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蘋果的專家評論,發現陳文茜剛發表一個專文。我喜歡中間的標題,文化投資少的可恥,終於不用仰人鼻息,用『可憐』這詞彙。
當陳女士大筆一揮,大談故宮謀略的時候,林懷民雲門舞者,一個月月薪才兩萬,我也一直提幾個數字,表盟做過的研究,有6成表演藝術受調查者,平均月薪為3萬以下。
雲門領文建會補助最多、還有企業捐款、國際巡迴,還是如此慘狀,更別提其他小團體。
目前分類:討論探究 (375)
- Feb 21 Thu 2008 09:07
雲門傳奇
- Feb 20 Wed 2008 09:15
讓雲門之火燒出文化希望、去脈絡化 台灣觀光致命傷
今天中時兩篇投書,都是針對文創。也有共通性。可一起談談。
第一篇談雲門大火事件,其實分斷都有點到幾個問題與現象,可惜,也都是浮光掠影的帶過,尤其很多都是大問題,大問大答,雖問題很好,但是有意猶未盡之感。
共通性在哪?就是問:台灣自己文化的競爭力在哪?台灣有哪些可以給人家看,讓人家看了之後,還願意掏腰包?
- Feb 16 Sat 2008 11:30
讓文化消費轉換為生產力
看到這份投書,很值得談。蕭麗虹長期在表演藝術領域,也為藝術、藝術協助發聲。下面的文章可以看出她的論述方向。
比如暢談品牌喜好,我們比較需要類似的觀點,不管多抽象或具體,至少方向點出來。
現在大家都喜歡談文化消費,但是蕭的觀點是,如何讓消費轉形成生產,他指出新加坡、香港的案例,不是不能辦活動,而是活動本身,可以帶動多少週邊效益,
- Feb 14 Thu 2008 09:51
雲門大火 燒出政府雙重標準
俗話,拿人手短。
今天看到這個投書,倒不是他提到雲門而已,更在於他的身份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如果文化政策以補助為主,就是在整個福利補助大餅上,選一塊給文化,另外諸如傷殘、弱勢、勞工等分別去分。大餅的意思是,總體不變下,做政治經濟學的分配,以及因分配而來的鬥爭。
- Feb 14 Thu 2008 09:51
這把火燒出了多少問題?
後續關於藝文新聞,大概都是雲門獨霸。當然也值得談。
小弟指出,文創的論述才是重點,因為缺乏好的理論模型、切重要害的觀點,縱使有資源最後也是亂耗。
今天兩大報投書,都針對一把火燒出資源不足問題。這是從量的方式去思考,下文中時社論還提到龍女士一毛三觀點。論點甚為粗糙,甚至有蛋生雞的困境。
- Feb 13 Wed 2008 09:39
韓流真的過去了嗎?
首先感謝無醉轉貼網址(你這麼厲害,沒醉過),中時部落格上應該有不少談文創的文章,上次是集中探討鴕鳥(何榮幸在兩年前聯合發表的一些專題探討)。
今天這位梁良,我記得他是影人還是影評人吧?文章有論點、有數據,很好。其他我瀏覽了一下,包括李安應義助林靖傑,在一片對色戒較好的聲音中,覺得很有勇氣。
韓國後勁不足,其實先前我看一個指標就好,就是,大長今在2001年開始狂賣,到了2005-2006年以後,台灣人認識的韓國娛樂,還是大長今,我就認為其創意貧乏,因為像日本或美國的娛樂兵工場,不止明星汰換率很高,時常升級,連影片作品,一隔個一兩年全部翻新,很多還熟能詳的作品,都已經成為歷史博物館的典籍。
- Feb 11 Mon 2008 10:18
出奇招! 陳文茜:讓周杰倫經營紅樓
前兩天電視上看到台北燈節,據說文化局跟民政局內鬨,台北市長避說沒有,這種八卦誰知到。不過,似乎那之站在國父紀念館的大老鼠,據說花不少錢,雖然李永平大談公共藝術、知名設計師等意念。不過不知道節慶過後,這些老鼠要如何處理。
可惜找不倒這則新聞。
倒上網搜尋,發現一則去年新聞。
- Feb 11 Mon 2008 09:59
博物館免門票 世界潮流
以為開年,大概都是一些期待東期待西的鬼東西,沒想到讀者投書有這篇。還專門針對文化產業。
文化單位過去的政策核心,除了為了長官粉飾以外,更重要就是補助。但下文看來,對博物館,似乎沒有讓參觀者補助。
門票收益能收多少?我覺得不多,在國外博物館搞起來的國家,周邊商品約佔1/3以上的收益,意思是,現在博物館重點越來越在周邊傷品,諸如授權商品、複製品,甚至是星巴克的回饋金上。
- Feb 05 Tue 2008 11:37
需要自己的國際期刊
因為以前呆過學界,不得不對類似的消息感到關心。
代工我視之為問題,關鍵不在產業,在於心態與文化。他長期瀰漫在各處,當這個產業類型失去優勢時候,他的心態還是會瀰漫。也就是說,當我們代工被中國搶去後,台灣人只會鬱悶,不會想出路,因為代工是我們的慣常操作手法。
學術界也是一樣,要打造自己的學術期刊、學術平台,不管是中文世界或英文,其耗費之人力、物力、財力龐大、長期,現在的所有教授,是否動員的起來,還是能力不足、準備為資源內鬥?誰知道?搞不好五年五百億投下去都不夠。
- Feb 02 Sat 2008 11:58
總統候選人該做的功課
剛學弟回報,看到陳文茜談文創。找了一下,原來是這一篇。
陳文茜在這幾年算談文創很帶勁,本人最近還要發表鋼琴演奏會。
我記得前陣子聽到他跟學學的徐麗玲對談,學學現在好像頗黯淡,徐董事長說,現在談文化都不好,因為文化不是只是藝術而已,而是生活的全部。
- Feb 02 Sat 2008 11:52
【派遣員的品格】文化機構首長的走馬燈
漢堡德館長投書,內容我是都同意。我只想談一個東西,就是流動率。
在單位或企業裡面,流動率高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除非業務簡單,到處可學。若是相當專精、龐雜的事務,就上層管理來說,流動率高,是一再地傷害,因為,不斷有新人要重頭學起、適應、犯錯…,成本耗費很高。
還有更長遠的看,如果一個老鳥,他不是靠懂得體制、門道打混的話,他對熟悉業務的改良、規劃,是最佳人選,因為他知道阻力在哪,尤其是台面上看不到的阻力、困難,甚至可以預先防範。
- Jan 28 Mon 2008 09:53
政府組織改造 小心盲點
楊教授在行政方面我也聽過他對時政的意見,今天投書,談組織再造。適逢政府改選,這個話題又會因為新氣象而提出。
上週馬英九提出文化觀光部與相關專法,這個部會問題在2-3年前曾經在立法院討論,因為文建會等部會提出一個版本,似乎不了了之,包括各部會談的版本也說服不了人。
但成立專責部會的方向不變,連立委都有點在先打再畫靶的現象,成立一級部會,不少公務員又要升官,跟當初消防署、海巡署等現象一樣,問題是,成立這麼多部會,實際效果影多少。
- Jan 26 Sat 2008 16:38
大選政策競爭 文化開場
剛好昨天馬提出所謂文化政策,今天政大馮建三教授就投書。
我倒覺得馮沒太多批判馬,倒是點出馬對文化政策的外行,台灣在文創法,數位內容法,到廣電三法,早就有,甚至現在的現象是,徒法不足以制刑,甚至修法因應現況困難。
馬所謂成立文觀部,阿扁早就說過,都要下台了,都還沒在政府組織再造中兌現,張揆還二度當上行政院長。
- Jan 22 Tue 2008 08:14
文創產業 要有效政策到位
首先要感謝夏老師這份投書,不過最先要批評一下的是,文中出現很多詞彙、數據,但是更詳細的論述關連,似乎薄弱,提出國內的數據,先前本版討論過,但是提出諸如全球文創貿易數據,包括中國的宣示,似乎有點斷連,最後只以口號結尾。
當然可能夏老師原文很長,自由時報編輯裁掉所致。
其次是,這類的言論在過去台灣,至少小弟brahms6認為,非常缺乏,甚至前導研究都缺乏,更別提未來文創趨勢、台灣文創要策略性發展什麼。
- Jan 21 Mon 2008 08:55
打折惡性競爭 出版業活不下去
我記得ZEN也提過日本等地都不打折的,今天看到林載爵意見,似乎有點類似。
但是我想問的是,你們在說的是水準書局嗎?在說政大書城嗎?
靠這些便宜書店,窮學生省了不少耶,要群起而攻之嗎?
- Jan 20 Sun 2008 09:54
記者手記︰ 另翼的 沮喪
看最近一期的破報,開頭『記者手記︰ 另翼的 沮喪』就相當吸引我。
破報最近也直搗黃龍,針對文化界的各項鬥爭,包括自己破報遭人白眼等,直呈不諱。
以下一開頭幾段我特別底線畫出來,突顯出所謂現有文化鬥爭,包括呈現在媒體大小眾之間鬥爭關係。
- Jan 19 Sat 2008 11:35
文創ABC槓桿》藝術與文化 企業為支點
以下的東西用文建會的話說,就是藝企結合,英國槁了30多年。
這位EMBA商學院文創講座主持人,講的東西都沒錯,可是沒有可執行的東西,還在抽象高層次間論述,台灣已經充斥夠多了,但是,成功案例?發展模式?策略?沒聽到。
藝企結合對企業有什麼好處?企業需要的是品牌曝光,就是廣告,他可以找廣告公司、媒體,為何要投資給藝術家?因為政府有稅務減免?因為社會文化會給予稱讚?
- Jan 17 Thu 2008 09:50
韓良露女士談南村落意念20080116
剛剛聽廣播,就聽到熟悉的韓良露女士,仔細一聽,談的就是南村落,真棒,能聽到韓女士第一手對南村落概念的詮釋。
本版朋友很多對韓女士批判不遺餘力,我倒覺得,先慢點,聽聽韓女士說什麼,或許先前的評論、大家的意見,都誤會她了。
所以下面的錄音,希望大家下來聽聽,主持人侯文詠大概都把一些外界質疑,直接逼上去,韓女士也相當直接回答。
- Jan 12 Sat 2008 09:10
【1定要成功】2004年台經院簡報內數字之探討、回應
第一個感謝夏老師提供我們資料來源,才進一步能聚焦。這份PPT先前我可能也PO過,包括PPT所在的網頁,應該也PRESENT過在本站,因為我有點熟悉,這個網站背後應該是雲科大的一個教學資源中心,而這個中心應該是國家計畫要進行的。
我們也下載了PPT來看,並跟2004年文創年報產業表一起製作成壓縮檔,下面名為 SAYURI的檔案,一次包含劉大和PPT以及文創年報比較表圖檔 :
- Jan 12 Sat 2008 09:07
張天立抨誠品 只顧利益場面難看
先前也為了利益、位置難看的張天立,現在也批評誠品。
誠品將內部成本轉嫁出去,張天立也看出這一點,不過有意思的,倒是南方朔,他的觀點書店是傳統產業,跟張天立在做的簡直天南地北、包括特色書店、小眾,這位文化評論大師,好像也只是暫時生存之道。
看來出走中國,還是唯一的路。這樣似乎感覺還是走低價路線,或這麼說,華人市場沒錯,但是台灣的策略是什麼?只是因為書商進中國不團結?台灣文創廠商在台灣也團結不到哪去,不然誠品一分化,大廠還是低頭,小廠想鬧事,都還要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