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兩天有看到這篇,仔細一看;讓我們深思一些問題。體制與藝術發展之間的問題。

有趣的是,站在藝術角度,大多希望多開放、少管制,但是談到補助,就說不夠,政府要多給錢。意思是:要管我的時候,管少一點,最好不要;如果要給資源,越多越好,什麼都政府買單最好。當然這是一種論述的謀略,也不是只有藝文人專門。

漢館長從高捷公共藝術的案例,反思到所謂政府體制,以及請「大師」的問題。乍看之下好像滿順,但事實上有幾個點需要繼續思考。
1.體制對採購、委外事務的要開放到什麼程度?從下文看來,似乎還要花時間、花精力跟官僚體制應付這些採購過程,就是一種落後,但事實上,回到公資源運用的角度去看,原本就是層層監督(上監督下、議會監督行政),有一個不斷監督的採購過程,原本就是民主制度下的常態;但我覺得漢館長的言論,比較屬於「御賜黃馬掛」的層次,皇上下令特別藝術家當欽差大臣,爾後打破一切規範藩籬;其實如果要發展特殊計畫,比如先前發展科技產業,在民主社會中也是可以這麼做,但那還要立法,用「正當的程序」完成這個黃馬掛,所以我認為漢館長說的大方向是可以接受的,但詳細的作法,要透過壓力團體多推立法、行政過程,光講大方向,現實是不會變動的,大師也邀不進來,都只是嚷嚷而已。
2.大師的問題:誰是大師?為何漢館長提到這一位就是大師?臺北捷運也有一些公共藝術,不一定都有名,則,如果有特別的條例、行政作法,給特殊人物開方便之門,則,下面還是有爭議,這個是進一步要詳細探討的,怎麼在給方便之餘,又能兼顧公平。比如大師,通常能壟斷資源,如果再將行政資源集中給他,則其他藝術家都不用創作了,這些邊緣的、另類的藝術怎麼辦?可以也到美麗島站塗鴉嗎?
3.現在對行政程序的限制,原因在於防弊。意思是台灣官僚、包括為公部門服務的民間朋友,假設他們都會A錢。世界各地都有政府,為何北歐的政府公務員不願A錢,世界上民族的自我監督、道德不同?台灣、亞洲人就是次等人?未來還是脫亞入歐?一定有一些制度上、社會風氣上的設計去漸漸磨平這些不良狀況,則,我們該怎麼作呢?而不是天天都道德呼籲?以及,進一步思考「興利」與「防弊」的平衡?


==========
漢寶德:自高捷「光之穹頂」看決策模式
 
【聯合報╱漢寶德】 2008.09.27 03:04 am
 

近來報上有兩個重要的新聞,使我再度證實了對政府的決策模式的懷疑。我曾在本欄中指出採購法是窒息創作天才的法律,可是政府官員們始終認為改善投標的規定,合理化評選的標準,就可以校正採購法的缺失。不幸這是沒有用的,層層的評選本身就是障礙。

我要舉的例子是聯合報日前刊出的報導,高捷美麗島站,由義大利著名藝術家「水仙」創作的鑲嵌玻璃:「光之穹頂」,受到市民的熱烈歡迎,已成為高雄市的觀光新景點。據我所知,看到的人幾乎無不感動。在某一會議上,我聽到台北市文化局長提到何以台北市的捷運站沒有這樣動人的作品?我知道為什麼,只是不易做到而已。

大家還記得兩年前媒體狠批高捷案的故事嗎?被批評的項目中,有一項就是高捷的公共藝術經費數億元居然公然交由主事者的親戚去自由辦理。高捷是否有弊至今沒有定論,但這件事我是知道的。在攻擊下無還手之力的這位女士,幾十年前曾旁聽我的課,所以曾把「水仙」大師的作品執行計畫拿給我看,我看了覺得必然成功,勸她忍耐,等到作品完成,呈現在大眾面前,自然會還她清白。

不拘體制 或能發現偉大

為什麼高雄有,台北不能有呢?因為台北捷運局循規蹈矩,完全按照採購法去徵件、選件。承辦人更負責認真,評審也很有資望,問題是來投件的「廠商」都很平凡,上帝也選不出好東西,何況評審不是上帝,只隨便提些意見,大概都是在可能範圍內略加修改就通過了。真有聲望有天才的藝術家肯來蹚這個渾水嗎?

「光之穹頂」計畫中,包括要求捷運局修改結構體以容納龐大圓頂。這樣的大牌人物要有人知道他,聘請他,尊重他,他才肯來的!因為高捷是BOT,可以不經採購法程序,請這位女士擔當重任,才有可能把她對國際藝術的認知施展出來,進而配合藝術家的要求,以創造遠東最美麗的捷運站為目標,方有今天的結果!台灣的制度,不重在執行者的才能與眼光,只重視公平,這樣的作品是不可能再現的!

拘泥制度 徒然浪費時間

做任何事,要做得漂亮,都有賴主事者的智慧與膽識,制度過分嚴格徒然壞事而已。最近另一件轟動的新聞是后豐大橋被沖斷,大家怪罪公路局長,甚至要部長負責。我綜合各報的報導,發現九十四年該橋就被列為危橋,公路局並未耽誤時間,只是沒有進行重建,卻委託研究,花了兩年時間才送經建會核定,再送工程會又耽誤了半年,提到交通部,未經批准就先發包,只是兩度流標。在過去三年間,他們白白花了上億的經費保固,都是按專家的建議辦理。可知這次斷橋之災不能怪執事者,只能怪層層審查,浪費了寶貴時間。既然認定為危橋,應該立刻聘請富有經驗有擔當的工程師,如林同棪者,以特別預算趕快動手修理才是。

我們要邁向卓越,就需要大膽的把只能推卸責任的絆腳石踢開。

(本文作者為前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2008/09/27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