投書,思考一些問題。第一個,邱前主委也是文化人、教授,他所思考的這些內容,其實意味著在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的方針上,有一些路線上的反省。

我們要思考的是這些路線,比如,邱教授說,他懷念過去那些市場,並且在他參與圓環的時期,已經是末期(之後每況愈下)。圓環改建後,一直欲振乏力,最近一次的市議員監督,打算在6月大規模開張,但似乎又有所質疑。

圓環改建已經完成,就硬體來看,就算排水不良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問題在:這些老東西,究竟失去了什麼,讓他一直回不了神?這個東西,或許就是文創的奧秘。

以及,圓環是不是一個標的的案例,讓我們去思考文創這回事?如果圓環無法重回過去榮光,但是我們思考後找的到問題所在,使以後不會再發生類似事情,那圓環還是大功一件。如果找不到問題,下一個圓環還是會發生。

那「那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PS.我一直難忘,先前在圓環重建規劃時,要在頂樓蓋露天咖啡座。在新一代的文化硬體重建/規劃中,咖啡座一直是很重要的元素。

先前我們的一些專題: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841503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841510

以下是一些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HqzwpD12y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1VEDtycxB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j4si8HpALw

下面附上黃春明2月宣示「圓環已死」的報導(馬夫人周美青女士好像在座,該場面為文建會「好山好水好讀書」活動),以及圓環小吃大車拼、零租金。

========
寶島大劇場-改造夜市 要有從俗的同理心
2009-04-22 中國時報 【■邱坤良】

     台灣傳統市場的形成與興衰,多與聚落發展與變遷有關,也與地方歷史、空間、人物產生聯結,堪稱大眾文化的縮影。每個地方都有形形色色的傳統市場,有的座落於廟口,有的聚集車站前,也有的在車道中的圓環、三角公園或馬路兩側。遊逛市場是庶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進入屬於傳統的空間,依循動線,一攤一攤的「逛」,品嚐飲食,購買物件,主客之間有親切的互動。

     然而,攤販雲集的小吃市場也常因髒亂、阻礙交通受到詬病,尤其製作美食的手抓菜、拿刀鏟,順手兼數鈔票、找零錢,一旁等待洗濯的食具、食物隨意堆放,看在「高級」的人眼裡,很不衛生,自然望之卻步。

     前一陣子台北新圓環夜市因設計失誤、功能不彰,飽受輿論抨擊。「圓環已死!」作家黃春明發出這樣的哀嘆,也說出許多人的心聲。畢竟,圓環夜市是台北人生活中的重要場景,也是外地人到台北工作、讀書、旅遊的「台北經驗」之一部分。更具體說,圓環夜市的形成與發展,是日治時期的老台北人、在台日本人,以及戰後以來,包括台灣外縣市、外省人在內的新台北人、國內外遊客共同營造的結果。

     我初上台北的年代,圓環夜市仍然鼎盛,有近百家攤商進駐,且擴張到寧夏路、重慶北路一帶,形成一個龐大的傳統商圈。大多數人「專程」來圓環吃喝一頓,有的是到附近的商家買特殊布料、機器零件,或到江山樓一帶尋花問柳,順便光顧夜市。

     我後來才知道,我只是趕上圓環繁華史尾巴。七○年代後圓環每下愈況,基本原因在於重慶北路拓寬,露天攤販被迫拆除,繁榮夜市的光彩漸黯淡,加上鄰近戲院、歌廳因電視普及、觀眾減少,相繼關門,加速圓環的沒落。

     九○年代後期,台北市政府請名建築師重新打造圓環夜市,在工程進行中,太平洋戰爭期間地下蓄水池意外出土,還被列為二級古蹟。最後,一個具「創意」的黑色圓形建築物聳立在南京西路、寧夏路、重慶北路川流不息的車陣之中。與原來的圓環夜市相較,地點不變,人事卻全非。搬入新圓環營業的老字號不多,顧客也沒有意願穿越車道,進入新圓環消費,日治二○年代以來就遠近馳名的圓環夜市,終於走上絕路。

     我人生所見第一個傳統市場「死亡」的例子來自故鄉印象,以前漁港沿岸兩邊,各有數十個違建的飲食攤位,有賣麵、賣米粉、黑白切,也有豆漿、饅頭店與冰果店,提供漁民與外地人吃喝的方便,然而也造成髒亂,並且妨礙漁船停靠。後來地方機關整治攤販,興建鋼筋結構的三層樓商場,保留給原有攤位「合法」營業。雜亂的攤販清除,港區煥然一新,新商場卻乏人問津。事隔三、四十年,當年的新商場早已老舊不堪,仍然只有一樓幾個攤位在營業,是個如假包換的「蚊子館」。

     我至今還會懷念那段在港邊望海吃「點心」的歲月,而後出外的日子,就學、就業、遊玩,各地的市場仍是我喜歡蹓躂的地方。許多市場因整頓髒亂、改善交通或都市更新的理由被迫遷移,而最常見的政府「德政」,就是蓋鋼筋水泥大樓收容攤販,但「蓋」出來的大樓往往形式冰冷、動線不良,民眾「逛」市場的興味索然。

     多年來台灣一些具特色的傳統市場常因遷移、翻修,一去不復回,而後再怎麼「重新開幕」,也像連根帶土供養的野生花草,就算插在豪華客廳最美麗的花瓶中,也失去原來的風華了。面對圓環夜市這樣的歷史空間與生活傳統,主管機關如能跳脫本位思考,多一點人文反省,也許一個保留大眾飲食文化與改善交通的雙贏計畫可能出現。

     台灣人不見得非品嘗街頭小吃不可,不瞭解夜市也沒有社會責任可言。關鍵在於,如果對傳統市場文化不瞭解、甚至懷有刻板印象,卻又以主觀的生活經驗要為它進行改造,缺乏從「俗」的同理心,就太超過了。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
當周美青面 黃春明:建成圓環已死

中時電子報2009/02/08 03:30 梁鴻彬、唐榮麗/綜合報導

融合北上打拚精神、包羅各地特色小吃的北市建成圓環,在馬英九於台北市長任內改建為玻璃屋後,後因不適合餐飲業經營,攤商紛紛退出,終至停止營運近三年,台北人共同記憶因而消失。作家黃春明七日當著馬總統夫人周美青的面,直言建成圓環「已死」!周美青則很有風度地對黃春明提出的活化理念表示贊同。

周美青昨到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參加本土作家黃春明的小說《放生》導讀會。黃春明全程兩小時的演講深入淺出、唱作俱佳,談文學、談人生,周美青不但拿出筆記本猛記,會後更大呼「精采!」並拿書請黃春明簽名,兩人還擁抱。

文建會舉辦的「好山好水讀好書」活動,昨由宜蘭的國寶級作家黃春明演講「從《放生》看高齡化社會」,黃春明從自身接觸文學的感動出發,談到小說對社會及人文價值的影響。

隨 後黃春明當著周美青的面表示,馬英九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由李祖原設計的台北市建成圓環「已死」!黃春明建議,不妨邀請全台灣各縣市大廟宇的神明,每個月到圓環「Long Stay」一個月,讓台北市能感受地方宗教文化,也可推廣各縣市特色小吃與農特產品,兼具活化圓環空間的效果。周美青對黃春明提出台北市「圓環」的活化理 念也深表贊同。

日據時代就陸續聚集的圓環店家,因攤商來自各縣市,南北各種風味小吃深深擄獲遊子與台北人的心。不過,因年代久遠,房舍老舊 不堪,再加上兩次大火燒毀,不得不重建。市府坦承,由李祖原設計的玻璃屋在國外雖頗受好評,但在炎熱的台灣並不適合作為熱食攤,因此攤商於九十三年進駐 後,才經營兩年就結束營業。

市府指出,為了「圓環再轉動」,市府已重新遴選出華旭公司整修後重新經營,預計三月開始試營運,先從搶救失業大作戰開始,廣邀具餐飲專長者參加活動,暖身完再引進廠商進駐。

該新聞來自於:
http://blog.roodo.com/qmark/archives/8272517.html

下面還有QMark的一些短評。

===========
圓環小吃大車拚 羊肉麵線、涼麵勝出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 2009.04.06 11:39 am
 
 
 
http://udn.com/NEWS/MEDIA/4830823-2076174.JPG
帝二涼麵。
記者侯世駿/攝影
 
 
 
http://udn.com/NEWS/MEDIA/4830823-2076173.JPG
勇伯羊肉麵線。
記者侯世駿/攝影
 
台北市建成圓環上月舉辦傳統小吃大車拚,共邀請14家小吃攤拚場,爭取「零租金」圓環之光的進駐資格,經過1個月的票選活動,由來自樹林的勇伯羊肉麵線與在士林擺攤的帝二涼麵勝出。

主辦單位台北圓環公司表示,新的建成圓環將規畫成7家主題餐廳,外圍則有8家小吃攤,美食競賽結束開始裝修,預計6月底開幕,目前已有3 、4家攤商有意入駐。商家則希望能多點宣傳活動,帶進人潮錢潮。

台北市政府市場處委託「台北圓環」公司規畫建成圓環營運,上月6日起舉辦14家小吃攤美食競賽,包括鹹湯圓、臭肉腐、肉圓、肉粽、涼麵、蛋包飯、排骨酥等。

除邀請民眾品嘗票選外,還經美食專家的評審,昨天下午揭曉票選結果,勇伯羊肉麵線與帝二涼麵為新一代的「圓環之光」。

有不少店家就抱怨,圓環荒廢已久,人潮帶動需要一段時間,擺攤的一個月,每天人潮都不固定,讓店家相當頭痛。原本以為參加美食競賽可以吸引人潮,沒想到和預期落差甚大,昨天活動結束後,有店家即反映要換個地方擺攤。

賣鹹湯圓的陳瑞金表示,活動前幾天每天可賣出1、200碗,但之後每況愈下,最慘的時候一天僅賣出10碗,周末假日的人潮也不算多,讓他決定在活動結束後立即尋找其他擺攤地點。

來自台南專賣蝦仁肉圓的阿秀則看好圓環的生意,她表示,雖然在台南時,一個月營業額可達2、3萬,在圓環僅7000元,但她相信圓環開幕後,總能吸引到大批人潮,不過也希望主辦單位能幫忙多多宣傳,讓更多台北人知道圓環變得更好了。

【2009/04/06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