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馬獎又即將頒獎,現在就是最熱的金馬影展,歡喜者排隊連票都買不到,台灣電影真的新時代到了嗎?

我看了今天影評人的意見,有點不太清楚,因為談了很多片,有大陸片、香港片、甚至還有法國片等,到底我們俗稱的國片:台灣產製的片子現在面目究竟如何?

下面有幾句話,值得思考:「這一切的還要回歸金馬獎舉辦的原始目的—如何提升國片的質與量,金馬是否繼續奔騰,今年將是關鍵年。」「台產國片大都是獨立製片,比較偏重在社會及人文內涵;大陸華語片類型益加多元化,」「香港片《如夢》是四國跨國合作,蔡明亮的《臉》也是台法跨國合作影片,可見跨國製作影視文化將是未來趨勢。」

現在對台灣電影普遍出現的意見是,現在跨國、跨兩岸合作就是趨勢了,以後就是兩岸人才走動/交流的新時代。不過這些意見聽起來總覺得不太對勁,有點先接受結果再去找原因的感覺。那麼,就第一個問題:誰才能兩岸流動?第二個,誰是在兩岸三地影視中最後發牌、分配資源的人?更直接問,台灣可以以電影出資和製作者的身份出現嗎?還是只能以單一角色:如演員、服飾、道具等到對岸參戰?

電影是一個團隊工作,但是團隊不是烏合之眾,必然有一些關鍵性的領導地位:不管製作人或導演,然,能在電影市場有一席之地的片子,能有最後收尾的台灣人有幾個?以及,電影意義到底是什麼?它是拍個片子就可以算?還是要有一定規格/規模才算(比如要上院線,甚至上院線超過一定時間,或者觀影人次超過多少人等)?

最後一個問題,台灣從最早在消費,最後到生產都已經全球化了,跨國出資,台灣在亞洲走的是跟日本、韓國截然不同的路子,但有一點點步上香港後路,但是條件又不一樣,香港電影以前實力雄厚,而且在香港本地還維持一部分製作的力量,台灣呢?金馬影展一如下述,國片的質與量,它的意義只是舉行個影展、收收電影票錢?對製作面/吸引投資面,有何助益呢?還是現在新聞局在是最大的投資人阿?

=========
金馬奔何方 華語片關鍵年
 
【聯合報╱王長安/資深影評人(台北市)】 2009.11.15 03:49 am
 
 
第四十六屆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已進入倒數計時,一年一度的華語電影嘉年華也將在廿八日攀上最高潮。歷經國際金融海嘯及天災人禍不斷,今年的金馬獎別具時代意義,兩岸三地華人第一次友善參與金馬獎也是一大突破,讓人期待。這一切的還要回歸金馬獎舉辦的原始目的—如何提升國片的質與量,金馬是否繼續奔騰,今年將是關鍵年。

台產國片大都是獨立製片,比較偏重在社會及人文內涵;大陸華語片類型益加多元化,從入圍的《鬥牛》及《瘋狂的賽車》就可見其走向。其它大陸影片《南京!南京!》及《麥田》都是相當大的製作,其與大陸經濟的起飛不無關係。

香港片《如夢》是四國跨國合作,蔡明亮的《臉》也是台法跨國合作影片,可見跨國製作影視文化將是未來趨勢。此次金馬獎對決將是決定未來華語片製作方向的標竿,誰能勝出就要看評審團的智慧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正在舉行的金馬國際影展,時間延長一周到金馬獎頒獎前夕才結束。此次影展推出一些相當特殊的主題,如《柏林圍牆紀念專題》為柏林圍牆廿周年提供影像的文化記憶;《來自海上的聲音—東南亞焦點》將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的新興影片首次介紹給國內觀眾;《暗夜微光—照亮重建之路》放映與地震水災相關影片,及為八八水災徵案之活動。

另外比較令人注目的是,法國國寶級演員伊莎貝雨蓓將首次來台北,為其專題掀開序幕,其名享國際的《鋼琴教師》及《編織的女孩》也在系列影片中。另外曾為《花樣年華》及《海上花》掌鏡的攝影大師李屏賓,將舉行專題講座,讓觀眾面對面探討電影影像創作,是難得的機會。台北的深秋很電影,也願國片電影文化奔騰,不再是口號而是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