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午不經意錄到了楊照訪談詹偉雄,因為這位數位時代的副總編輯,最近要出書了。
詹副主編因為是媒體人出身,所以他的書有個特色,至少跟一般分析、學術類的書不同,這種媒體人出身的書篇章之間獨立性很高,幾乎也都是透過採訪方式構成的書,當然,一般像教科書,他的貫徹性較高,前後邏輯性較強。

詹偉雄的論調其實沒有變化過,大致維繫在風格、美感之類的詞彙;尤其,詹開頭的論述,還是從科技產業、科技業報導的角度切入。這個要回溯一下,前幾年在趨勢雜誌報導上的路徑取決,先前因為科技產業火熱,有『長』字輩的邀約不斷,但是現在文創起來了,也開始要鬥科技產業,尤其詹也對訪談科技業感到厭煩(詹先生是財經記者出身),認為訪問郭台銘也也不過爾爾。
現在要開始推動的詞彙是:美學、風格、酒神。他也自稱,先前對風格、技術兩個字之間的似乎是對立的關係,這點我倒覺得怪怪的,若工藝,不正是技術與風格合一的創作嗎?

不過有趣的是,詹的主張認為,過去台灣都是理性的看待企業,但現在有一種靠調調、微型的創業,他們是講風格的、非功利性,這讓我去思考他們主張的目的;
我不認為這本針對生產者的書,而是一種針對消費者,欲將台灣推向某種『美感社會』的宣傳書,因為這些創業者,一定有其理性考量、選擇,甚至串連,這些我在詹的言論,包括他以前寫的書,比較都看不到。
他所描述的企業家,好像是這些人都不太為錢煩惱,他們專注的是創作本身;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忽視,凸顯一種菁英心態,有錢人對錢不是很重視,關鍵在於產品內容,所以去畫廊,要問這幅畫值多少其實相當失禮、白目,也很少找得到價目表。


詹偉雄這書訪談了13個臺灣主要的文化創意產業從業者,應該都是大腳,或是說在市場上資金、知名度都很夠的廠商,比如實踐設計學院的老師、微風廣場、包益民,這些人大致上常常出現在特殊的媒體上,被視之為成功的創意產業人。

還有,楊照為了不填表格,寧可不教書;足見創作人、文化人有多厭惡官僚體制。



http://www.zshare.net/audio/10933545788f26bc/


http://www.mediafire.com/?4vvagggxzl1


http://files.filefront.com/6501mp3/;10056236;/fileinfo.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