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個編劇談的問題很好,短短幾行字,切中現在美學教育、文化消費等的問題。

首先,我不認為他對雲門、魏海敏等大頭不爽,或者乍看之下,好像有點這麼不同藝術類型彼此嗆聲的味道,但是我認為劉是探討更深的結構:官方作美學教育的心態與手法:胡亂召集、大頭治國。

劉已經直接指出,作舞蹈、京劇的前輩,他們的確有自己的專門,但如果放到「歌仔戲」上面,好像會捉襟見肘,以及,經營劇團的人,與現在戲曲教育的實際生態,可能有落差,但是由大頭來領隊,是否能夠達到效果,尤其,他說:「至今畢業的學生也是大規模的轉行,因為業餘歌仔戲劇團養不起演員」,這話看了小弟相當沈重,因為,我們不是要發展什麼文創產業、旗艦計畫嗎?如果歌仔戲這種台灣土生的藝術種類,尤其是表演人才,還不是周邊協助與行銷的人才,到今天都還是轉行度日,這哪有核心競爭力?
可見現在的文創這台大車實際能否運作?可見端倪。

其次回到他所談的開會、解決。我的觀點與這位編劇類似,教育部召集來的都是大頭,都出國、都是台灣之光。但是一個老問題,大頭在暢談理論、理念時,能否注意到結構既存的弊病,以及巧妙的讓美學教育落實下去?我記得前兩天PO過一個洪蘭教授等人的對談,高來高去,但實際能作什麼?不知道。
戲劇教育、美學品味教育,最根本的,怎麼面對代工體系下的教育制度,學生永遠有考不完的試,主科佔據所有時間?(週末可能還有衝刺班)怎麼處理樣版化的美學教育問題?

以及,劉也碰了一個問題:不同藝術種類競爭的問題,在一些文化社會學研究裡面,不同的藝術種類、派別,是彼此競爭,搶奪正統(下面是資源),劉的文,給我感覺如此,有舞蹈藝術的雲門當召集人了,有京劇的魏海敏了.....,則,茂伯呢?皮影戲可以算嗎?那還有一些另類、極端、先鋒的戲曲藝術,可以教嗎?
小弟先前指出,寧可不要美學教育,原因也就在此,因為誰決定課綱、誰決定教授對象與方式,之後就決定我國「藝術的主流」。藝術,可以彼此欣賞,也可以鬥一輩子,但用國家教育機器的力量去凸顯主流力量,恐不是好事。至少小弟是這麼認為的。不如以前咱們偷偷看金庸的日子。

還有,馬選上以後,小弟曾談過,國民黨官僚出身的他,一向都以開會著稱,未來可能是開會內閣,也被劉編劇注意到了,其實最近對劉兆玄的批判也在此,據說他上任四個月,幾乎每週都成立一個特別任務小組(比如對陸客觀光拉、獨奶拉),有任務小組,行政院就要不斷開會,再外加副總統最近也成立新的諮詢機構,可以「建議」行政院施政,又是會。

========
教育透視》戲曲教育 豈能靠開會解決
 
【聯合報╱劉南芳/台灣歌仔戲班編劇(台北市)】 2008.10.02 03:05 am
 
 
教育部在九月份連續召開兩次會議,擬藉由「專家學者」的討論,訂定「戲曲人才培育計畫」。

台灣戲曲人才的培育從復興劇校、小大鵬…到台灣戲曲專科學院,招牌越做越大,問題卻越來越多。

台灣京劇的市場狹小,國立京劇團的位置早就被大師哥、大師姐們佔滿,京劇科的學生畢業即是失業。歌仔戲科雖在「振興本土文化」的口號中建立,至今畢業的學生也是大規模的轉行,因為業餘歌仔戲劇團養不起演員,在冷氣房練功的學生們又不能適應外台職業劇團的流浪戲班生活,因此多年以來戲曲學院的「學校教育」和實際「就業環境」始終存在著衝突與矛盾。

如今教育部終於關心到「戲曲人才養成」、想要「與民間劇團積極交流」,令人充滿期待!但是看一下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召集人是林懷民,副召集人是國光劇團的魏海敏、當代傳奇的吳興國…。林懷民因為自稱為「流浪的野台戲班」、所以成為歌仔戲專家了嗎?

這些有知名度的、站在台灣文化M型社會頂端的既得利益者,他們了解戲曲教育的實務問題嗎?就算瞭解京劇,也能瞭解歌仔戲嗎?與會的一位歌仔戲資深藝人來找我,他說會議全場幾乎都用國語發言,「不知道在講什麼?」然後「我們歌仔戲演員國語又講不通…」,他很生氣的告訴我,下次開會不要去了!「他們只是做做樣子給人家看!」

戲曲教育何其籠統,京劇、歌仔戲、客家戲可以混為一談嗎?這些劇種的生態和教學問題是一樣的嗎?找一堆「大頭」來當召集人、副召集人,找一些民間藝人來背書,然後「本計畫以朝專業學校為目標,透過會議逐項達成共識…」真想請問教育部,單單透過幾次會議你們就可以瞭解「如何培養戲曲人才」了嗎?

報載衛生署請專家學者開會討論三聚氰胺標準,從早上九點開到下午,沒有絲毫結論;面對股市引起金融風暴,也是緊急「開會」協商…。專家學者不針對特定議題做研究、做訪查討論,只被要求在一個兩、三小時的會議後「背書」,以減免政府應負的責任,然後口稱「信任專業」…。

「會議」如此萬能,如果我們的政府習慣用「會議」治國,要根本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怕難上加難!

【2008/10/02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