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想開一篇新的回應ZEN大最近去大陸所看到瘋園區的一些事情。
這期的遠見,報導英國與倫敦的創意產業,在P140有一張圖,我掃瞄下來。
在文化研究裡面,崇尚巴黎左岸,因為文人會在那邊抽煙、喝咖啡,很多台灣的文人、學者在台灣想到都會流口水。
但在倫敦崛起的文創產業,因為倫敦南岸地租等原因,尤其關鍵是,創意聚集的原因,讓泰晤士河面目一新,所帶動的不只是創意產業,更在於周邊諸如房地產業的崛起。


園區一旦設立,勢必帶動的是房地產,所以諸如高鐵等,大型標的建設帶動,不管實際效益是否真有達到。
我開這篇回應,要比對大陸打麻將園區在於,
注意,英國是創作者自然形成,甚至可以帶動產業鏈關係,尤其,遊客、消費者、觀賞者、潛在作者都願意去看看,而不只是由上而下的開一個特殊區域而已。
日本跟美國,有什麼創意園區嗎?這兩個國家的創意產業嚇嚇叫,
台灣這一點邏輯跟中國就很類似,兩岸這一點倒先統一了!愛蓋硬體,應該深思的背後的思維是什麼?如果是針對產業,聚落、園區,當產業有需求,自然就會形成,因為在供給關係、知識分享上會自然聚合,這一點不只文創,諸如高科技,甚至學術社群,自己都會定期聚集、甚至形成大學城等。
如果是做官、追求政績、量化指標,那就會出現奇怪現象。

都市、空間還有很多特點可以談。現在文創界根據英國與美國的研究,空間問題不再弄一塊地,而在於地租成本。
這一點遠見沒有特別點出來,只談房地產開始飆漲而已。
倫敦、紐約,甚至就是台北,如果拿他們跟周邊都市對比,物價、地價都高得不得了,當藝術產業本身營利能力不足時,縱使可帶動周邊,但是創作者可能還是要被迫遷移到較為低價的地區。
尤其像越核心部門,很多時候都難以直接獲益,往往要帶動周邊之後才能回饋,很多大都會已經注意到,高地租成本對空間聚集都市的潛在危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