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電視上看到,即將要頒發奧斯卡獎了。也作了個大標題:前夫妻將對決,而且前妻在其他電影展裡面也是戰功彪炳,不見得會輸給柯麥隆。



James Cameron and Kathryn Bigelow: Exes go from divorce contention to Oscar contention


倒是後來看到中時這一篇,從阿凡達去看奧斯卡。也點到近來中國熱與美國奧斯卡之間的關係。首先要說的是,關於奧斯卡收視率,其實幾年以前的報導就已經在討論,其實諸如youtube之類能剪輯的網路影片出現後,冗長數小時的轉播,當然沒時間看這些不好笑而無趣的典禮,女星衣服就俗俗看拉,重點是一些重要的鏡頭,搞不好不超過10分鐘,看剪輯版就好了。

新媒體的出現,網路取代過去動則數小時的電視節目(甚至1小時以內拖拖拉拉的連續劇,都不想看了,只想看剪輯版或快轉,真是AV化)。

另外關於中國熱,會不會下文筆者過於自抬東方味的身價了?其實既然是中國「熱」,那當然會有退燒的一天。臥虎藏龍都2001年的作品了,現在還搞這一套,那恐怕是美國人腦袋有問題。其實在幾年前中國電影市場崛起,中國片可以有自己的內需市場,也就支撐起來了,也順便可以養養台灣的人才,自己形成一個區域市場,也就夠了。至於設防云云,奧斯卡本來就是一個美國學院、民眾選擇的獎項,為何一定要獨厚中國題材?而且美國人自有其世界觀/話語型態,怎麼可能對其他地區的文化產品「不設防」?

「寰宇主義」的知識份子或者是文化人,往往存在一些想法,認為其他人都應該要環抱一樣的寰宇主義或世界主義精神,但仔細想來,奧斯卡為何要對東方題材這麼友善?以及,為何東方題材,就算是在美華裔拍的,一定要受到奧斯卡的讚許?

對了,今天在聯合上還看到一篇,建議要拍「吃」題材的電影。我立刻就想到李安導演。李安以前不就有個「飲食男女」嗎?我記得仔仔跟侯佩岑女士也都拍過美食題材的阿?





飲食男女(中影製片)票房根據WIKI上的刊載,為17,544,730元台幣。

=========
香江風情-《阿凡達》能否挽救奧斯卡?

2010-03-07 中國時報 【鄭漢良】
     明天早上,又是每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全世界各地的影展,對電影頒發的金銀銅水晶盃何止千萬,但毫無疑問,奧斯卡仍然是最受全球電影工作者覬覦的榮譽。

     奧斯卡這些年來遭人詬病的地方不少,且不說李安執導的《斷背山》莫名其妙的輸給《撞車》,拿不到最佳電影,就算美國電影人對這個演藝學會的偏好和口味,也提出不少質疑。例如,大受好評的《蝙蝠俠黑夜武士》,連獲得最佳電影的提名也沒有。至於一代巨星馬龍.白蘭度憑《教父》一片第二次奪得最佳男主角時,他不但拒絕領獎,甚至還派出一個印第安女子上台,痛罵好萊塢的西部電影,刻意扭曲二百多年前已在北美大陸騁馳的原居民的形象。而演出《巴頓將軍》獲得最佳男主角的喬治.史考特,則寧願在家看冰棍球賽電視轉播也拒絕領獎,因為史考特批評奧斯卡頒獎晚會像是一個強迫演員賣弄姿色的「人肉市場」。

     或許白蘭度和斯考特不需要一尊金像獎來證明本身在影壇的江湖地位,但為了能夠出席這個「人肉市場」,或能夠在紅地毯上搔首弄姿而擠破頭者,大有人在;畢竟美國的好萊塢仍然是世上最具影響力的夢工場。一尊高十三.五英吋的金像獎,可以讓人事業平步青雲,例如《臥虎藏龍》的章子怡;可以讓舉國歡騰,例如李安之對台灣、《貧民百萬富翁》之對印度。它也可以讓一齣電影起死回生,克林伊斯威特執導的女拳手故事《登峰造極》,其門票收入九成來自獲得奧斯卡的提名之後。

     但諷刺的是,本屆入圍電影《阿凡達》,挾著破全球票房記錄的氣勢,以及其革命性的電影科技所帶來的震撼力,正以摧枯拉朽之勢問鼎九個獎項,因此奧斯卡能否締造收視率的奇蹟,反而要靠《阿凡達》拉一把了。美國著名的電台文化評論員邁克.密德維特因此更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阿凡達》能否挽救奧斯卡?

     因為事實上,儘管奧斯卡頒獎節目在全球超過二○○個國家做現場轉播,觀眾數字達到數億之譜,但在美國本土的收視率,卻是逐年下跌。根據尼爾森調查的數字,奧斯卡頒獎晚會在九十年代基本上都可以吸引超過四千萬觀眾,一九九八年的數字更是破紀錄的五千五百萬人,其重要性等同美國總統大選開票,或美式足球決賽的超級盃,但自從二○○三年之後,收視率卻有如王小二過年,二○○八年的觀眾數字跌至有史最低的三千一百七十六萬,直至去年才回升十三%,有分析認為這是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為了逃避現實而多了人看電影的關係。

     密德維特認為奧斯卡頒獎的觀眾越來越少,道理是奧斯卡袞袞諸公們矯情的藝術口味,已脫離了美國觀眾的現實;電影《撞車》和《贖罪》之獲得提名,就是一些例子,《撞車》後來獲獎更促使奧斯卡收視率「撞車」。他還特別指出一九九八年的收視率之所以能打破最高記錄,皆因當年角逐最佳電影的《鐵達尼》,也是當時全球最高票房記錄的電影。

     除了《阿凡達》因素外,本屆奧斯卡另外還有個看點,《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麥隆的前妻凱薩琳.畢格蘿執導的《危機倒數》,也同樣獲得九項提名,而且在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兩個項目中,更出現前度夫妻同台比拚的有趣場面。

     至於早幾年前一度因李安的《臥虎藏龍》而掀起的中國熱,如今已盛況不再,有些以中國為宇宙中心看世界的評論認為,這是因為美國對中國電影的崛起所產生的恐懼感,他們又以《色戒》一片未獲提名最佳外語片的例子,證明美國對中國電影處處設防。論者更呼籲中國電影工作者不必拘泥奧斯卡的得失,因為中國本身的電影市場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云云。這其實阿Q得很,因為去年全中國十大賣座電影中,美國電影就佔了六部,包括第一和第二名的《二○一二》和《變形金剛二集》,而且還沒有算《阿凡達》的票房在內。除非中國電影甘願閉關自守,否則取它一、兩尊小金人還是值得鼓勵的目標。

========
拍台式料理 推飲食觀光

【聯合報╱徐仲/台灣食饗觀光推廣者(台北市)】
2010.03.07 03:29 am
 
台灣電影業的春天到了!

由「海角七號」開始,或是最近在柏林影展頗為風光的「一頁台北」,一連串國產電影漸漸引人注目,台灣電影的商業和藝術性質開始有著融合的傾向。

取得群眾認同後,台灣電影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之前在報紙上讀到吳宇森和戴立忍導演的對談,吳宇森提到:「若想打開國際市場,必須找到適合不同地域文化、廣大觀眾都能認同的電影語言。」戴立忍則表示:「台灣有創意,我們要開發開創台灣品牌,從自己的文化、土地發掘。」

看完對談內容後,我第一個想法是:「為何不拍一部以台灣飲食文化作題材的電影呢?」如果要找一個能引起不同地域、國籍共鳴的話題,我認為「飲食」絕對是個好選擇。不少電影都透過這個話題,在世界塑造觀光話題並推廣當地形象。

比如動畫電影《料理鼠王》(原名Ratatouille)指的是款知名料理:普羅旺斯燉蔬菜。透過電影的宣傳,除了將這道法國家鄉料理炒得沸沸騰騰,更在影片的情節安排下,彰顯出巴黎美麗的市景及法國人對於飲食的熱情。

西班牙電影《地中海廚娘》,片中開了西班牙名廚Ferran Adri羖一個小玩笑,並藉著影片宣告西班牙料理界的企圖心,讓大家知道歐洲能擠進美食國度的不僅僅是法國及義大利,西班牙人對食物的熱誠一樣值得探索。

台灣是否能拍一片彰顯台式料理意涵的影片?什麼樣的飲食題材能代表台灣?是咱們豐富的移民歷史所成就的多元飲食文化?或者是複雜的地理環境造就的精彩農產漁獲?其實透過飲食作媒介能談的議題太多了,在一盤菜之中,可以探討文學、音樂、戲曲、人類學、社會學、廚師技藝乃至於台灣的人情義理,以這類「軟文化」方式推動的飲食觀光,方能表現出「生活在台灣」的特色,這樣遠遠比僅強調「美味」的宣導短片有趣多了。

期待台灣的編劇和導演們,能夠經由「開麥拉」的影響下,讓影迷們願意到台灣「開飯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