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刊的經濟日報文創專區,看到這一篇,是政大科管所溫主任給大家報告1月創新之旅跟文創的關係。
當然也提出了他對文創產業的想法:一個不能少。還有要附頌的是:文建會副主委、提出「美學型男」的李仁芳教授,也是科管所。
再度推薦:「李仁芳:文創經濟 要變「美學型男」」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894041
下面談了不少案例,當然也是這幾年時興的文創談法,大概也就是在找台灣之光;有趣的是,溫教授提出英國同心圓理論。這個同心圓出自於英國於2007年提出的一份報告:Creative Industry performance
可以在此看到:
http://www.incubator.vioparet.gr/download.php?id=1268224,23,1
所指的大概是這個同心圓:
當然溫教授自有其解釋方向,也推導出創意不能少文化的觀點。但是,英國這個同心圓談的並非是創意或文化,而是用上下游產業鏈的方式探討當時英國創意產業發展狀況,而且,如果有看過該份PPT的話,其實英國很多創意產業,湊不齊5個部門。也就是說,這個提出創意產業的大國,雖然政府喊出這個口號,但事實上,民間未必能完全符合這樣的規範。民間產業自己有其模式,當然,也自有其問題。
那就不要再提溫教授那些大江大海式的談論了。其實多年以來,文創都落在這樣的迷障裡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段提到設計。包括未來又要有設計展,什麼設計力急速起飛等,並且把談論焦點提到「生活美學」層次。
有趣的是,就在前幾天中時專題報導,從趙安玲女士開始報導起
尤其其中一篇報導說標題為「設計國際發光 產學合作兩光」,裡面還提到:「我國大學的設計領域教育太「學院派」,跟產業結合不夠,現在設計系畢業生還是「心慌慌」,找工作都要花一段時間。」比對一下,真的是台灣真是一國兩制。
延伸閱讀:
只想做大 文創法抓不住產業亮點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934319
我們問過一個問題,現在究竟是誰在主張文創?那些被圈選的、在第一線工作的朋友,對文創產業有何感想?值得思考與比對。
=======
溫肇東談文創:產業、創意、文化 一個不能少
【經濟日報╱文/溫肇東】 2010.03.22 03:50 am
政大科管所1月底進行台灣創新之旅,除參訪創新科技公司,也未忽略文創產業,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傳統藝術中心及霹靂國際都是我們訪問及探索對象。
近年來,台灣文創設計表現愈來愈受到國際矚目,例如2011年國際設計展將在台北舉行,就是台灣的設計力在過去十年急速起飛的肯定,也是讓世界看到台灣的機會。
設計力真的已成為台灣未來的優勢之一嗎?在台北生活愈來愈自在,且不時有令人驚豔的文創角落及活動節目,反應出設計的質感在各行各業中的滲透是提升生活品質重要元素之一。設計以外其他相關的文創「行業」,是否也能依循設計業成長的路徑,在提升國際注意力的同時,也豐富我們的生活?
台灣剛通過的「文創法」帶給各界一個契機,但從市場、人才、社會環境來看,產業發展是否能全面啟動,還是事在人為。英國是最早提出「創意產業」概念的國家,十多年來英國政府、民間、第三部門都有策略、有步驟地將此一產業推動成支撐經濟成長及提供就業的重要經濟部門。
忽略個人發想 重大迷思
台灣的文創產業政策,參考、借鏡了很多英國的經驗,例如同心圓的概念,但在同心圓的最核心之處,我們將英國所強調的「個人創造力」,改成了「創意或文化資產」。不過,在台灣與大陸,若只談創意,可能流於太抽象、太飄浮,因此需要以文化來定錨或牽引;而忽略個人創造力,可能是一個重大的迷失。
在強調文化資產的脈絡之下,宜蘭羅東的傳統藝術中心是台灣推動文創產業很好的寫照,政府出錢投資了硬體,希望借此一園區來保存、傳承傳統藝術,但這團隊不一定會經營園區,因此委由統一集團營運。
經過五、六年的努力,目前的營運已轉虧為盈,但幫我們進行「專業導覽」的志工卻不勝唏噓,當初非常用心設計的園區建築、空間及其背後無形的文化內涵,並沒有成為遊客來此遊樂時學習吸收的重點,再過幾年當這些對地方文物熟悉的耆老凋零之後,誰來傳承這些文化?更遑論以此為基礎的加值與擴散。台灣若要以文化立國或將文化遺產視為文創產業的核心,如何看待傳統藝術公共財的保存與傳承功能,是很重要的。
多元人才 產業發展必備
座落在虎尾農業平原中的霹靂國際則是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的霹靂布袋戲,加入科技、影視的技術,保存了布偶戲的傳統,也創造出了新的通路、新的服務及營收模式。當我們問及布偶戲最核心的元素,和動漫最不同的地方是什麼,董事長黃強華特別強調操偶技法是無法被取代的元素,因實際操偶的緣故,有些特定的動作和其他表演方式,和動畫的筆觸有微妙但顯著的差異。
我們也實際觀賞了操偶師針對生、旦、丑等不同角色的身段表演。操偶師的動作與表情是和布偶的表演是同步的(雖然一般觀眾看不到),才能注入感情及一舉一動的細節微妙之處。就像角色動畫師其實才是演員一樣,操偶技巧其實就是一種「演技」,而操偶師的訓練也不只是三年四個月就可出師,而是終身的修鍊,那才是霹靂國際的秘密。
當然從廟前的野台戲到電視史豔文連續劇風靡全台,再到DVD租借和3D電影院及阿凡達的構想,營運模式也一再轉換。傳播的媒體不斷更新,傳統藝術也須與時具進,吸收新的科技元素,創造加值效果,並維持粉絲社群的經營,這些都和一般企業經營沒有兩樣。
文創產業要能發展成為未來台灣的經濟活力之一,文創資產的保持與利用固然很重要,但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經營者的能力也要跨領域。
我們的數位典藏投資了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元,但還難看到顯著的加值效果,傳統藝術的持續地創作及演出也是必要的,但仍不足以撐起整個產業。從「作品」到「商品」中間需要很多人才、財務資源的投入與創意加值,努力空間還很大。因此文化、創意及產業,三者一樣重要,不可偏廢。
(作者是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 Mar 22 Mon 2010 11:59
溫肇東談文創:產業、創意、文化 一個不能少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