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這個吳京的投書,雖然篇幅很長,可以看看。
反高學費,不時的也被人取笑﹔的確,問題在於我們需要反省高教結構,而不是只看金額。敢收收100萬,就要有相對價值。
我們應該從學校的立場,去想收費標準。
當然最基本就是─教學與研究之間的比例。今天,學校跟學生如果學費高,意思就是要在教學上不斷精進,但是問題在於,一手收學費,另一手去跟國家申請研究經費,回過頭來養廉價的學術代工或勞工,總體可以提升知名教授的地位:既有教授的收入,又有研究經費,學校又可抽管理費(當然學費是學校收的),何樂而不為。
真是收入多元化(還不算跟社會人士收諸如學分班,教育學分班,在職進修者學費比一般生更高)。

==========
教育不是沒錢 問題是用在哪?
 
【聯合報/吳京/中研院院士(台南市)】 2007.04.23 03:47 am
 
 
大學學費問題再次掀起熱烈討論;教育部也做了裁決,但似乎未平爭議。

大學的功能,最核心的當然就是辦學。這也是跟學費最有關連的;學費是該與辦學的優劣直接掛鉤的。辦學的優劣本應從學校畢業生對社會國家的貢獻來判斷。目前的排名卻是以學術研究為重心;也是「五年五百億大學追求卓越計畫」的模式。

大學從事學術研究最原始的出發點,大致上,一是讓教授們保持在知識的最前端;把最先進的知識用在教學上。另一是培育尖端科技及高深學術人才。很重要的是,大學是為教好學生而做研究;絕非只重視研究生,也非雇研究生來幫教授做助理。

政府對教育的投資值得讚揚;但是五年五百億大學追求卓越計畫似有檢討處。一是,大致上看來都是用在追求學術研究的提升,較少直接投資在教育上。把這麼龐大的經費專注於提升學術研究妥當嗎?大學都在說學生能享受到的資源正在日漸大幅緊縮;是不是經費的分配有欠周到,讓辦學受到了危害?

另一是,暫不提五年五百億計畫的諸多缺陷,僅指出計畫核心的追求世界排名,到頭來或仍是一場空;因為我們引以為指標的美國大學正在積極改革中。緣於以往過分重視學術研究的衝擊,以及大學學費急速上漲引起家長強烈的反彈;輿論及民間教育團體紛紛提出質疑,注重大學本部教育的聲音逐日上揚。

注重大學本部學生的教育是時候了。漲學費首當其衝的也是大學本部的學生。從大學運作的成本來說,大學本部生花費遠為少,但卻支付相對較高的學費,因為不少研究生都有學校補助。總之,從大學經營的公正性,以及先進的辦學理念來說,大學本部生是該多被照顧的一群。再者,辦學應是經費分配的準則。如以全國一百萬大學生,學費調整與否相差新台幣一千元計,總數才十億;僅是「五年五百億」每年一百億其中的百分之十;教育部是否該先照顧到這一部份呢?這該是最核心的部份:讓學生可以全數安心入學。

另一爭端是,教育部說接受「五年五百億」計畫獎助的學校不可以加學費。不詳該項計畫預算是否有專款專用的限制。如果有,如何可以別項支出,用來支付不足的學費。如果沒有,即以台大為例,學生約三萬人,增漲學費相差如仍以一千元計才三千萬元,僅為台大在該項計畫下所獲三十億經費的百分之一,學校怎麼不可以權衡輕重調整處理。總之,有些爭端似在不明不白當中各說各話;另一些在百分比及實際經費中迷失了。

再者,就訂學費言,國內大學學費的最大不公平,就是私立大學的學費高出公立大學的兩倍多,而公立大學學生能享受的資源又多過於私立大學的數倍。對同是納稅人,就全憑入學考試成績接受這樣的不合理待遇,公平嗎?再就社會正義來說,更是不公平!許多資料都顯示私立大學學生家庭的收入比公立大學的為低。低收入的家庭的子弟付高學費,卻享受遠為少的資源。教育部多年來都在推動一項減縮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的政策;在這一波學費討論中似也沒被提及。

如何把經費妥善運用,讓學子能安心入學讀書,讓家長在經濟艱苦的時候能喘口氣,是辦教育的人都想見到的。看來錢不是沒有,而是用在那裡;望主政者三思。

【2007/04/23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