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聽到一個消息。之前,星巴克的老闆霍華舒茲收到一份員工的mail,要他注意:星巴克賴以為貴的「體驗」,正在商品化。
其實這並非什麼太新穎的概念,事實上星巴克長期就在把「體驗商品化」,只是大老闆有無察覺這個趨勢而已。
星巴克很有意思的是,在美國,他的競爭對手是麥當勞。Why?在沃爾瑪研究中,作者最後指出跟沃爾瑪或麥當勞這種連鎖店最不同者,乃星巴克之類能賣體驗者﹔而,在《體驗經濟》一書中,也指出,一杯咖啡或蛋糕,成本往往只有1/4,其他都是諸如品牌與體驗的附加價值。而把假想敵鎖定在麥當勞,足見星巴克自認立店的特色:連鎖店,而非純咖啡店。
尤其,星巴克自1982年開店以來,已經在全世界有14000家分店﹔而現在的執行長舒茲,並非開始的創辦人,創辦人一開始只是賣咖啡豆,是銷售員出身的舒茲,去了一趟義大利後,把該地普通不過的咖啡座引入美國咖啡業,造成轟動。
現在,星巴克被自己人指出「體驗商品化」,可以區分出幾個層次:
1. 麥當勞早就在幹賣咖啡的事情。連台灣都有MICCafe,星巴克的對手早就有危機。
2. 星巴克也早就開始有得來速,它們跟麥當勞真是難兄難弟,對方有什麼,我就有﹔不過星巴克千算萬算,還是被麥當勞技勝一籌,麥當勞吸收的是星巴克的氣氛與體驗,星巴克只是吸收麥當勞的製造過程而已。
3. 承2,星巴克其實現在很多工作(像泡咖啡),也都包給機器,真是犯了執行長當初導入咖啡座的大忌,但霍華舒茲或許看到持續成長的店面數營業額,忘記自己的初衷。所謂「世界的麥當勞化」,所批判的現代性製造正是這個。魔鬼將從後面偷偷摸上來。以及,星巴克其實忘記了,當店數可以成長14000家時,意味很多東西可以直接複製過去﹔直接複製給自己分店,為何不能被其他同業複製?
4. 把場景拉回台灣。如果真的要得來速,嚴格說85C就夠了,而之前天下雜誌報導的,85C的市場定位也正是如此。尤其台灣在賣的35元咖啡,乃星巴克平均的1/3,在標準品質與機器化下,為何要買高3倍價錢,品質並未高3倍的星巴克?前陣子也在想一個問題:星巴克外賣跟內用的價錢一樣,但是星巴克卻以賣體驗氣氛為主,那外賣的朋友不是傻子,沒有體驗卻付一樣的價錢?
以下是我上網搜尋,看到一些星巴克的報告。其中這份淡江大學的ppt,也沒標明是誰寫的,提供連結,大家不訪看一下,有一個認知,尤其可以對比現在實際的星巴克跟此報告所分析的優勢差距在哪裡。
1. 原網頁直接下載─
http://s93.tku.edu.tw/~493472764/ben.ppt
2. 備檔F空間─
http://files.filefront.com/benppt/;6832145;;/fileinf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