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瑪利、游常山 攝影:AFP/法新社 2006.9 /上班族新生活運動
2004年10月,《Wired》雜誌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一個「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的全新概念,完全顛覆了傳統的「80∕20法則」經濟思惟。
刊出後,長尾理論成為該雜誌有史以來最受矚目的文章,不僅引起熱烈討論,更被美國《BusinessWeek》評選為「2005年最佳概念獎」。
這一年多來,安德森四處取材、採訪,進行長尾理論的研究,並在網路(longtail.typepad.com)上公開研究進度,開放讀者一同參與討論、辯論。
今年該書出版後,立刻在8月攻占《華爾街日報》商業類排行榜第三、《紐約時報》商業書排名第四,及亞馬遜網路書店的商業類排行榜第二名。至今發行超過10萬冊,譯成11種語文在世界各國出版。
《長尾理論》中文版已在本(10)月發行,本刊特地越洋連線採訪作者安德森,請他給想要在長尾市場中創業的人建議。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本書多數成功個案都是在網路上提供平台的業者,書上稱Aggregators(整合者),如亞馬遜網路書店。那麼傳統的製造業、供應商,是否也適用長尾理論?
安德森答(以下簡稱答):我在書中有一專章談「新生產者」(new producer)崛起,他們將無所不在。
這些新生產者,大都是業餘的專家,而且大都生產數位化產品,例如音樂、書本、電影等,更是網路內容的主要生產者。
從傳統定義來看,你可能不覺得他們是生產者,但他們的確在創作新東西,而且透過網路科技,他們也可以接觸到全世界各地消費者。
但有趣的是,這些業餘製作人、創作者,大都為了興趣在創作,多數沒有辦法把生產出來的內容,轉化成金錢。不過我相當肯定的是,即使沒有轉化成金錢,他們仍然創造了價值。
問:這些業餘專家大量出現,是否會衝擊傳統專業人士?
答:當然。無庸置疑,長尾其實是全球化的進一步展現。
全球化的效益就是讓產品可以用更低的傳遞成本,接觸到更大的市場與更多的消費者。長尾也是同樣的道理,以花最少錢的方式,傳送產品到世界各地,並接觸到最大量的消費者。所以長尾幾乎是讓全球化效益極大化。
隨選印刷,全面顛覆出版業
問:以出版業為例,長尾理論會如何影響這種傳統產業?
答:有兩個現象你要注意。一是作家可能不再需要你了,因為作家可以自己出版,也可以自己接觸到市場、讀者了。
另一種則是線上隨選印刷(print on-demand)已經成為一股新興趨勢,這也是書商不能忽視的。
所以傳統出版社現在必須思考,你還能提供什麼價值給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不再是簽下更多的書約,而是確保所有的書與內容都全面數位化,運用網路,讓隨選印刷(print on-demand)隨時可做,不管將來有什麼需求,出版業都可以滿足。
問:美國最大的全國書店連鎖店邦諾(Barnes & Noble),除了有實體書店外,也有網路虛擬書店,兩個通路他都有,為何仍然不能與只有虛擬書店的亞馬遜競爭?
答:基本上,我的角色,不能夠批評邦諾書店的策略。(笑)
不過我覺得,邦諾書店提供給消費者的東西,基本上亞馬遜也都有。
然而,亞馬遜不只是賣書而已,它也賣很多東西,這些是邦諾所沒有的。所以邦諾的專注,反而變成不太有利的競爭狀態,它們所能夠提供的東西仍是比較少的。
但我認為,邦諾仍有很大的發展機會。例如,把網路上搜尋、還有推薦的功能,轉化到實體書店中,讓買書的人可以在書店裡,輕鬆找到他們想要的書。
基本上,長尾理論應用在實體世界中,有兩大障礙。一個是存貨。二是如何快速且有效率地讓消費者找到想要的東西。
我認為做為規模最大的實體書店,邦諾的書本量很多,但問題是,讀者不容易在如此大的書店中,很容易找到他們要的書。因此,我鼓勵邦諾建立一套檢索系統,讓讀者能夠很快找到他們想要的書。
或者讓消費者去瀏覽書店的網站,讓網路成為他們找書的領航員(navigator),並且在同一時間得到各類書籍的推薦資訊。讓他們很容易找到他們要的東西,也是另一種可以嘗試的策略。
擅用網路平台,找出利基產品
問:長尾的理論基礎,前提是完全建立在網路環境上嗎?
答:我認為,網路已經影響到所有的事情了。你幾乎想不到任何產業,可以不受網路衝擊的。
但是最劇烈的長尾效應,是發生在完全數位化的產品、或是有很強數位化成分的產業。
不過從長尾理論上獲益的公司,不一定要販賣數位化商品。
舉例來說,eBay的成功,是在虛擬的網路上,交易實體商品。這家公司的最大好處是,很多原本不可能擁有全球市場的人,可在網路上建立交易平台。
問:長尾理論大部分的案例,都是來自娛樂產業嗎?
答:的確,書上許多案例是來自娛樂產業。不過,我也嘗試其他領域的產業,在一個專章中就是專門談其他領域的產業。
我自己設了一個部落格。一些書上沒有舉出的長尾市場,我都在部落格上做分析,包括農業、汽車、啤酒,還有許多的不同領域傳統產業與服務的例子。
以農業為例,在美國,過去幾十年來,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大型工業化農業生產與大型超市與零售商出現,如沃爾瑪(Wal-mart),他們是一致化統一規格(one size suits all)的商業模式。
但過去幾年來,美國已經出現利基農產品,首先是有機食物,之後是強調新鮮與在地生產,他們都是高檔價值,很像是農業精品名牌店的概念出現了,足以跟大型超市競爭。
這在美國已經變成一個全國的現象,也誕生了一個Whole Foods(全食品)的全國連鎖店。現在連沃爾瑪都要在店裡提供有機食物,這是對過去大量農業生產的反撲。
未來市場,暢銷和利基品並存
問:書上分析,很多暢銷品的市占率都快速下降,從過去可能五成以上市占率下降到20%,未來是不是所謂的主流產品、暢銷產品、大眾文化都會消失?
答:不。我從來沒有說會消失。我很小心不要這樣說。
每個時代,各個產業一定都會有許多暢銷商品,不過,現在的情勢是,暢銷商品要面對眾多小眾的,以及利基商品的挑戰。
市場上仍然會有暢銷品。只是過去是「只有」暢銷品,而未來是「不會只有」暢銷品。未來市場會被分成:有一些暢銷品,以及很多利基產品。
問:你認為大眾文化會萎縮,而參與式文化不會?
答:萎縮和消失是不同的。萎縮是指大眾文化市場占有率下降,而利基產品市場占有率上升。
以音樂為例,排行榜前100名的,過去可能擁有超過五成的市占率,但到了長尾時代,可能加起來不到兩成五。所以是萎縮,不是消失。不管暢銷品或小眾利基商品,兩者最終都不會消失!
規模經濟,小國要走向國際
問:過去產業很強調本地的市場規模,到了長尾時代,市場規模還重不重要?
答:我從沒說過規模不重要!我強調的是,一個大型市場中的暢銷商品,是沒有辦法100%符合所有消費者需求的,小眾的長尾市場因此形成。
不論大小,都要有一定規模,才能撐起營收與獲利。因此長尾市場的形成,也塑造出不少新的商機。
舉文化商品做為例子,例如一個印度的電視節目,除了在國內市場放映外,其實是可以輸出到全球其他印度語地區的。或許透過網路、數位電視等新興通路,就可以滿足世界上另一個地方,講印度語的人的視聽需求。這樣可以增加聽眾。
對於小國家來說,一定要走向國際,很簡單的道理是:全世界的龐大消費族群,絕對比你單一個國家的人口還多。
就算是小國,也可以輕易參與這場國際規模的大遊戲。尤其當全球市場有需要時。在以往,產品的傳送可能很困難,現在利用科技與數位化,使得通路傳送變的容易多了。
問:你提到所謂「前篩選器」(pre-filter)的角色將消失,像出版業裡的記者、編輯,現在都擔心將來工作不保,你如何建議這些人因應長尾時代來臨?
答: 我也是pre-filter,我也很怕失去工作。
pre-filter就是守門者,我們決定誰的書要出版、誰要被訪問、誰的作品要被推上市場。但是現在大家可以直接出版,直接到市場上,不再需要我們了。所以我們不再當守門人了,那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我認為是,尋找人才(spotting talents)。然後給這些人才更多資源,讓他們可以做出更好的作品,極大化他們的產品,接觸到更多的消費者。
不同的是,以前我們要先預測,誰的作品可能會賣,然後簽下這名作者,現在可能是去尋找已經證明會暢銷的作者,然後讓他們願意由我們服務。
所以過去是想辦法尋找新人,推到市場去,現在是替口碑不錯的作者,提供他們自己無法做到的事。
各種不同的長尾市場,通路瓶頸和必經關卡都在消失中,包括編輯、製作人、星探和沃爾瑪(Wal-Mart)的採購經理,前篩選器(pre-filter)的角色逐漸式微。
尋找新模式,別倚賴暢銷
問:在長尾時代裡,口耳相傳及網路的推薦,變得很重要,但是這些推薦可信嗎?消費者該如何判斷?
答:消費者都愈來愈聰明,他們心中有一套評判機制,會選擇接受或拒絕。道理很簡單,就是喜歡跟不喜歡而已。
消費者已經拿到主導的力量。我們擁有無限的選擇,有很多通路,也能接觸到很多推薦,因此,我們變得愈來愈聰明,可以很快地決定要或者不要,喜歡或不喜歡。
問:你在2004年第一次提出長尾的概念,這兩年來有沒有新的看法?或做哪些修正?
答:我主要是建立一個架構,取了一個名字:長尾,把這個架構用來解釋很多的實際現象。這個架構也很簡單,多數讀者一看就懂,能夠實際感受與觀察。
這些時間來,我專心蒐集更多資料與例證,找到更多市場與產業,適合套用在長尾理論上。
問:有沒有意想不到的回應?
答:這本書已經表現在連續六週的《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排行榜上!(笑)回應很好。
另外,這本書在加州洛杉磯賣得很不錯,不少好萊塢、還有電視圈的人,都認同長尾理論。這跟我當初所想的完全不一樣!我原本以為這群人會一起抵制這套理論的。
長尾直接指出,這個圈子過度倚賴暢銷影音商品,經營模式已經不合時宜了。影視產業的人,沒有否認長尾的市場趨勢,更沒有逃避現實,並且很認真的在找尋新的經營模式。這是令我很意外的。
問:為何認為他們會最反彈?
答:因為長尾對他們的經營模式太威脅了。
我曾經在美國最大的娛樂雜誌集團工作過,GQ、Vanity Fair(浮華世界)、VOUGE都是這家集團出版的,所以我很瞭解時尚界及好萊塢的心態。
當趨勢走向更多利基小商品,而不是只靠幾個暢銷品時,他們並沒有假裝沒這件事情而忽視它,反而認真看待並思考如何回應這個現象,我覺得這種反應是很好的。
我的書篇幅有限,如果讀者想要更具時效性的分析,以及瞭解新興符合長尾理論的產業與市場,可以上我的部落格。基本上,我這個部落格,就是這本書的「長尾」!
問:最後,給想要在長尾市場中創業的人一些建議?
答:我的想法是,不要再想要征服大眾市場了,因為那邊有太多的強敵與競爭。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利基,只要能夠把一群小眾的消費者照顧好,你就會有很大的生存空間。(楊方儒整理)
遠見網站:http://www.gvm.com.tw/theme/catalog_inpage.asp?isid=244&ser=12416&k=True&p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