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在中時上有2篇專訪魏德聖導演的專文,講述他對電影作為一種產業,甚至文創產業的看法。其實以他一個拍商業片為主的導演,說出這些意見,應該相當大部分把他對電影的看法表達得很清晰,重點有點到。不過有趣的是,他對電影業,乃至於台灣電影/文創業的看法,一定不等於其他的從業者或導演,只能說這是他一個願意或致力拍商業片導演對環境的看法。

像最近也聽到第四張畫導演對電影的看法,他這位留學國外、長期拍廣告片的導演,對電影的看法就不太一樣,他覺得電影是拍人、不是拍物品,跟講求商業利益的廣告不太一樣。那就更有趣的,這麼多導演,乃至於電影跟藝術界的意見對比,以電影來說,究竟是「第八藝術」?還是「必須接受商業洗禮」?下文提及的大小眾問題,在此兩個邏輯之間並不矛盾,甚至可以並存:商業片裡面也會有大小眾問題。

也剛好最近金馬獎發佈名單,許多媒體、影評人紛紛在討論哪部片好看?哪部片跟金驢重複率有多搞?其實小弟不關心這些問題,反而,中國大陸片從數量、從演員提名上,才是值得關注的。甚至從港片崛起後,台灣的工作者提名、獲獎的比例有多高?甚至土產的影片數量足以支撐起一個「獎」嗎?這跟電影產業成熟與否是否有關?如果台灣電影市場已經不構成熟,甚至要跟對岸「混種」,那麼這個獎項的意義為何?

=====
文創抓得住 經濟效益跑不掉 感動,怎麼能量化?


2010-10-02 中國時報 【魏德聖口述,記者張士達整理】

  走自己的路 ▲電影兼具商業與文化特質,台灣應發展出自己的電影語言。圖為星期假日,電影街張貼醒目電影海報,但人潮並不多。(王遠茂攝)
 
     台灣現在拍電影,還有許多技術得請日本韓國團隊來作,因為這方面我們不足,我們必須要追著人家跑,但我們也有跑給人家追的地方,我們不要放棄。技術是可以學的,我再怎麼笨,花十年二十年還是可以學到技術,可是內在是學不到的。當我們的文化創意是屬於在地性的,獨一無二的,誰能追得到你?

     我常覺得,任何一個地區的文化,如果沒有經濟的效益,這文化會消失。但若只有經濟沒有文化,這經濟不會長久。台灣要有競爭性,最重要的是文化創意有沒有被好好運用。當世界潮流往東方移動,主導的一定是中國,但依附在整個龐大商業系統裡所生存下來的文化創意,卻是我們的優勢,可惜這優勢經常都會在以經濟利益為前提的考量下被完全扼殺。

     台灣官部門統籌的基本概念,還是在能不能創造經濟價值,而不是以文化創意為第一考量。就算我今天申請文化創意補助,他也會先考慮你有沒有企業投資,不然無法協助你。但我跟你提案,你當然應該是以我的案子好不好來思考判斷,而不是由有沒有企業投資來判斷,變成由企業來決定好不好。企業又不是學文化的,思考當然都是經濟、計算、數字。但感情怎麼能夠量化?感動怎麼能夠量化?

======

主流難永續 小眾市場最忠誠
2010-10-02 中國時報 【魏德聖口述,記者張士達整理】


  看未來遠景 ▲法國立法保護電影,台灣可以跟進。圖為台北之家展覽館吸引民眾前來,一位小朋友被天花板電影圖案吸引,抬頭細看。(王遠茂攝)
 
     未來的電影市場一定是越切割越小眾,這是好事,這表示你的市場結構越來越穩定,你就可以逐漸擴張到一個又一個小眾市場。如果你只盲目追求主流市場,也許會賺一兩次,但不會永續經營。主流市場觀眾群的忠誠度是最低的,追著流行跑的人的忠誠度是零。天王會被另一個天王幹掉,總會有更帥的,所以公司櫃檯小妹桌上的偶像照片不斷在換,這些人是追著主流跑的。我們要追求忠誠度高的,有基本的群眾之後再逐漸擴張,行銷市場就是這樣被開發出來的。

     台灣社會與經濟發展一直都在照顧人的生理需求部分,但台灣人很空虛,因為很多人還沒有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文化創意就是照顧心靈上的這一塊,當我的作品可以照顧到你的心靈滿足,它的經濟價值會有多高?因此,不要只是用有沒有企業投資來判斷文化,因為商品純粹是在追求市場,但文化創意只要追求市場就會失去感動。

     我拍《賽德克巴萊》時,許多部落的人認為他們的文化怎麼可以被商業化,覺得電影賣票就是商業行為,文化應該純粹是文化。我一直跟他們溝通:全天下任何一種文化,只要沒有產生經濟價值,這文化頂多第三代就會消失了。但我們是從文化來創造經濟產業,而不是用經濟產業去創造文化,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要先有身體才能穿衣服,不是先有衣服再找人穿,但我們對文創產業的思維常常本末倒置。

     其實,我對政府介入電影與文創產業的方式是悲觀的,你跟官員建議,他都會說想法很好,再找一群人開會交辦,然後不了了之,不如獨立起來搞一筆錢自己做判斷。

     台灣能夠判斷文創產業核心價值的人,都不在決策的位子上。所以我曾想過,如果我有個案子真的賺大錢,就拿來成立一個基金,把一群真正有判斷力的專業人士找來,才知道可以用什麼方法,把什麼樣的資源做最好的運作。

     譬如你這個案子非常好,但你的工作組合可能會出事情,這只有業界專業人士才會知道。並不是三個第一名加在一起就會變成第一名,他可能變成第五、六名或第十名,但是第二、三、五名加在一起,卻可能會變成第一名,要看這個東西適合什麼,而不是什麼都要找第一名。台灣電影與文創產業的未來,需要很有協調性與外交手腕的人來整合,才可以去撞擊不同產業來產生不同結果。

=======

金馬獎提名公布 湯唯與徐帆爭影后
 
2010年10月02日 14:51:24  來源: 南方網

《當愛來的時候》與《十月圍城》成為本屆金馬提名的大贏家。

  北京時間10月1日下午,第47屆金馬獎提名名單公布。近年來臺灣電影發力,2008年有《海角七號》領跑,去年是戴立忍導演的《不能沒有你》,今年這個角色則由張作驥導演的《當愛來的時候》擔起。影片共獲得包括最佳導演、最佳電影在內的13項提名,穩居榜首,緊跟其後的分別是提名9項的《十月圍城》和7項的《第四張畫》。據悉,本屆頒獎禮將于11月20日在臺北舉行,由蔡康永和小S擔任主持。

  臺灣制作大出風頭

  從名單來看,本屆金馬獎力推臺灣本土制作的用心良苦。除了《十月圍城》,提名的大頭如《當愛來的時候》、《第四張畫》、《父後七日》都是原汁原味的臺灣電影,這三部片也將共同角逐年度傑出臺灣電影。倒是之前票房大熱的鈕承澤的《艋舺》,這次在金馬卻頗受冷落,除了最佳男主角,其他三項提名如最佳音效都是技術方面的獎項。

  至于本屆大熱《當愛來的時候》,影片9月24日才在臺灣上映,是繼《爸,你好嗎?》之後,導演張作驥推出的以母親為主題的新作,以一間熱炒店為背景,講述了兩代女性之間衝突與和解。其中飾演女兒的李亦捷與兩位媽媽呂雪鳳、何子華都是新人,三人也都報名了新人獎,最後由呂雪鳳獲得提名。
 
      雖然影片方面的獎項臺灣本土制作很佔優勢。但從影帝、影後的角逐來看,大陸演員的獲勝幾率仍然很大。焦雄屏曾經對大陸演員的素質大加讚揚,這次提名的風向也依舊是偏向大陸。最佳男演員的提名中,除了在《艋舺》裏有不錯表現的阮經天,憑借《十月圍城》入圍的王學圻、《透析》的倪大紅以及《春風沉醉的夜晚》的秦昊,三位都來自大陸。女主角方面也是如此,憑借《觀音山》入圍的張艾嘉將與大陸的三位女演員湯唯、徐帆和呂麗萍展開影後之爭。值得一提的是,湯唯這次是繼《色,戒》後,第二次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而在入圍的大陸影片中,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僅獲得最佳女主、女配和視覺效果方面的提名,倒是另外一名導演劉傑,提名成績非常引人注目。他的《碧羅雪山》和《透析》雙雙入圍,後者更是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重要獎項的四項提名。《透析》曾經參加本報“先鋒光芒”的展映,能否在臺灣也得到肯定頗受期待。

主要提名名單

  最佳劇情片:《父後七日》、《十月圍城》《當愛來的時候》《透析》《第四張畫》

  最佳導演:陳德森(《十月圍城》)、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劉傑(《透析》)、鐘孟宏(《第四張畫》)

  最佳男主角:阮經天(《艋舺》)、王學圻(《十月圍城》)、倪大紅(《透析》)、秦昊(《春風沉醉的夜晚》)

  最佳女主角:呂麗萍(《玩酷青春》)、湯唯(《月滿軒尼詩》)、徐帆(《唐山大地震》)、張艾嘉(《觀音山》)

  最佳男配角:吳朋奉(《父後七日》)、徐才根(《團圓》)、謝霆鋒(《十月圍城》)、高盟傑(《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女配角:張詩盈(《父後七日》)、呂雪鳳(《當愛來的時候》)、郝蕾(《第四張畫》)、張靜初(《唐山大地震》)

  最佳原著劇本: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侯季然(《有一天》)、高山/劉傑(《透析》)、鐘孟宏/涂翔文(《第四張畫》)

  最佳改編劇本:劉梓潔(《父後七日》)、孔令晨/譚琛(《玩酷青春》)、存文學/劉傑(《碧羅雪山》)、麥曦茵(《前度》)

  終身成就獎:徐立功

  特別貢獻獎:孫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