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16一個寒冷的早上,看到了中國時報對設計業大幅度的報導:有談成功案例、新血輪的;有教授發言的、有對文創法/設計政策發言的。非常好。

一系列報導是從趙安玲女士開始的,我們也就順著這樣的報導方式往下刊載。這位1986年出生(應該就是艋舺描繪的那一年)、中途輟學,一心向設計的女士,可想而知受到多大阻力,縱使已經教育程度頂峰的雙親,趙爸爸也不能免俗地「用「差點昏倒」形容他當下的震驚」,以及「國內念農的人少,不管是考高考當公務員或念博士申請教職,競爭都不算激烈。」不過就一路的觀察來看,也包括下述的報導,北一女、台大這樣名門出身的趙安玲女士,未來的前途也一如趙爸擔憂的。真的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後面大概就針對設計的產學教育進行專題報導,有滿深入的介紹。

其實滿有趣的是,現在對文創關心的報導越來越多,性質也多元性。中時/聯合大概都有大幅報導過,但置入性行銷的密度是高了點,但也有偶爾出現的專題,比如印象最深的是「全台飆節慶」的專題,但這種專題大概都是報社內部自發性的,跟外部置入性的不太一樣。

下面這幾篇,感覺不態太是置入性的。比較屬於專題性的報導,判斷的方式比如介紹了產學落差問題、徒法不足以自行之類的話題。這些如果是置入性的話,不可能出現產學落差等問題。

設計現在的報導,大多屬於個案性的,不多設計展、設計獎類的介紹。而且很多都環繞在設計品「外觀」,偶爾介紹一下設計師。但是對於設計環境的探討,台灣設計未來要走去哪裡?極少探討。但不代表設計界先進、設計類的教師沒有觀點或反思。也因此,下面的報導比較具有參考性。去年一些設計展、設計週,你記得的作品還有多少?

比較值得注意的,諸如紅點獎的觀點。

現在對設計獎的操作方式,在台灣漸漸類似過去國片輔導金的路,亦即透過特定設計作品的獲獎,回頭當成國內政績宣傳;但事實上作品是否能轉化為商品力量?不知道,如果依據先前我們接觸到的觀點,台灣在邁向市場能力還不足,因為做太久的代工。亦即,民間跟政府對設計政策的態度是不一致的,那就別再提什麼酷不列顛這些口號了,那都太遠。
簡單說:設計業關鍵還是在打造市場環境,甚至一如下面訪談說的,其實通路都不夠。

延伸閱讀:
【文創園丁】設計產業對談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161716

【文創園丁】時尚設計產業對談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300441

最後至於文創法,在1月通過後,社會很多輿論對其頗為期待,但是真的能推測這部法發揮效率的議論,很少。甚至對文創法期待可能都出現錯誤方向。
在最後一篇報導中,談到做大與中小企業等問題,十分值得思考。但以現在的推動方向而言,似乎中小企業、個人工作室並非文創法與現在施政的重點,但是,這是國際潮流。可見文創法一誕生就落伍,猶如班傑明一樣,一出生就老態龍鍾。



另外還有一點一再提的是:文創法其實比較具備象徵性,實質能發揮多少?不知道。比較關鍵的在於去年5月、10月分別發佈過的「第六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設計產業在裡面有明訂的發展目標與投入計畫。





阿還有,前幾期的新新聞有一篇對資深國會助理的「私下表示」,也值得注意。

延伸閱讀:

全國法規資料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http://law.moj.gov.tw/News/news_detail.aspx?id=62012

文創法施行應考慮的問題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772660

新新聞1199期「文創法前途茫茫,問題仍多」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846156

還要再一次推薦:
李仁芳:文創經濟 要變「美學型男」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894041

==========
台大生跳槽 實踐設計夢想

2010-03-16 中國時報 【朱立群/台北報導】


  漂亮「設計」父母  ▲實踐大學時尚研究所學生趙安玲本來是台大的植病與微生物學系高材生,但她渴望學習設計與動畫,終於在20歲以後毅然換跑道。原本父母都反對,如今已欣然接受,並且兩人的研究都靠女兒搞定設計繪圖。(鄭任南攝)

     廿歲以前,趙安玲是一名乖乖女,依著科學家父母的規畫,從北一女念到台大;廿歲以後,她聽從自己內在的聲音,鬧了一場家庭革命,轉行念設計。她說,即便人生可能變得坎坷,但她過得很快樂。

     七十五年次的趙安玲是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一年級學生,父親趙裕展、母親余淑美都是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她原本克紹箕裘,大學讀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成績優秀,對生物也有興趣,但無法忘情當一名動畫師的夢想。

     她私下不斷創作卡通漫畫,幫台大椰林耶誕舞會設計廣告傳單,也在校內藝術市集擺攤,出售自己設計的畫冊,並幫人在白布鞋上作畫。雖非科班出身,但作品頗受好評,她更想走上設計與創作之路。

     大二那年,她想休學。「我跟爸媽說,想休學去考實踐,或準備出國念設計。」趙裕展只能用「差點昏倒」形容他當下的震驚。「我是她們系上的兼任教授,面子往哪擺?」余淑美比較開明,認為女兒只要快樂就好。

     接下來的一個禮拜是「家庭革命周」。平時家人、學生眼中的好好先生趙裕展不時向女兒嘮叨「藝術不能當飯吃」。趙安玲沒好氣地吼回去:「不要把你們喜歡的東西硬套在我身上!」打從趙安玲小學起,科學家父母就希望她也走上農業科研路。趙裕展說,國內念農的人少,不管是考高考當公務員或念博士申請教職,競爭都不算激烈。

     「我喜歡生物,但我更喜歡設計。」與父母妥協後,趙安玲答應念完台大,之後就要改念設計。大三開始,她去補習班學電腦繪圖,彌補設計專業的不足。去年參加實踐碩士班甄試,她告訴口試委員,未來想把生物跟設計結合在一起。

     進入實踐時媒所後,四個月內趙安玲交出四分鐘電腦動畫的成績單,故事內容是一隻會隱形的害羞變色龍,暗戀、追求蜥蜴小姐。她計畫把故事擴充成六分鐘的動畫影片,到國內外參展、參賽。

     當時激烈反對女兒「跳槽」的趙裕展已能持平看待女兒的抉擇。電腦不太靈光的他現在都請女兒幫他繪製病毒入侵細胞的3D動畫;余淑美日前刊登在國際期刊的論文,期刊封面的水稻設計也出自趙安玲之手。

     科學每天都在進步,趙安玲與父母都清楚知道,離開後就回不去了。但中途換跑道、一頭栽進媒體設計的趙安玲並不後悔,她對自己說,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實踐當一名傑出動畫師的夢想。


=======
設計國際發光 產學合作兩光
2010-03-16 中國時報 【林志成/台北報導】


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設計系碩士生劉邦耀認為,我國大學的設計領域教育太「學院派」,跟產業結合不夠,現在設計系畢業生還是「心慌慌」。(劉邦耀提供)


近年我國學生國際設計大賽獲獎概況。資料來源:教育部/製表:林至成。

     近年台灣創意人才輩出,在國際風光得獎,但這股力量未成為推動文創產業的動力。在設計領域表現出色的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設計系碩士生劉邦耀及成功大學工業設計所學生張人揚認為,我國大學的設計領域教育太「學院派」,跟產業結合不夠,現在設計系畢業生還是「心慌慌」,找工作都要花一段時間。

     劉邦耀九十七年接受教育部資助到美國動畫設計名校進修,當時他的便利貼動畫作品「DEADLINE post-it」在網路上超過二六○萬人次點閱,他因此得以為知名帆布鞋品牌「converse」製作廣告案,並被美國微軟邀請完成專案。

     設計教育太理論 產業結合少

     劉邦耀說,他在美國接觸到多元文化,眼界大開,台灣設計產業雖然有進步,但只是起步階段,他大學同班同學五十人,目前僅約五人在動畫界,要靠這行維生很困難。

     「我們大學設計教育跟產業結合不夠。」劉邦耀表示,在國外大學,設計系所學生到設計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可抵學分,還有薪水。在台灣,大學設計系學生畢業了還不知道工作在哪裡。

     張人揚也曾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進修一年,當時他參加學校跟卡西歐(Casio)的產學合作案,在相機中加入投影機功能,獲卡西歐賞識,並取得專利。

     張人揚也見識了台灣及日本的設計教育。他說,國內大學設計系所教學太重理論,學生要到業界實習,常苦無管道。他讀大學時,有幾年是自己找設計公司去實習,薪水微薄甚至沒錢可領,但他樂在其中。

     實習苦無管道 畢業求職心慌慌

     張人揚說,台灣是個人電腦大國,但都在做「代工」,自有品牌不多。如果業者朝自有品牌方向走,電腦、手機、珠寶、服裝、家具都要大量設計師,設計產業就可蓬勃發展。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台灣學生在國際設計競賽獲獎都有獎金,近三年每年都發出超過五百萬元,去年有七十一人次受獎。

     教育部每年並遴選約二十位大學生到國外設計名校或公司進修一年,未來將鼓勵大學將創意、創業課程發展成通識課程,讓全校學生都可以選修,盡量充實文創產業的人才與環境。

=========
學者:政府不能只是發發獎金
2010-03-16 中國時報 【朱芳瑤、朱立群/台北報導】
     「我們畢竟不是『球隊』,競賽得獎並非設計人才的終極目標!」近年台灣學子屢在國際設計比賽嶄露頭角,可喜可賀,但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道出許多學者的憂慮,政府不能只是鼓勵比賽、發獎金,在「設計產業化」的路上,台灣落後太多。

     台灣學子在國際設計競賽捷報頻傳,有人認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露曙光,事實呢?實踐大學副校長暨工業產品設計系教授官政能直指:「得獎與發展產業是兩回事!」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翁英惠也坦白說,台灣政府對國際品牌通路的開發幾乎是零。

     安郁茜說,歐美世界先進國家,乃至亞洲的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政府,在上一世紀末便意識到設計時代的來臨,紛紛祭出相關法令進軍設計產業。國內設計相關科系雖發展已久,卻尚未在賺到該賺的錢,台灣新銳設計人才的能力既能受到國際肯定,政府應認真看待設計產業。

     安郁茜認為,台灣欠缺從創意發想、生產到行銷的完整產業鏈,以致國內設計人才無法發揮所長並得到應有的利潤。

     她指出,傳統產業與設計產業相比,不管資金投入與回收周期、經營管理、人才培育、工作環境等面向都是截然不同的思維與生態。例如,傳統產業計算「業績」的方式,就無法套用在文創領域。

     她認為,政府應透過稅法、採購法的修訂,以政策措施因勢利導企業資金投入設計、文化創意產業的開創,並建立全新的管理思維。財經、財稅、經貿部門也應參考成熟發展國家的做法,找出具體措施,讓國內設計科系人才確實能在產業鏈上有所發揮,創造產值。

     官政能舉例,英國十多年前推動「創意不列顛」(Creative Britain)計畫時,他參觀當地學生畢業展,驚訝於英國政府有計畫地輔導學生申請專利、與廠商合作等事宜。反觀他自己帶學生出國參展,一旦遇到國際買家詢問授權,卻因缺乏專人協助行政瑣事而作罷,實在可惜。

     藝評家、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教授陸蓉之說,設計人才是發產文創產業的基礎,但並非全部。台灣的大學在設計管理、創意總監等跨領域人才的培育仍是荒漠一片。從得獎到發展建立文創產業,還有很多斷鏈有待彌補。

=======

只想做大 文創法抓不住產業亮點

2010-03-16 中國時報 【朱立群/台北報導】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的精神仍舊是『做大』,沒有抓到文創貴在多元、美在差異的特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林榮泰認為,政府缺乏對「個人工作室」直接扶持機制,未來縱使出現許多得獎的個別新星,也匯聚不出產業亮點。

     根據已公布、未生效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政府得協助地方政府、大專院校及文化創意事業充實文創人才。林榮泰認為,這種補助方式最後很難落實在對個別設計師的扶持。

     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執行長彼得.塞克(Peter Zec)曾告訴林榮泰,台灣年輕設計師近年屢獲國際競賽大獎,「So what?」(又怎麼樣?)點出單憑創意人才無法撐起文創產業的癥結。

     台藝大校內有「創意產業園區」,供學校附近廿多個個人設計工作室進駐,不同性質的工作室之間可發揮異業結盟的效果。林榮泰強調,政府不應把「搭橋」的角色單獨交給學校或機構,不論目前的文建會或未來文化部的規畫,都沒看到與教育部門(教育部)及產業部門(經濟部工業局)搭起平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