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自由時報這一篇,火力十足。小弟Brahms6真是滿意,尤其考慮,兩廳院扛霸子陳郁秀背景,我真是要給今天自由藝文版一個評語:勇冠三軍。
分析的對不對,對,因為文化行政的指標單位,尤其靠國家資源先打底,然後去國外找知名音樂劇或樂團削海,獨佔台灣文化市場。
記者質疑的沒錯,文化成為獨占事業。而,引進的音樂內涵到底是什麼?我想下面已經描述。

新人,新團體無法出頭,是文化藝術潛在最大危機。其他創意產業界也是。像英國,雖然是高度資本主義發展國家,但也十分注意這個問題。

==========
兩廳院的品味就是通俗和娛樂? 
自由時報20070430


圖為去年兩廳院引進的音樂劇《歌劇魅影》綵排畫面,商業音樂劇似乎已成兩廳院最愛。
記者趙靜瑜/特稿

用國家力量去辦百老匯商業音樂劇的,全世界似乎只有台灣,兩廳院拿著納稅人的錢,挑選老少咸宜的「娛樂」給國人分享,正當性在哪裡?連「娛樂」跟「藝術」都分不清楚的國家最高表演藝術殿堂,主其事者要拿一年最多預算,想傾力完成《獅子王》時,不免讓人喟歎整個表演藝術產業的失衡,原來是從「老大哥」兩廳院開始。

當全球的表演藝術都在逐漸衰退當中,台灣還沒有時間與機會內化人民養成表演藝術欣賞的習慣,兩廳院柿子挑軟的吃,直接引進音樂劇,一方面可以大肆宣傳,提昇自己在全民間的知名度,實際上也就可以不用去面對推動表演藝術的難題。但是拿著納稅人的錢在做事,兩廳院提出的主張卻是通俗與娛樂,怎不讓已然孤獨的表演藝術界感傷?

兩廳院的心態一向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從節目評議到場地分配,常見不平等的做法。當經濟不景氣的同時,兩廳院挾國家資源的優勢,向外尋求贊助,理由更加冠冕堂皇,說政府給的經費逐年下降,必須盡力做到自給自足,想當然爾地分享了民間開發贊助的成果。但是這幾年來,兩廳院有為台灣表演藝術環境主動開發或分享了什麼贊助?兩廳院自己沒有能力駕馭商業機制,卻有好藉口介入商業行為,自己當起進口商,去年邀宴國內企業主來個兩廳院一日遊,人情做足,但成果在哪裡?

這幾年世界一流樂團都陸續來台,賺飽荷包,留下的藝術種子何時會萌芽還是未知數;兩廳院如果可以用數億引進音樂劇,或許也可以換種思維,將錢花在培養一流的、代表台灣的國家交響樂團甚至舞團劇團,給三倍、四倍薪水請好手,落實表演藝術專業行銷,甚至製作一個也可以行銷全球的表演藝術,是不是會更有價值?不過關於這樣的期待,在今年兩廳院已成立20年之際,看不見其遠見,當國家交響樂團連標準規格的排練廳都沒有,兩廳院卻早已經開起賭場,籌碼是納稅人的錢,贏家是《獅子王》,至於慘澹經營的國內表演藝術團隊,兩廳院已經當成小費給掉了。


--------------------------------------------------------------------------------

兩廳院新舊董事會無形角力-音樂劇《獅子王》前後預算差一億

記者趙靜瑜/專題報導

商業音樂劇《獅子王》全球發燒,兩廳院決定以高達4億台幣的成本引進。在兩廳院主辦商業音樂劇的「正當性」還有待釐清的此時,會有這樣的發展,完全是因為一份直到開會前一刻才出爐的《獅子王》財務分析報告。

根據了解,在上週四兩廳院臨時董事會召開前三天所開的「會前會」當中,討論到這個案子,當時兩廳院董事拿到的《獅子王》財務評估,不但財務缺口龐大,而且辦完之後要賠一億以上,當時參與會前會的董事就認為根本不可能舉辦。在場的董事長陳郁秀便指示兩廳院財務必須做一份更精確的財務分析,並要求在召開臨時董事會之前交到董事會。

一直到上星期四上午,董事會接到的說法是數字還沒算出來。直到開會當時,與會董事才看到桌上剛剛出爐的報告,上面數字不但不是負數,還可能盈餘一千萬以上,短短三天,兩廳院執行團隊所做出來的報告前後差距一億五千萬,當場讓董事內心非常納悶。除此之外,有董事也私下透露,整個《獅子王》的討論,簡直就是新舊派董事的角力,由於《獅子王》是上一屆董事會最後開會的決議案,上一屆董事會連任到這一屆董事會的成員,不能自打嘴巴,於是某些董事,包括上一任董事長吳靜吉、台北富邦銀行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以及台新銀行董事長吳東亮等等,都大力為《獅子王》辯護,甚至有人說出「請董事長自己決定,不過我想董事長也不能獨排眾議。」這樣的暗示性字眼,最後表決通過。

一些董事私下懷疑,從這份前後差距極大的預算報告來看,兩廳院過去20年來的成本估算是否專業?還是兩廳院有「有心人」要保送《獅子王》過關?兩廳院內部也傳出只要兩廳院《獅子王》一決定引進,其周邊相關商品的開發與銷售,甚至媒體購買等業務,都可能已經有特定單位要分一杯羹,這些傳言是否屬實,有待後續觀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