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我繼續整理關於12年國教的議題。主要是在評論上。
下面中時社論提到,12年國教政策的影響,最好觀察補教業者反映,真是知道奧義在哪。
教改,我想現在的戰將就是我們杜部長,1994年幾個教改大頭,現在也都退出影壇,剩杜部長以政策資源大筆揮毫。
台灣並沒有面對少子化與教師過剩,做過徹底的通盤國策檢討,但是在明星學校的評價建立,興致盎然,之前分析過心態了﹔在英國,其實對高等教育是雙重評鑑,不是說評鑑不重要,而是說要評鑑什麼。台灣在研究與教育上,有什麼評鑑機制?素質低落,只有評鑑明星學校,繼而投注官方補助而已,注意明星高中評鑑結果,沒有私立學校。

延伸談一個,現在在文化界,很喜歡談美學教育,在下面新聞與教育心態下,我真的以為不可,寧可台灣沒有美學,或是交給學學去處理。
3/1中時社論,要我們觀察補教業者反應,原因在於,正式的教育體系,以及民間的補習體系,幾十年下來已經建構出一套完整的教育互動關係,尤其最近幾年在教育方針不良下,補教業者除了辛苦點外,荷包滿滿。
每個領域的人都想把自己的所學,灌輸給下一代,美學文化自然也不例外,教育即戰場,如果擺不平,則全部灌給學生,學校老師吃公家飯,有多少上多少,補習業者因應需求而生,當需求擴增,利益也增多﹔誰最苦?第一個是不斷增加教育內容的學生,另一個就是她們不斷要付費的家長。

========
中國時報 2007.03.01 

教改需要理念引領與責任推動

中時社論

    行政院宣布,將自今年八月起推動十二年國教。在初期的三年,政府先補助經濟弱勢者高中職學費。將來,則仍然保留基測,且高中職將區分為「菁英」與「優質」兩塊,前者容許自行跨區招生,後者則以基測為入學門檻。可以預見,這樣的改變不僅不會減緩目前的升學競爭壓力,甚至可能加劇學生負擔。正因為這樣的方案不上不下,讓學校與家長看不清未來方向,因此乃有立委抨擊這是蘇揆為競選二○○八大位而畫的政治大餅。我們不願意在此立即貶抑十二年國教的政策方向,但卻要坦白指出,目前的政策規畫確實有許多值得批評之處。

    蘇揆在施政報告中感性地說,「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接著以九年國教的歷史與聯合國資料所示之國民教育趨勢,做為推動自己政策的支持基礎。行政院並以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排名為例,指出排名前茅者已有半數以上實施十年以上國教,而台灣排名第十三,所以推動延長國教也正是時候。坦白說,像十二年國教這麼重大的政策,是格外需要理性思辨的。感性訴求可以打動人心,國外數據可以佐證趨勢,但是推動十二年國教背後真正的理念是什麼,蘇揆卻沒有完整的陳述。台灣除了經濟實力到位,少子化使得學校就讀機會增加等客觀資訊之外,目前究竟面臨什麼樣的教育困境?為什麼行政院的十二年國教方案有助於化解這樣的困境?至於WEF的排名,只是國家競爭力的結果呈現,而行政院所推動的四不像國教方案為什麼能夠提升競爭力,當局也沒有提供理論基礎。這樣一個重要的政策,卻如此欠缺理念與理論的指引,也就難怪立委與民眾會拿「競選支票」去加以評論了。

    行政院規畫政策欠缺理念方向已如前述,身為將來執行政策的教育部,對於落實措施的說法一日數變,而晚間記者會所提的內容又是充滿妥協的拼湊,就更是難辭其咎。依照目前的規畫,將來基測照舊、明星高中改稱為菁英高中、菁英學校可以自定跨區招生辦法,這些做法與現況究竟有什麼差異?如果金字塔頂端的偶像學校未能改變,則升學競爭的壓力必然不會稍減,那麼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意義究竟在哪裡?目前的明星高中多為日本占領時代所既有,若依杜正勝部長之立院答詢,將來將組成一個委員會,去評估認定全國性的明星學校,這究竟是改革還是開倒車?WEF前茅國家中,有哪一個是以國家的委員會去決定高中職的明星排名的?

    要綜合評估當局十二年國教政策對學生的影響,也許最好的方法就是觀察補習教育業的反應。據報載,多位補教業者認為行政院政策是補教界的「利多」,將來補習風氣會越來越盛。可悲的是,補習風氣興盛時,當然就表示考試競爭的壓力會加劇,學生的負擔會加重。請問教育部,難道這就是改革所期望的結果?難道這就是教育部的政策方向?如果不然,那麼改革的理念究竟是什麼?

    面對這樣一個台灣近三十年來最重大的教育變革,我們認為,教育部應該要展現最清晰的理念與最負責的態度。過去三年,教育部長杜正勝一次次掀起白話文、成語使用、公民教育納入學測、加考作文等爭議。三年來,每一次爭議,社會大眾都看到杜部長「去中國化」的苦心孤詣,卻不曾觀察到他有什麼全面的、人本的、前瞻的教育理想。杜正勝在年前揮毫寫春聯,認為教育改革是要「破千年舊俗、立一代新風」,卻正凸顯了他教育思維的盲點。教育,是永續經營的傳承事業,只有「繼與開」之努力,斷無「破與立」之必要。教育主事者念茲在茲的,應該是莘莘學子的寬廣知識培育與包容文化涵養。行政院推動十二年國教,其成敗與方向都繫於未來數年之落實。以教育部三年來的表現觀之,我們實在難以對十二年國教的結果樂觀。如果當局真想要推動十二年國教這樣重要的政策,也許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從改革教育部開始吧!

==========
中國時報 2007.03.01 
 
12年國教 名不副實

蕭戎/高雄市(研究生)

    六年前,總統陳水扁開啟了「拚」字頭的政策宣示,去年,行政院長蘇貞昌又提出「大」字頭的施政主軸,而近日,政府又浮誇濫情地拋出「十二年」國教,與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內容有極大差異,但政府卻將其強冠為「十二年」,名稱喊的響亮,但內容卻禁不起檢視。

    該政策中擬將基測落實為最低升學門檻的想法值得肯定,然而在擴大補助,建立兩百所「優質」高中,又企圖將高中職校區分為「菁英」、「優質」與「其他」三類方面,殊不知學生之所以學得痛苦、教師之所以教得辛苦,都肇因於明星學校的迷思,致使教學與學習無法正常化、活潑化、生活化,在此情況下,即便是將經濟弱勢與國中畢業後未升學者強拉進高中,也不過是將其推入一個競逐分數的環境,學生學習意願低落如故、升學壓力如故、龐大補習費壓力如故,對照蘇揆所謂「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實在令人不解;國民基本教育在這無力破除名校迷思的情況下,延續著畫分階級的遊戲,相信這會讓許多殷殷期盼「真正的十二年國教」、教育解放的民眾大失所望。

    時至今日,政府不該再迷信「出身貧寒,而靠考試翻身」的陳水扁模式,從某些角度來看,或許該試著以郭台銘等從高中職出線的人士為例,以學習正常化為願景,針對台灣教育做長遠擘畫,只是「大選舉」當前,不知政治人物們是否有空面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