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影視 (8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好像電影在文創論述上出現一波風潮,最新出刊的商業週刊,封面故是就是電影(裡面也出現下述人物的身影),且對臺灣電影市場,應該說臺灣製片環境相當樂觀,預計下半年台產片出線的頻率很高,票房很好,尤其是「賽德克巴萊」更是看好、好上加好、還要更好。

其實從海角七號以前,臺灣部分的電影就開始具有吸引觀眾的能力,海角七號的爆紅可以說打一劑強心針,此後每年一部,今年大概輪到雞排英雄,下半年更是有強片。

當然更值得注意的並非只是票房,部分的創作團隊認識到大環境、產業鏈問題,在回本/賣的好以後,更開始著手面對這個問題(不見得能解決)。下述的報導就在談這個。這種討論屬於電影產業,而非談電影。要談文創產業,用詞說法比較接近下面,而談什麼文本拉,漫遊在千古赤壁或巴黎街頭,那再談100年也談不到產業上去。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雖然有一些零星的文化新聞,不過都還不太具有文創產業的深刻意義。比如前北市府副市長李永萍,將轉任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並宣稱她要「拼文創」,不過好像端的菜還是過去那幾道:

李永萍:拼文創而非返郝市府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2230241&pType0=aLOC&pTypeSel=0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中時上有2篇專訪魏德聖導演的專文,講述他對電影作為一種產業,甚至文創產業的看法。其實以他一個拍商業片為主的導演,說出這些意見,應該相當大部分把他對電影的看法表達得很清晰,重點有點到。不過有趣的是,他對電影業,乃至於台灣電影/文創業的看法,一定不等於其他的從業者或導演,只能說這是他一個願意或致力拍商業片導演對環境的看法。

像最近也聽到第四張畫導演對電影的看法,他這位留學國外、長期拍廣告片的導演,對電影的看法就不太一樣,他覺得電影是拍人、不是拍物品,跟講求商業利益的廣告不太一樣。那就更有趣的,這麼多導演,乃至於電影跟藝術界的意見對比,以電影來說,究竟是「第八藝術」?還是「必須接受商業洗禮」?下文提及的大小眾問題,在此兩個邏輯之間並不矛盾,甚至可以並存:商業片裡面也會有大小眾問題。

也剛好最近金馬獎發佈名單,許多媒體、影評人紛紛在討論哪部片好看?哪部片跟金驢重複率有多搞?其實小弟不關心這些問題,反而,中國大陸片從數量、從演員提名上,才是值得關注的。甚至從港片崛起後,台灣的工作者提名、獲獎的比例有多高?甚至土產的影片數量足以支撐起一個「獎」嗎?這跟電影產業成熟與否是否有關?如果台灣電影市場已經不構成熟,甚至要跟對岸「混種」,那麼這個獎項的意義為何?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不會在MSN上揪團看「海角七號」吧?

今天在中時上有一篇滿重要的投書,是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教授李天鐸、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研究生梁友瑄共同撰寫的投書,裡面從數據、從趨勢、從各國政策推動介紹,最後回到台灣,探討一個根本問題:台灣究竟是否適合推動電影產業?台灣對中國這個電影新興市場乃至於文創產業,究竟如何發展?

裡面也出現了「充斥著一股情勢看漲的假象」等用語,以及從數字上看,海角七號等片究竟是春燕來了,還是曇花一現?拉長時間點回去看,果然才別具意義。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想討論這則意見,是因為出自最後一句話:「電視劇就是垃圾,看完就忘掉,就像是吃泡麵一樣,吃完之後得不到任何營養。」《台灣霹靂火》編劇鄭文華如是說。

仔細反想,電視劇究竟是不是垃圾?還是台灣(或者香港)的電視劇才是垃圾?使用垃圾的意義,大概是:用完即丟,沒有收藏價值,也因此沒有人會說翠玉白菜是垃圾。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中時上看到一篇談電影的,完全從「財經」角度去看,很有趣。相對於文本解讀--尤其一直在解讀什麼艋舺、海角七號的本土意味,然後空泛地期待國片振興了,越看越厭煩。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在電視上看到,即將要頒發奧斯卡獎了。也作了個大標題:前夫妻將對決,而且前妻在其他電影展裡面也是戰功彪炳,不見得會輸給柯麥隆。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一期的商週話題人物是李烈,談的是艋舺。

有趣的是,在過年以後,報紙上有幾篇針對艋舺的投書,談論不外幾個觀點:本土題材、影視觀光、國片又有春天等。當然錦上添花的多,也順便捧捧自己的人氣。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聯合上看到這個專題,位於北市的長春戲院,唯一的藝術電影院,也將熄燈。下文很多文化界的人相當惋惜,不過仔細想來,這樣反應的是什麼樣的圖樣。

我記得在韓國,也有類似民間的藝術電影院,但縱使韓國有保護政策,韓國電影可以出口,但那家藝術電影院仍經營困難。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FB上面有個「台灣電影人論壇 Taiwan Filmmakers Group」的站,開春時看到他們轉貼一則,在自由時報上刊載的戴立忍導演意見。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早上看中時,看到黃俊雄想拍阿凡達,並且向文建會提出呼籲,希望幫他們一把。

其實
黃俊雄用傳統藝術--布袋戲,結合最新科技與題材,不是新聞,霹靂也是台灣本地最敢於嘗試,最混搭的創作單位;後來諸如歌仔戲運用聲光效果等,都還在他後面。所以霹靂想搞阿凡達,應該不少朋友一看到就啞然失笑,但小弟倒不會這麼看。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早上,我在豆導(鈕承澤)的FB上看到一段短語。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在自由的投書看到這一則意見,並且引用李烈製作人在去年論壇的說法。十分值得注意。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報紙上看到孫瑞穗老師的投書,談阿凡達,其中有幾點點到了文化產業。不過可惜大多還是在文本解析,比較沒有讓文化消費、科技、行銷的觀點繼續延伸開來。

下文壇到行銷面,也談到「好萊塢電影中第一次讓「廣告行銷預算」突破性地占製作費最大比例」,都是很值得研究的議題。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工商時報上,有一則談電影產業的新聞。有趣的是,如果是藝術片(尤其是開廳只有5人以下的觀眾)的話,應該上不了工商時報。談的當然迴避不了3D、阿凡達。

閱讀下面的新聞,可以注意幾個數據與趨勢:電影產業是一個抗跌的產業,尤其在09年,北美票房又創新高,將近100億元,各位如果把美國等地的經濟現況作比較,根本不成比例:美國至今失業率還是很高,很多預測家對2010仍不看好。但已經公布的數字看,電影不受影響。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在聯合報上看到影評人王長安對國片在賀歲片上的表現,並且延伸到整體台灣電影市場的看法。

下面雖然篇幅不多,不過影評人是點到滿多現象的,首先比較吃驚的是,他提出賀歲片沒有台產國片。瀏覽了一下他所提出的幾部片,刺陵應該算吧?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大概幾大報或媒體,都有報導昨踢亞太影展講座的消息。

戴立忍跟吳宇森兩位導演都談到了現在商業電影製作環境的重要話題。首先在吳導意見中值得注意的是,他說好萊塢一旦當決定劇本與場景之後,後續就不能更動,也因此他自己也掏了幾百萬加戲。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消息,因為,國人對返好萊塢商業片,往往跳入文本解讀的觀點,反而忽視好萊塢優勢不在於文本反覆操作、低俗化,而在於集體/團隊製作,也因此電影對這個世界中心而言,不是藝術創作,而是商業性的、團體戰,為何一個導演加場戲要自掏腰包?好萊塢賺這麼多,分一點會死?不是,是因為這超出預算、超出計畫,導演必須自己負責,相對來說,好萊塢走製作人、製作團隊的制度,就不是導演獨大,跟國內或小眾藝術片經常出現導演獨大,將作品視為是導演個人風格產品不太一樣,當然,這裡面還有典範上的競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小說家張大春在不能沒有你大獲全勝後,用1HR訪談了戴導演。整個一小時除小聊一下他的新電影,都在談電影產業,可惜後來才稍微錄到最後一段,不過也很有趣,雖然才8分鐘。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月底,台灣金馬獎頒獎。在2009年當然大贏家是不能沒有你,在次日(11/29)的新聞,除了星光大道以外,大概就「不能」最為風光,頭版還看到戴導抱了一大堆獎。

但是仔細想來,金馬獎除了對「不能」景上添花以外,還有什麼是電影產業可以去反省的?第一個是金馬獎與金馬影展,有趣的是,金馬影展最近越來越熱門,也成為觀眾非好萊塢片的一條管道,類似的狀況也出現在台北電影節。然,如果國人觀影有其需求,但為何台產片製作的數量、規模相當低?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金馬獎又即將頒獎,現在就是最熱的金馬影展,歡喜者排隊連票都買不到,台灣電影真的新時代到了嗎?

我看了今天影評人的意見,有點不太清楚,因為談了很多片,有大陸片、香港片、甚至還有法國片等,到底我們俗稱的國片:台灣產製的片子現在面目究竟如何?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