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月底,台灣金馬獎頒獎。在2009年當然大贏家是不能沒有你,在次日(11/29)的新聞,除了星光大道以外,大概就「不能」最為風光,頭版還看到戴導抱了一大堆獎。

但是仔細想來,金馬獎除了對「不能」景上添花以外,還有什麼是電影產業可以去反省的?第一個是金馬獎與金馬影展,有趣的是,金馬影展最近越來越熱門,也成為觀眾非好萊塢片的一條管道,類似的狀況也出現在台北電影節。然,如果國人觀影有其需求,但為何台產片製作的數量、規模相當低?
那究竟這些影展在放的是什麼樣的影片?以及,台灣人看台產片這回事,究竟該怎麼理解?電影是非常具有指標性的產業,因為他大起大落過,而且,尤其是落下去具有很多啟示。
比如輔導金制度(戴導這部,輔導金是湊不足700萬,他自己拿房子下去押了),比如「內需問題」,在國外成熟的文創市場,通常國人都比較支持國產物,也不意外,因為國產品兼具文化認同與傳統熟悉度,除非是諸如好萊塢壟斷通路與製作,否則大概都是國人用國產品趨勢,然而,台灣人不欣賞台產片,這是各界的共識,而且視其為自然,那就更不用說台產片要走出去。

第二個是人才,這一點透過金馬獎一頒就知道。小弟大概也看過日、韓的頒獎,有趣的是,他們在頒獎時,下面大多是當地影人,極少有外國人;但是台灣金馬獎,10多年以來,港星、現在是對岸影星越來越多,這有象徵意義。過去大陸影人因為管制不容易參加金馬,當時他們的影視產業也還比較落後。但是今年又看到張涵予,意義為何(我是很欣賞他在集結號的表現)?

下面張士達觀點很值得參考,他說,台灣有電影還在手工業,而且無法僅靠保護主義(一看票房就知道)。而大陸這幾年來願意投入電影,願意跟韓國、美國合作,漸漸要嚐到甜頭,比如大陸走的是商業集資路線,雖然品質還粗糙的些,但是大量吸收港台人才,尤其吸收幕後人員,因為他們一年這麼多影視學院、藝術學院畢業的學生,不缺幕前,而幕後--一個決定電影品質的,他們現在就算趕不上,用買的、用偷學的,也每年推上幾部,尤其,他們注重的是民間投資介入,而不只是「國家任務」或「文化反省」。
為了賺錢,他們很清楚。當然也打造出電影產業的規格。

台灣的電影與影人,還能在華語界撐多久?當對岸用美國人才,也把台灣的人才吸的差不多時,當台灣無法再產生差異性與領先性時,幫中國代工,也可能是下一步;甚至,可能我們已經在幫中國代工而自己未知,因為我們產業鏈可能已經不完整,要一展身手,唯有去大陸,而那邊的人才能收尾、說了算....
當我們無法用電影產業自給自足時,我們必須依賴其他地區才能打造起產業鏈時,尤其,我們無法站在關鍵技術時(比如我們製作、導演的電影或戲劇沒人看,唯有輸出演員等到其他地區),這時候電影產業可能就死了,徒有電影展、電影獎已經無效,而且票房低迷,還不算是電影已死。

這一天會來嗎?還是每年都會有個話題電影:去年是海角七號,今年是不能沒有你(前年是色戒吧?)。一年有一部話題的台灣導演的片子,大家說說嘴也就過一年了--2012還是要看低!

========
金馬46年/兩岸三地 新時代電影起飛
 
【聯合報╱王長安/資深影評人(台北市)】 2009.11.29 03:33 am
 
 
第四十六屆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在較簡樸的氛圍中揭開序幕,平淡中有創意及溫馨。

最佳影片由台灣新電影《不能沒有你》奪得,並獲得年度最佳華語片、最佳導演獎,戴立忍的感傷落淚,可以想像其多年的辛苦,創造今年台灣電影的特色:獨立製片、非職業演員與社會事件結合,這又是一部小兵立大功的本土國片。

其他大陸影片開始在金馬首次發光發熱,不只在男主角黃渤、李冰冰都勝出,在攝影剪接等技術項目也大有斬獲,一些重要得獎項目,演員及技術項目大陸影片又占優勢。其他大陸影片入圍多項的《鬥牛》、《瘋狂的賽車》、《麥田》、《梅蘭芳》、《風聲》都是相當龐大的製作,其在大陸票房都已創上億人民幣。

這也可看出華語片未來市場的走向,來自大陸影壇的貴賓,今年首次取代香港,成為最大團體,也是今年金馬的特色,其中不少來自台灣的演員,在內地開創演藝事業第二春,也是一大趨勢。睽違九年的港星張曼玉能蒞臨現場,也是一大驚喜。

台灣電影的大起大落,從兩位見證國片成長的終身貢獻獎明驥、王玨談話中令人感傷。金馬四十六年還在起飛,而往日的光影榮耀為何都煙消雲散,可否起飛就看當下。

大陸影片的技術成熟度,在影片中呈現了無限魅力,而國片似乎還需要努力加強此一基本電影元素;在穿插具創意的表演節目中也呼應了此種期望,當戴立忍導演說出台灣獨立製片導演的辛酸,讓人感同身受,只願台製國片加速走出手工業的困境。

四十六年的金馬獎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也是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兩岸三地都將邁入一個新大和解的時代,由港台四大導演侯孝賢、關錦鵬、李安、杜琪峰頒發導演獎給戴立忍,就是未來華語片國際化的象徵。願電影也搭上這班新時代創意列車向前奔騰。此外筆者有個小請求:延續將近廿年的金馬主題曲也該換新了吧!
 
========

張士達觀點-演員獎覆沒 21世紀不見台灣影帝

2009-11-29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多年來感嘆獎落他人家的金馬獎,今年終於大鬆一口氣了。戴立忍以《不能沒有你》包辦劇情片、台灣電影、原著劇本與導演等四大獎,甚至連觀眾票選也手到擒來,不僅成為少見在評審口味與觀眾反應同步的作品,更以僅六百萬預算,名副其實成為小兵立大功的最大贏家。而當如今多數華語片必須為了爭取大陸市場而在題材、人員上相對配合時,該片百分百台灣「手工業」的製造身分,更顯得這些大獎誠屬難得。

     金馬評審來自中港台各地,想拿大獎的作品都無法僅靠著地域性的保護主義出頭,票房成績也無法保送上榜,這是金馬獎能夠在國際上被肯定為「華語電影奧斯卡」的重要因素。但台片今年雖然喜獲大獎,卻也不必太過欣喜,因為除了台灣電影向來最引以自豪的人文「基本價值」,依然能夠透過《不能沒有你》的戴立忍,在編導項目展現與中港分庭抗禮的實力之外,演員獎項卻是全軍覆沒,就連過去常能以草根性本色演出保住的配角與新人獎也不例外。

     中港電影較為多元化的類型與穩定產量,讓他們的演員得以歷練出專業的基本功,並得以在更加戲劇化的角色中展現詮釋功力,國片演員卻只能在千篇一律的清新寫實戲路中沾沾自喜。進入本世紀至今九年,只有楊貴媚與舒淇曾為台灣演員留下兩座影后金馬,影帝更是全面缺席。今年金馬獎從終身成就獎得主明驥,到金馬影展焦點人物李屏賓,都在不斷提醒我們台灣新電影的傳承。但國片在過去凋敝長達近十年之後,如今要趕上的距離是那麼遙遠。當我們的演員也能以多元化的演出找回屬於我們的得獎名額,或許才是下一個值得欣喜的目標。

========
觀察站/人文電影 照不亮台灣演員
 
【聯合報╱本報記者葛大維】 2009.11.29 06:07 am
 
 
今年金馬獎,凸顯兩岸三地華語電影與電影人的藝術強項,更加倍肯定台灣電影的「人文定位」。

在時下華語電影主流集中兩岸跨地域合作、放眼大陸市場的熱潮下,台灣電影「不能沒有你」奪得最佳影片,重要意義不僅是繼○二年「美麗時光」後,純台灣製片再得金馬最佳影片,更承接去年全台大賣、且遠播大陸的「海角七號」,成就台灣電影再度衝刺的力量。

「不能沒有你」是戴立忍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從入圍就擊敗多部台、港與大陸合拍的億萬大片,勝在該片與眾不同的人文關懷,與金馬獎主席侯孝賢一再肯定台灣電影具有其他地方所缺乏、而我們應該善加發揮的文化觀點,不謀而合。

不過台灣電影長期數量不足,市場上與觀眾難以對話,既無法製造明星,連演員都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還是繼續存在。大陸才貌雙全的李冰冰擊敗台灣新秀張榕容,大陸實力派黃渤擊敗台灣素人演員陳文彬,是必然、非偶然。

連在大陸以一部「梅蘭芳」就能風生水起的王學圻、余少群,在香港奮鬥多年的張家輝、悶了多年的惠英紅,如今都在金馬獎嶄露頭角,就片論片、實至名歸,卻也敲響台灣電影應該思考如何讓台灣演員發光的警訊。

根據金馬獎公布的數據,除了終身成就獎、特別貢獻獎之外,台灣拿下十一個獎,比大陸九個獎、香港五個獎都多,今年金馬獎的光芒,台灣最亮,但台灣電影要如何走出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努力。
 
========
不能沒有電影 怪咖戴立忍沒把掌聲換鈔票

戴立忍是影壇的怪咖。論外型,戴立忍有當明星的條件,但他只想自然率性;論運氣,你可以說他運氣非常好,因為無論金鐘獎、金馬獎、台北電影獎,他都拿過,他卻自有堅持,掌聲並沒有換成鈔票,甚至為導演電影負債累累。

戴立忍一九九三年演出的第一部電影「皇金稻田」,曾獲金馬獎五項提名,片中戴立忍還是小配角,但仍和金馬沾上邊。一九九九年戴立忍以「想死趁現在」首度入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就勝出,當時三十三歲的他堅定地說,「這一輩子,我都會走電影這條路!」

從小就愛往電影院鑽的他,退伍後進北藝大戲劇系主修導演,後來發現,「當演員其實更好賺」,但演戲之餘,他花更多時間觀察燈光、攝影、服裝等環節,打下紮實基礎。

戴立忍說「藍月」導演柯一正是對他拍片與人生態度上影響最大的人。柯一正在得知戴立忍付不出房租時,曾不著痕跡地邀他拍兩支廣告,讓他銘感五內。

二○○二年戴立忍執導的第一部短片「兩個夏天」拿到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之後他執導第一部電影「台北晚九朝五」,因與投資者意見不合,始終不願多談。二○○五年他因輔導金電影「射距2300」籌資受挫負債一百七十萬元,逼得他為賺錢接拍電視劇和電影。

「不能沒有你」是戴立忍自低潮沉潛後的作品,拍片過程狀況不斷,工作人員時時更動,連片中的「妹仔」都連換三個小女孩,殺青後,他又花了三個月終於剪接完成。但這部讓他背債、讓他受傷、讓他失眠的電影,卻在二○○九年的台灣影壇掀起話題,獲獎連連。

觀眾看「不能沒有你」會為片中父女親情無法割捨而感動,戴立忍心裡也有一個絕對不能沒有的「你」,他說,那就是「電影」。

==========
自由時報2009-11-30

誰在乎金馬獎?

金馬獎中港片拿到的獎項愈來愈多,台灣電影快要退居二線角色。中國對台灣的入侵,已不在有形的商品、資金,更加緊在文化思想上的統戰。其中,中國電影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未來金馬獎會不會完全淪陷,令人不敢樂觀。

台灣與中國電影的先天條件有天壤之別,根本不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競爭。中國市場大,拍片回收容易,只要押中一兩部賣座片子,就像挖到寶藏,一夕致富。

中國電影公司「華誼兄弟」就是最好的例子。華誼才成立四年,拍了幾部賣座電影,最近在深圳創業版上市,創辦人與旗下入股影星,個個馬上擁有上億甚至數十億元身價;反觀台灣一生浸淫電影的成功電影人,有的還是苦哈哈,兩者簡直不能相比。

中國電影來勢洶洶,若是純粹的娛樂片,台灣損失的只是金錢而已,然而中國電影幾乎都負有特定任務,不是為娛樂而娛樂,是為政治而娛樂。日前的「英雄」,就是為了宣揚大一統理念,不惜美化秦始皇這個獨裁者,最近的一些國共內戰片、中日戰爭片,都是為了證明中共的正統地位。

這種帶有濃厚統戰意味的歷史片,台灣似乎沒有防火牆,全部照單全收,對台灣人民可能發生洗腦的作用。連與中國算是有「國仇家恨」的蔣孝嚴,對中國的「建國大業」都讚譽有加,遑論一般民眾豈能不受其影響。

金馬獎的舞台上盡是中國電影的天下,對馬政府而言,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連金馬都不要了,還會在乎金馬獎?

========

李崗 怒影后不能獎留台灣
2009-11-30 中國時報 【宋志民、張士達/綜合報導】


 ▲鄭有傑(左起)執導的《陽陽》金馬失利,李安導演前來加油打氣,並安慰出品該片的弟弟李崗。(康鴻志攝)


 ▲張榕容說沒拿到影后,沒有感到挫敗,仍開心慶功。(康鴻志攝)
 
     《陽陽》入圍六項全軍覆沒,製片李崗以「看不懂章法」,對得獎名單大表不滿,質疑紀錄片《音樂人生》怎有資格獲音效獎,女主角為何不能獎留在台灣?他哥哥李安以「每個人都有他的八字、每部片也有他的八字,得不得獎都要看老天爺的安排」安慰他。

     《陽陽》女主角張榕容沒得女主角獎,她說:「我沒有挫敗感。」媽媽傳簡訊安慰她,同學則以「恭喜妳槓龜兩次」逆向鼓勵。因本屆大陸、香港大軍壓境,她坦言:「要不是台灣拿下導演、劇情片獎,整個劇組已打算頒這兩個獎時集體走人。」

     李崗不滿紀錄片和劇情片同時競爭音效獎,「紀錄片有什麼音效?大陸電影越來愈蓬勃,這次沒拿到獎,以後更沒機會。」他也對《不能沒有你》得多獎有微辭。李安坦言本屆僅看了《陽陽》,「我覺得型態比較吃虧,我喜歡這部電影,這代導演培養演員演技很到位。」

     《音樂人生》由CNEX基金會出品,新浪網創辦人蔣顯斌監製,香港導演許鞍華擔任顧問,導演張經緯耗費6年拍攝,紀錄17歲音樂天才黃家正,在天才與平凡、快樂與痛苦之間的生命拉扯。金馬執行長聞天祥昨說,該片所獲的剪輯、音效獎,評審過程無爭議,甚至獲一面倒的支持。評審中的剪接師蕭汝冠,大讚該片剪接出神入化,像一首詩,陳珊妮也對該片音效肯定。聞天祥說:「若是一部紀錄片的技術表現可以支持它對情感的傳達,為什麼不可以得獎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