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半個月前兩廳院受到監察院糾正,這個消息似乎後續冷了下去。因為兩廳院一如下文,也就這樣過了5年,也沒什麼不好。
而且台灣這樣的展演場所就這一間,經營了快30年,品牌、口碑、通路通通都成熟,小巨蛋雖然陳綺貞等人會去辦演唱會,但基本上還是搶不了兩廳院的票房。

怎麼驗收兩廳院成果呢?用購票張數?營收?人次?服務天數?展演場數?還是不需考核?

今天看到朱校長的大文,一共6大段,前4大段都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政策的抽象論述,其實跟兩廳院行政法人的爭議關係不大。如果不談兩廳院,談設計,朱校長抽象的文創論述,一樣說的通。
則後面兩段,是否探討、交代了兩廳院行政法人化的意義、爭議解決?至少駑鈍的我,看不太出來。

最後至於「手段與目的」。小弟的觀點比較顛倒,文化政策、文化創意產業其實都是手段而已,目的是求生存,一如下文第二段談科技產業、科學園區,因為現在這一套,包括其對應的生活方式,已經不敷現在的台灣使用,所以要積極思變,試看看文創,而不是我們文創已經成熟,然後開始執行。

我們也必須要面對一個根本的問題:文創至今都是非常抽象的大論述,很少有實際說法/觀點/資料佐證,尤其大膽/新鮮的觀念導入。認識面,我們還是相當不足。

=======
觀念平台-兩廳院法人化5周年
2009-03-01 中國時報 【朱宗慶】
     當「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被許多國家擁抱,而能進一步轉化發展成為「文化輸出者」,係由於這些國家能確實理解這個概念的價值與重要性,並付諸實踐,諸如丹麥、英國以及日韓等國;而在台灣,「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到底是口號,還是盲目跟隨世界趨勢下的行動?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功案例,迄今不斷地被提及,其關鍵在於政府找對了方法並確實執行,而非任由地方政府及相關民間企業自行開發,且不惜一切代價邀集這塊領域的佼佼者如台積電張忠謀先生、聯電曹興誠先生等菁英帶領產業茁壯,政府再全力支持,為台灣創造了世界第一之產品與技術,以及龐大的經濟碩果。

     竹科的成功,不僅只適用於傳統產業,目前政府積極想要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要能複製這樣的成功經驗,從人才的引進與培育,帶動國內藝術文化領域相關產業發展,激勵以文化藝術促進台灣產業的升級,都應該要有政府最高支持、核心價值的引導、系統性的全面整體的規劃,以及旗鑑計畫的帶領。然而,如果在概念上把文化、創意和產業三者任意混為一談,誤以為只要有了文化的加持,自動就會與產業結合,產生擴大加值的效果,而忘了必須先深耕文化。

     回過頭來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來源是來自於社會的多元與創造力,而「藝術」就是最重要的根基。環顧我們的環境,政府對藝術教育的資源投入與扶植程度,是否符合需求?此外,展演場所是提供社會吸取相關能量的來源,而政府對於它們的運作狀況,以及其提供之社會功能與價值是否真正瞭解?

     作為台灣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櫥窗與指標─兩廳院,迄今已經行政法人化五周年了,兩廳院最大的願景就是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劇場,以及全民共享的文化園區。在改制為「行政法人」的過程裡,政府全力協助通過立法,鬆綁了人事、會計制度,給予保障六年的穩定充裕財源。五年後的今天,政府相關單位卻以曖昧不明的態度要求兩廳院的預算收入,使其誤以為須負有四○%的自籌比例,恐怕是忽略了國際級專業劇場的社會功能與任務。試問如果需要一個高比例自籌的機構,當初為何選擇了兩廳院行政法人化,何不改以追求營運績效的「委外」方式經營?如此一來,恐怕藝術的多元性、普及性也將遙不可及。

     這樣的例子是政府很多政策所犯之通病。當國家有美好的願景,急急尋覓方法實踐時,往往容易陷於「手段就是目的」的迷失。發展文化,切莫把手段當成目的!當政府在建構文化發展新契機時,應從理念宣示層次走到實踐層次,以及切合文化發展需求,並以大破大立的決心著手展開規畫,如此以文化帶動社會、經濟的前進,將不再是個夢想!

     (作者為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