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開始聯合報據說有一些系列,就是針對國際上近來發展比較成功的國家,進行專題介紹。這次是韓國,下次好像是泰國。

當然不可免俗的,一談到南韓一定會有文化產業。在下文第4點,也把韓流視為是韓國輸出的關鍵成功因素之一。

至少瀏覽一下第四點,大家大概又被諸如成長幾倍等的描述嚇到,然後問:南韓行,為何台灣不行?

過去小弟也是這麼想的,但仔細想來;我們現在看到韓國的,都只是他們的「成果」,或者說是「結果」。但導引出結果的「過程」是什麼?尤其過程,台灣能學、抄的能有多少?這點很少人能討論。

比如第2點提到的:政府部會主要負責政策擬訂,執行則大量交由獲授權的公共機關或行政法人,以提升行政效率。這點在台灣就未必做的到。

第4點專談文化產業方面,比如釜山影展,韓國可以有相當程度的自製影片,是東亞少數不被好萊塢完全吞食的地點,關鍵在於他們的政府、半官方組織等透過政策、半強迫的措施長期抗爭達成(比如電影螢幕限制制度),這一點台灣早在90年代已經全盤開放。

詳細可見以下連結的介紹:
韓國電影專題
http://movie.cca.gov.tw/files/11-1000-164.php

在「韓國電影啟示錄(上)」裡面特別提到:
  一、迅速立法,以減稅或提供低利率的優惠方式,鼓勵企業界投資拍片。
  二、重組韓國電影振興協會(KOFIC),全力輔助電影產業,並斥資約12億台幣,興建全亞洲最大的現代化大型影城,提供影視產業最佳硬體服務。
  三、與好萊塢合作,派遣優秀人才前往取經,建立好萊塢式的片廠專業分工制。
  四、實施「銀幕配額制度」(SCREEN QUOTA SYSTEM),要求戲院和電視台,每年必須放映一定比例的國產電影。
  五、籌備釜山等各式國際影展,爭取國際認同、促進交流。
  六、題材解禁、嚴查盜版。

不過幸好這次沒提大長今,不然真的會吐;也幸好換了申潤福當代表圖片。

對韓國創意產業,乃至於他們整體國力的理解,台灣大多是先找結果,再回去解釋,或者說看到結果,才感嘆怎麼過去蹉跎了。但這並非是最好的方式,原因在於,台灣產業、政府很多跟南韓不一樣,比如韓國人對社會運動的強悍跟台灣就不一樣;比如韓國有仇美/日,甚至有北韓問題,這些台灣比較沒有;比如韓國是一個集團集資式的社會,但在97金融風暴前,也就是因為體質不一樣,台灣跟韓國結果就是不一樣。
當然創意產業也一樣:台灣的民族主義並未如韓國強烈(中國大陸還比較像),包括對拓展海外通路的野心也不如韓國,所以台灣的文創是一個內需市場。

如果只是照抄,比如什麼振興院,也遲早會產生基因突變/病變。

附上一則最近有趣的南韓新聞,不是潛艦拉:
韓節目稱朱元璋是高麗人遭炮轟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3/1/1/1470296/1.html

========
向南韓取經/全民愛國、韓劇外交…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專題報導】
2010.03.29 03:41 pm
 

南韓文創產業席捲亞洲,韓劇深入許多台灣家庭,電影和音樂也造成風潮。
圖/台視提供

從台灣看南韓,大部分人可能懷著複雜的滋味和情緒。南韓運動選手與裁判的「愛國」行徑令人厭惡,卻又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進步。十幾年來南韓突飛猛進,反映台灣的原地踏步。南韓自認競爭對手不再是其他三小龍,而是日本等「大聯盟」等級國家時,學習南韓的優點,是台灣唯一迎頭趕上的方法。

我駐韓代表陳永綽觀察,南韓最值得台灣學習的5件事:全民一致行銷國家、劍及履及的效率、從求量到求質、文創產業推展文化、加強英語邁向全球。

1.團結 行銷國家

陳永綽指出,自從1988漢城奧運以來,南韓不斷藉由舉辦全球運動賽事、國際會議等方式,向世界宣揚國威,引領全民邁向國際化。目前已申辦成功並規畫舉辦的大型活動,包括今年廿國集團(G20)高峰會、明年大邱IAAF世界田徑錦標賽、2012年麗水世界博覽會、2014年仁川亞運等。

今年的最大成就還包括搶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核電廠合約。李明博總統不惜親自出面,多次以親函與電話遊說阿聯高層,並舉自己過去任職現代集團時,在南韓境內興建12座核電廠的經驗為例子,終於擊敗競爭對手法國,奪下價值400億美元合約。

南韓政爭,激烈程度絕對不亞於台灣,但每逢申辦國際大型活動時,朝野政黨、官方民間團結一心,傾注力量與熱情,值得我方借鏡。

2.效率 世人震撼

南韓人不僅「走路快,吃飯快」,行政效率的快速,也令世人大大震撼。



李明博為履行「建立小而效率」的競選承諾,當選後立即由「總統職務交接委員會」聽取各界意見,三個月完成研議並通過立法,將原有的18部4處,裁併為15部2處。

政府部會主要負責政策擬訂,執行則大量交由獲授權的公共機關或行政法人,以提升行政效率。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發生,李明博指示必須打一場「速度戰」,採行擴大財政支出,大幅調降利率,在2009年第三季就開始復甦,與澳洲同為恢復經濟成長最快的OECD國家。

3.重質 不再蠻幹

1997年的金融風暴,造成國家幾乎破產;南韓體會到「蠻幹」精神已無法因應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社會,開始嘗試從重量轉向重質。

以產業界龍頭三星電子而言,當初全靠廉價產品搶占市場,在1997金融風暴中負債累累。後來三星以破釜沉舟的魄力,整頓集團34種事業、52項產品,員工人數從8萬5000減至5萬4000人,重新出發。如今成為多次民調中民眾「最想進入的企業」。

4.文創 亞洲揚威

文創產業的突飛猛進,可說是南韓向「質」發展的另一個例證,不僅台灣成為南韓流行文化的出口地,東南亞、土耳其,近年都開始染上「韓流」。根據韓國銀行公布的影音服務業出口資料,2003年出口額為2490萬美元,2007年成長到1億3800萬元,幾乎是6倍。

目前規模已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五的韓國釜山影展,只有短短13年歷史,南韓已把釜山打造成為電影城市,有40%的電影在釜山拍攝,每年光是拍攝電影在釜山創造的經濟效益,高達4168萬美元。

過去南韓許多城市搶辦國際影展,當時所有資源都集中在漢城、光州和濟州島。但其他城市影展,辦一、兩年後團隊就拆夥,只有釜山影展由籌委會委員長金東虎領導的6人團隊,至今仍是影展軸心,各有所長、各司其職。

去年參加釜山影展的國家達70個,參展影片也增加到355部,愈來愈接近「打造亞洲好萊塢」目標。

5.英語 加強教學

南韓政府竭力對外推動韓語文化,李明博上台後,更要求英語課程應由以往的解讀能力,改為注重會話能力,因此今年起,就要實施TEE(Teaching English in English)認證,在英語課堂上全用英語授課。

為落實「英語課用英語」,政府開放各校聘用外籍英語輔助教師,也特別加強支援農、漁村及僻遠地區的英語教育。南韓教育部最近更宣布自製研發的英語能力測驗將於2012年完成,次年起作為大學入學測驗工具,還希望取代現行的TOEFL與TOEIC。此舉雖然未必能夠成功,但企圖心可見一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