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討論探究 (37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天看到邱前主委的這個文章,讓我去思考一些事情。
文中談了很多雲門,並且對雲門進駐淡水,表示高度歡迎。最後一大段又提到台北縣這麼多藝術節,並未整合,持續舉辦。這些都點出問題所在:缺乏主軸。

文中他又提到一些藝術家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在德國烏帕塔、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在紐約長島,鈴木忠志在利賀,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在丹麥豪斯特堡。言下之意,大概也想把林懷民在淡水比上一比。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聯合報上,還有一個投書,專門針對文創。
不過我會把這篇定義在:對文創的總提問,而不是詳細提問。

下面談火車頭。似乎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小弟會去思索一個更大的前提:為何產業要有「火車頭」?或是說,火車頭的思考,適當嗎?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到經濟日報「文創下一步」,似乎取代先前的文創園地?

這一篇是專門談博物館群聚效益的,首先滿好的是,提出方案,提出策略,而不是大論述、抽象觀念。不過仔細看一下內容,對於英國利物浦博物館的介紹,以及國內博物館的探討。似乎有點東拉西扯,到最後,還是無法知道群聚的意義,以及怎麼做。
光能提出一個策略就足以,不用很多點。不過至少駑頓的小弟還是不太清晰。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一的聯合晚報,有專門針對文創的專題:文創下一步。
看看訪談的對象,大致上應該都是先前被總統府邀請的貴賓,而談的最多的,當然是副總統蕭萬長。

至於內容是什麼,大概也就是差不多的內容:1.文創法;2.行政院小組;3.文創基金;4.文化輸出;5.文化園區。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早上在報紙上看到這則新聞,沒想到上UDN一看,通常她們會把新聞留下來(這個是名人堂),怎麼這篇消失了?奇怪。幸好在網路上搜尋到這一篇。
http://justinyes.pixnet.net/blog/post/23326051

焦元溥這篇有意思的是,把觀賞音樂演出,透過「票價」這個元素來計算。雖然他自己有一套音樂的排序:比如紀新、李雲迪的身價/水準。這個應該不是討論的重點。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早上有人告訴我有這則新聞,原來是大塊文化創辦人郝社長的投書。相較於過去希望地圖的大論述。這一篇把文創法在文建會、行政院的變革,做了一些深入淺出的介紹。

相當值得一看。同不同意這些觀點是一回事,重點是,這篇討論很具體,可以立刻反思,比對。

郝社長所提的四點,大致上我都同意。不過關於第二點「基金」,第四點「人才進用」可能要在討論一下。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這篇投書,想要談的不是人權。因為小弟是沒有人權觀念的,只知道強權。尤其看到美國對付古巴、伊拉克和中東問題時。

想談的倒是文化樂活這個概念。我搜尋了一下新聞,上週文建會想要將那個在秀朗橋旁、原來是監獄的地點,改為文化園區,而且還提出了「巴士底歌劇院」的概念。
但是沒搜到「樂活」的字眼,倒是這個新聞,出現在中時的樂活版。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到前文建會主委這篇投書,思考一些問題。第一個,邱前主委也是文化人、教授,他所思考的這些內容,其實意味著在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的方針上,有一些路線上的反省。

我們要思考的是這些路線,比如,邱教授說,他懷念過去那些市場,並且在他參與圓環的時期,已經是末期(之後每況愈下)。圓環改建後,一直欲振乏力,最近一次的市議員監督,打算在6月大規模開張,但似乎又有所質疑。

圓環改建已經完成,就硬體來看,就算排水不良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問題在:這些老東西,究竟失去了什麼,讓他一直回不了神?這個東西,或許就是文創的奧秘。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前聽張大春說,HIEND要有經紀人。其實,經紀人在文創也不是新聞,先前鄭秋霜等人出的書,也都強調這一點。該方面的書比較是屬於文創創業、文創經營的探討。
或從更高的角度看,文創的問題可能是:合作關係尚不齊全,創作者跟經紀者,以及其他端的協助者,彼此都不熟悉,也沒有什麼合作成功的經驗,更別提產業。
講了半天,還是王建民、李安這些特例,還是美國人的案例。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週末,中時社論又是文創,相較之下,去翻翻破報,篇幅變薄,內容廣告越來越多。
這個社論,我在思考一些問題:
1.什麼是文創?下面社論已經看出來,至少就官方層次而言,『依文建會職掌描繪的「自畫像」』。但這也不是第一次,先前文創計畫其實就是整個行政院的自畫像。在既有的施政結構下去推文創。如果比較一下文創年報裡面的概念架構,也不難發現這個現象。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到這個經日的社論,讓我去思考了一些東西。

口號不口號,這個大家可以去觀察;我倒是被他點醒一點:「產業發展規劃都是某一個人說了算。」至少在文創過去的政策討論中,不少民間朋友,一直期待文創也有個孫運璿、李國鼎,一開始,小弟也這麼想。並且希望比照科學園區,用特惠、補助方式,打造起下一個產業型態,這是對文創的政策方針期待。
但仔細一想,其實過去的計畫經濟,走共產黨的路線,台灣真的適合嗎?當文創是政府用資源挹注的產物,第一個,他依賴性會有多深?第二個,民間的活力會迸發多少?還是越來越弱?第三個,如果沒有這個「人」怎麼辦?或是如果這個「人」不推文創,只推生物科技怎麼辦?第四個,文創很多時候是民間力量自然形成的,比如特殊的創意社群、地方民俗,但如果是由上而下的貫徹,則會產生什麼樣的質變?以及,英國一直被說是創意政策優良的地區,他們也是搞這一套嗎?不知道。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出書交大家寫論文的畢恆達老師,看到他最近的這一篇文章。會想選,是因為廣告、以及下面提出的現象,值得深思。
台灣之光建仔由於不斷被打爆,現在也被媒體打入冷宮;為何這個年輕人,先前會被捧成這樣?以後如果又打了起來,會不會聚光燈又回到他身上?為何媒體這麼喜歡報導熱潮?誰在後面催動的?
文創裡面你看一些報導(無論平面或電子),其意義倒底是什麼?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在中時看到這一篇投書,也刊載網路上的藝文版。相當值得參考。

才PO過的,在破報上刊登的座談會,鍾喬團長也有發言,並且提出經濟掛帥思維與文化的反省。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3627578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個週末,中時都針對文創相關的議題進行探討,甚是批判。在411的這一篇,反省觀光,雖然沒推到文化觀光層次(僅點到),但也非常值得去思考。

至少就中時看來,台灣的觀光規劃到拔尖計畫為止,都還在吵短線;這樣反思一下前陣子的「眷村」問題,似乎有出現即興感。

就下面的報導與探討來看,行政團隊是想要跳下來率領台灣觀光的,這點其實參考諸如勞動政策、科技政策,亦可推測出政府施政想主導市場的心態。下面已經幫我們問了:如果有利可圖,商人自己會做,何需政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破報報導的這一次座談會,就感覺比前兩次那些無理頭的什麼美學報導好多,原因在於有主題、焦點與批評。

這場座談會談滿多東西,但主要是聚集在藝術家們的工作權益上。值得注意,或可探討的有以下幾點:
1.中間提到「藝術家平台」。這點相當值得延伸去做,其實不只是工作權益、身份認定,其實現在文化/文創政策頗多問題,現況也對本土藝術創作者不利,另外關於法案、政策、立委表現等,民間探討都付之闕如,篇幅極少;比較集中的是諸如文化創意產業化的討論(如經濟日報、或一些媒體定期的產品介紹),但對非營利部分,環境/生態/結構方面,探討太少。藝術家平台,或應該上升到創作家平台,應該以此為任務才對,從大結構往個別領域去延伸。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月9日,行政院通過文創法草案,其實之後文化界意見頗多。
不過小弟也在注意藝文抵稅,包括到文創法後續報導,似乎博不到什麼版面,倒是觀光的版面比較多一點。可見文創在一般媒體的重視度。

值得注意的是後續一些受訪的知名人士的反應。還有的說要帶紅衫軍上街,十分有趣。如果抵稅是已經實施,現在取消,倒可以這麼氣,不過台灣也從未抵過稅,不就打回原型而已。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看今天詹副董事長的文章,也跟南村落的韓女士一樣,對機場門面頗有微詞。
對機場,其實批評都可以接受。不過反過去想,如果台灣的故宮跟羅浮宮一樣有吸引力,可能桃園機場好不好看,倒是其次。則,為何這麼在乎機場的飲食、門面、字型?

我倒是注意到副董事長的最後一大段,當然也是回到一貫的立場:反製造業、批評公務員不懂美學。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最近一系列的社論,專門針對文化創意政策,今天反省文化與觀光的關係,相當好。我們也陸續都轉錄過。就思維、提問的層次來看,相當具有反省性。
至少比前幾週破報那個無理頭。大閱兵、毫無評論的什麼美學好多了。

這一篇談了這幾年文化與觀光的關係,相當值得去注意。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弟常不知所措。今天看到張懸哥哥焦元溥的文章,又有這種感覺。

至少在台北,展演場所是越來越多,而且一直在蓋。屈指可數的有:國家音樂廳/戲劇廳(這個據說搶破頭)、大小巨蛋、南港流行音樂中心、板橋歌劇院、北藝中心。另外諸如新舞台、城市舞台、中山堂等地,都可以展演。假設這些硬體未來都會蓋好的話。
其實應該展演場所、硬體的「數量」應該是夠的。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個漢館長的投書非常好,一開始就具體的提出文創法問題。後面還完整交代自己的立場,彈無需發,相較於很多關心文化政策、文創產業,卻每天說大話的朋友。這個投書要看。

不過,漢館長先前,是提出一些觀點,比如針對文化部的意見、文化應該與文化創意產業分開。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16173957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