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影視 (8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天看到聯合,也藏在版面裡面的一個小文章。小弟還在思考,這個有什麼意義。

臺北電影節票房被記者追查,發現預算增加、觀影人次卻下降,原因在哪?當然,預算增加不一定代表人次一定要上升,來的5萬人雖然比較少,但可能都是鐵票部隊,5萬人或許比8萬人更具動員的意義。

1.大環境不佳。這好像是現在從業者常出現的口頭禪?觀影者有些需要增加工作、或減少消費了,因此連年減少人數。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其實聯合最近也開始大幅跟進兩部國片的造勢,今天還有投書。王長安影評人也提出他的看法,常在聯合上看到他。

王影評人指出的現象我們也談過,也看的到。的確,資金不足,對籌資型的電影產業而言,是一個大問題。不過他最後提出要期待政府與企業,這點過去文創的發展計畫其實有規劃,但遲遲無法落實,反而是讓李烈等人硬闖、負債拍片,最後搭上美商,才真正凸顯這個問題。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小弟一直想好好談一下這兩部國片:《海角七號》、《冏男孩》,不是從「文本解讀」的角度,而是談為何這兩部電影會成為話題,還賣的不錯。

《海角七號》、《冏男孩》兩部劇,內容好壞是一回事,或是他取材、取景都是一回事。事實上,這兩部電影票房比以前好,與其說題材,不如說她們從製片人到導演,全部跳下來行銷,當然,嚴格說國片類型因為商業化機制幾乎無存,所以類型很少,老實說拍來拍去也都是這些,但「改走行銷的路」,至少到2008年的今天看起來,的確奏效。

也可以說這是國片轉型商業化手法的一種象徵。包括下面訪問製作者,她們對通路、成本,甚至有美商在後面協助發行,都交代的很清楚。也代表著可能在國片間的某種論述也在改變,從創作者中心,轉型到更願意與商業結合。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個觀點看電影,非常有意思;有些電影台放片尾時候若進廣告,應該都卡掉,但時上這卻是整個電影製作最好呈獻自己的地方,不然只好增長片頭,或者中間休息。
吳導演提到了美國與日本,雖然公開稱金髮尤物是芭樂片不太好(涉及藝術價值判斷),但他還能認真研究芭樂片的片尾,就是專業表現。猶如我們去看一份公布在報紙的研究報告,一般人注意結果,但是學者注意的是過程。

吳導演提的是目前電影產業在台灣的困境,很有意思的是,用片尾、製作委員會的方式去呈現的這個冏境。還有他說,台灣電影只能養一小撮人,以及台灣的不足,除了資源少沒資格談分工外,也凸顯教育因陋就簡的價值觀,惡性循環。 都是點到要害。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今天有位研究生投書,談公視。前兩天有聽說這個消息,不過查了一下新聞。似乎沒人談。
在搜尋一下。發現在亞典波羅的伊謝爾倫日記(Attemborough's Iserlohn journal)上面,曾經有專題式的針對著這個狀況,回顧總經理馮賢賢的訪談(該下面呈現該稿子呈現在投書下文。)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不會沒有電影人才,只是因為大環境差,他們出不了頭,所以所謂的影展,除了一些名導緬懷過去以外,就是官員作秀。
長榮,或其他有傳播科系的學校,大多在做下面這個,有點類似『巴黎我愛你』或日本的jam film,由一個大頭率軍,不同的創作者與作品在同一個平台上運作。資源不多,但有限資源讓創作者盡量發揮。
這個跟包下一個園區然後找一批人來辦活動不同,因為辦活動跟產業無關,活動通常只是單點,但是像上述的平台,則是一個在產業備整、人才露出、實習、甚至讓出資者看到的機會。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馬過了之後,討論特別多。今天這篇,爆輔導金內幕、爆金馬評選內幕等,十分值得看。
論述上比較危險的是,什麼叫做專業?專業如果跟跨界對立怎麼辦?
我想卡朗是站在專業批判其他不懂欣賞的朋友,或評選、大咖等問題。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個新聞,好像是將兩個導演區分處境,然後站在蔡這一邊。
尤其突顯李安的霸氣,對比在街頭佇立的蔡明亮。
但是我覺得這種反省是對比失當,原因在於沒有深刻探討國片處境,產業鏈破敗等的原因。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先前我是聽說過長春戲院長期經營藝術片,寧死不屈。
殺頭生意有人作,賠錢生意沒人作。那真要向莊總裁逆市場機制致敬。當然,很多影人也寧可負債,不過總體產業並沒有起來。
如果長春可以打平,最後莊總裁願意去拍片,倒是另一個機會。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剛剛吃麵,翻報紙看到這個綜合報導。
這個現象倒一直提到,但是國內似乎沒有多少人重視;關鍵在於我們只是個觀眾,不知道他對生產面有多少影響。
日本影視生產已經產生新的生產練,並且開始量產,早先好萊塢也有類似趨勢,不過改編的比較類似蝙蝠俠之類的,因為美國漫畫路線跟日本不同。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這位東海社研所的研究生投書,談數位與youtube趨勢。我需要先稱讚的是,在社會學界普遍自視貴族,對事俗事物漠不關心之際,這位黃研究生,寫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是這個動作是好的。
其次看他的內容,我到看不出什麼重點。大概就是回顧一下一些報導拼湊,趨勢,有略微點到,不知道時不是報社剪稿,使論點模糊。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李安得獎,很多評論都衝著李安來。這個邱莉莉,我記得是台南縣民進黨議員。他也投書寫了些電影意見。
一開始看都還好,提到韓國的例子,也對。
不過到最後台灣的解藥,則小弟不敢恭維,關鍵在於,跟前兩天謝志偉保留的意見一樣,這會不會是一個觀光先打再畫靶的現象?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獲頒2千萬 李安全數捐出
罵李安很久了,今天還是要稱讚一下。
但是今天李安捐了2000萬出來,關鍵不是捐錢多少,而在於李安注意到台灣電影產業崩壞,唯獨我李安一枝獨秀而已,於是把前捐出來。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德國文學博士,新聞局長謝至偉剛剛對影視基地發表意見。最近很多人批判他,甚至不屑,小弟倒覺得他還滿逗的,反正現在大家天天都胡說八道,說的有創意就不錯。
影視+觀光的結合,最強應該是韓國,當然官方力量也有灌注。台灣喊了幾年,並且將焦點一直放在觀光局那。
今天謝志偉語帶保留,可能原因在於他不懂,他的興趣就是UN for Taiwan,但是保留,我倒覺得同意,因為端看下面所提出的方案菜單,根本驢頭碼嘴,先打再畫靶,如果又是運用公資源,我看是浪費錢。如果政府已經決定景點,要業界映去拍,跟介入公司經營有何兩樣?為何偶像具一定要去101?昨天看『美味關係』,我就看到在台電大樓附近拍。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西門町之前有幾家藝術電影的戲院,後來都稱不下去,現在長春似乎也面對類似問題,不過還不至於收掉,只是讓集團一年虧損而已。
政府對李安真是禮遇備至,廣開大門,光看昨天馬英九等人去看電影的尷尬表情,就知道光環蓋頂。

問題在於政府該扶持什麼,新聞局說,他們要重點培育電影產業,一年要培育多少部電影,送多少人出國參展等;李安一得獎,獎金不用說,還有各式朋友等的拍照。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對王製作新的節目,我無意promote。關鍵在於,它怎麼看電視界與創意。
創意就是冷門。
最近看星光大道,唱的芭樂歌,操作手法,斧鑿太深,在其他節目都看的到影子,也看到許純美影子。不知道算不算創意?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有線電視要開議,審查委員主力是學者。佔12/15。
有意思的是,裡面背景並非單一,各方都有,但值得注意的是,學者,因為不在業界打滾,所以很多內情嚴格說還不清楚,搞理論可以,但實際業務能力就要打折扣。
所以現在充斥在台灣的社會批評,尤其出身學者的言論,很多都站不住腳。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弟近幾年不看電影了,專走日本。日本人近年來在拍純愛片,真是拍出心得。細膩度顯示出民族性,當然韓國人也是。
台灣,很喜歡拍些說教片,偶拍些愛情,大致也是搞笑,沒有感動什麼。

我第一部純愛片應該是岩井俊二的情書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繼續昨天針對導演的投書,還有位文字工作者也投書了。他的主張,不是導演問題,是後製問題。
所謂:問題問對,事情就解決一半。台灣電影產業的跨台,是因為導演不夠好?還是因為後製?我想都不是。
關鍵在於已經失去產業化。這一點筆者有提到,但是他的觀點倒在於:太多人去創作,沒有人做黑手﹔我不太同意。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篇由知名影評人所撰的文,也實在看了一頭霧水﹔可能報社有減文吧,所以有點驢投馬嘴。
前幾段都在緬懷柏格曼名導,那我觀點是,導演名器與才華,端賴觀影者與影評人認定與吹捧,柏格曼電影也可以是垃圾,甚至可以出現杜象現象,把小便斗簽上大師名字,然後便斗身價百倍
回頭說王影評人最後一段,他提出國內導演與國際名導演之間的差異,在於國內導演還是手工業,大小事一把抓﹔就是事實面看,筆者提出確實現象,但是沒有提出解決方法,還是把問題丟回去而已,對現況不滿,對現象焦慮,除了提問,沒有解決,不管是批判環境,批判觀眾,批判政府,滿足的只是批判者自己的光榮感而已。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