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時電子報上看到一則新聞,是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發佈了「2011兩岸城市文創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結果,其中台北輸給了幾個大陸主要都市,令人有點驚訝。不過仔細想來,大陸是以大國自居,且其他評比中所謂國際化、視野都超過台灣,同時包括推動文創產業,也是風風火火的在搞,對台灣的創意人、廠商也都有計畫的在吸收、款待。自然評比結果如此,其實並不意外。
一直以來,在台灣聽到的就是創意人/廠商,抱怨的就是政府行政效率太差、公務員不懂美學之類的意見。至於策略發展的辯論,幾乎沒有聽過。
今天在中時電子報上看到一則新聞,是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發佈了「2011兩岸城市文創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結果,其中台北輸給了幾個大陸主要都市,令人有點驚訝。不過仔細想來,大陸是以大國自居,且其他評比中所謂國際化、視野都超過台灣,同時包括推動文創產業,也是風風火火的在搞,對台灣的創意人、廠商也都有計畫的在吸收、款待。自然評比結果如此,其實並不意外。
一直以來,在台灣聽到的就是創意人/廠商,抱怨的就是政府行政效率太差、公務員不懂美學之類的意見。至於策略發展的辯論,幾乎沒有聽過。
好久沒有來介紹一下官方推動文創的較新進度。上上文建會文創推動網站,發現新些新的東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感到興趣的是產業趨勢,下拉網頁以後看到「現況趨勢」不過奇怪的是,好像最近發出的消息中,「中國」的消息多了點.....
最近突然想起來,文建會在前陣子成立了文創辦公室,應該風格會有別於經濟部先前的辦公室。
上網一看,也的確從網站方面、功能方面有令人耳目一新。
最近文建會跟下面的辦公室呢,如火如荼地開始一系列的公聽會,未來一段時間還有。反正先前也有網友上來貼文,宣示了時間。大家有興趣的就去看看,最近一次應該是5/27吧?詳情去留言版看看。
本來是不想宣傳什麼,大概官方有放一些文創法消息,給大家報一下就好,不過最近在MEME覓空間(洪建全基金會)似乎是有在5/26參加一個文創的會議,也有一些紀錄,滿有趣的,那就報給大家看看。
5月初在旺報上,有一篇在北京服裝學院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副主任易介中的專文,在旺報上披露的內容比較少,經網路搜尋後,其實有完全版的可以看。
這一篇談中國文化產業的文章,含金量頗高,有好幾個論點都值得提出來思考,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一篇出自於對岸的臺灣人,對岸,文化產業起步比較晚,但是在認識面、實踐面與反省似乎都比臺灣快。後發先至。
在4月初看到遠見時,除了35專題以外,其實也有注意到西區專題。其實有趣的是,大概在軸線翻轉以後,台北核心地帶一直都在東區,尤其沿著忠孝復興站往東走。
東區的崛起,相對的就是西區的落寞。尤其當90年代後期後,西區一度衰落非常快。以前像重慶南路一帶、中華路,都是台北最繁華的地方,公共運輸轉運站,當捷運地下化、東區興起之後,至今其實冷清很多。
感謝BTW大大提供這則訪談消息。
下面這是一則對台灣遊戲創作者路致遠的專訪,他在台灣工作過7年,後又隻身赴美與工作團隊合作,兼具台灣與美國的遊戲工作經驗。
在廣播中聽到張大春訪問建築設計師孫德鴻。尤其孫設計師在節目裡面談了很多與文化相關的建築意見,包括他自己承辦十三行博物館的過程(數年與審計人員的搏鬥)。
建築師與農舍: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網頁
剛剛上破週報,發現北市美術館長謝小韞回了一篇長文。由於我們有呈現過前一篇「兼任文化殖民局的美術館—2009北美館策展規劃與反彈」,裡面用詞也不客氣,所以也就一起呈現這一篇。
「兼任文化殖民局的美術館-2009北美館策展規劃與反彈」原文:
這一期的商業週刊,探討的是薪資不升反降的專題,在裡面有跨時間的比較、跨產業的對比,值得看看。同時這篇報導,也針對三大面向,只出現在台灣經濟外熱內冷的問題:
1.獨厚科技業,加速M型化
這次來介紹一個報導,是動腦雜誌最近的一個專題。由於是比較商業性的雜誌,所以談的大概也是從這幾年比較熱的網路廣告、網路行銷為主。
不過有趣的是,網路世界大概每幾年一次的變革,行銷手法也快速改變。
成功的人有100個媽媽,在這一期天下雜誌專訪這兩位成功設計人又看的到。
對於古又文和吳東治兩位天才、不屈不撓、神來之筆...相信各位也看的很多了,不然看下文也看的到。只差沒有到河邊看魚兒逆流而上了。下面這一位年輕時候看過:
2009即將過完,最近去圖書館翻翻雜誌,也幫大家回顧一下一些舊有的觀點與消息。
表演藝術雜誌--這份兩廳院每個月出版的雜誌,在最前面通常會有一些針對藝文環境的意見陳述,邀請一些專家、從業者、藝術家書寫。
最近有天晚上無聊,想四處逛逛網站,總覺得有些報導可以看看。靈感果然是對的,因為在典藏今藝術上發現這一篇:藝術畢業生的「不知不可」。
現在對於藝術大多談論的是它的內容,比如哪些流派,尤其是介紹新藝術家及其作品,隨便翻翻幾本介紹藝術作品的雜誌、中時藝文版,甚至是諸如年代新聞台等,汗牛充棟。但是,這次今藝術揭示的這個主題「藝術畢業生的「不知不可」」,才是王道。
最近看到ZEN大突然推薦了這一篇聯合文學9月號的文章,看了一下作者名字,鼎鼎有名,台大歷史系(吳敦義也是,還是前陣子呼喊自己晚20年出社會博士的那個系),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談的是文學圈。不過小弟是沒在看什麼文學的,偶爾看看一些有趣的東西而已,所以如果從封建式的觀點看,我這個出身不正的人,沒資格說什麼,不過還是忍不住想談談下文跟文創之間的關係。
現在工商時報週一都會有個文創園區,有趣的是,從06年開始,經濟日報也有文創園區。可以說到現在,中時與聯合集團,各自都以自己的經濟專業媒體,間格大概一週,持續報導文創消息。不過,這一週兩個報紙看來,置入性行銷的味道都有,在經日方面,是「純白棉花 看見繽紛經濟學」,作者是敦峰美學空間藝術總監黃莉翔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S2/5227144.shtml
物極必反吧,這是我看到最近天下這則報導的想法。
10年前,西門站開通,到今年12月剛剛好10年。但是,早先的中華路拓寬、交通黑暗期,早就把人潮趕到東區去,也可以說,東區的崛起,漸漸在磁吸,到90年代,西門真的徹底失血。在西門站出來(寶慶路),鄰近總統府附近,以前是百貨街,在重慶南路,以前是公車轉運站,20年以前,那邊人潮絡繹不絕,現在,連週六晚上,那邊人潮早就消失。人去哪了?台北人其實比以前更多--去東區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這一篇ADM討論台灣與中國廣告之間的關係。
在先前文創園丁的討論中,廣告業特別也提到兩岸關係。有趣的是,如果從策略規劃的角度看,廣告其實與其說是一種商品包裝,更重要價值其實是針對顧客,提出一系列的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