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討論探究 (37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出刊的經日,有趣的是在前一篇兼談設計與創意產業,並且提出商業化觀念之後,這一篇由浩漢設計總經理撰寫的文章,似乎觀點有點不同。

雖然談的也都很抽象,幾乎沒有什麼案例。不過就他提的「雲南麗江」,並且指出過度商業化,削弱文化特色,不是好事:現在麗江遊客三年呈現減少趨勢。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最近出刊的經日文創園區,有訪談一位設計界的品牌顧問。有幾點滿有趣,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在設計產業的瓶頸方面,「了設計師的創意發想之外,還須背後服裝材料的採購師、打版師、品牌經理人、行銷、經紀人等團隊來支持。」這句話,在先前「文創下一步」裡面,學學文創的徐董事長說過一樣的話。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到邱教授的文章,談豬哥亮與秀場。我有一點comfuse。小弟從小就看,也愛看豬哥亮,在野雞車上,看到他開黃腔、你娘卡好(其實他不太罵髒話的),我認為他才是台灣俗民文化的代表之一,反而不是什麼台灣文學。
簡單說,外國人要瞭解台灣基層的休閒文化,豬哥亮是一個很好的對象。甚至,要看懂豬哥亮,還非學台語不可,猶如為了看懂某些文學著作、戲劇/歌劇,你還非真得學法文不可,翻譯成中文或英文,那就沒那味道--豬哥亮改北京語版,你看看那時什麼調調。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到一個雜誌,應該是當代藝術新聞,還有網站,大家可以上去看看,比較談的是藝術。

這則報導,談的是大約5月以後文創政策發展,也把政府一些主要政策、投資額都介紹了一下。有趣的是,這則在後面,談了政府到底要怎麼做?似乎他們也沒有答案,包括對投資額來看,他們也不太清楚。

至於台灣文創是否要建立在大華人圈裡面?這個真的要好好想想,或者要自己思辯、辯論。大華人圈,是誰統一誰還不知道,對岸有兩支部隊:擅長娛樂業的香港,還有個人多勢眾的中國大陸。以最近電影來看,真正台產而出名的,大概一部海角七號,但是他似乎光挺進大陸就成果不好(反而在台灣賣過5億元),但是如果是華人圈一起拍的電影,大陸演員、幕前幕後似乎力量越來越大。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的中時社論,談麥可,後來大逆轉成台灣流行音樂,實在轉的太硬。不過懷念麥可以外,倒是最後兩段值得參考,雖然轉的太硬。

社論提出1990-2005年間台灣流行音樂產值從100億元降到40億元,不只腰斬。我印象中過去看過NHK,日本音樂界約也只剩下6成。這看來是世界性的問題,但可能台灣更嚴重,因為我們雖然有華文市場,但還有個地方說中國話的,他們盜版更嚴重。尤其我們的音樂人一直認為那邊才是我們的音樂市場。

論述中間還提到一些音樂政策,從流行音樂中心到未來文化部,可以說,記者是有在做功課的。但是,論述上還是有點問題是,總認為音樂政策一定要政府才能完整,因此把音樂中心落成與否視為是政績,把音樂是哪一科、哪一室認為是象徵。反而不是問,民間未來能推向什麼樣的高度?事實上,面對音樂產業的數位化發展/衝擊,未來的契機應該在民間。事實上已經開始,只是還沒完整,比如,地下團或者是唱片產業衰退的獲益者之一,以及,台灣在數位音樂化、盜版化之後,反而音樂「活動」產業開始興盛,最明顯例子就是簡單生活節。簡單生活理念我還是搞不懂,但很清楚,買票、聽音樂,這是音樂會標準的作法,只是多加了創意市集,多了銷售管道而已。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看到這則投書,覺得滿有意思。作者談的是傑尼斯,事實上台灣過去幾年的偶像藝人,走的就是傑尼斯的路,其實台灣也有類似的組織甚至公司,只是不如J會炒作,而且J公司超過25年以上吧?我記得東山紀之等人就是JE公司出來的,現在的SMAP據說已經後繼無力了--人家出道20年以上,連木村風潮都岌岌可危了....

傑尼斯應該不會是台灣影視的救星,台灣的問題在產業體質問題,而不只是是否有幾個指標性藝人而已。而是說,如果我們有個健全的產業體質,諸如接案方式、鑑價機制、不亂比價/削價競爭等,才會是更好的出路。

但是傑尼斯,是「看的到」的東西,而產業體質,看不到。所以大多數論述焦點,聚集不到這些看不到、卻有高度后座力的議題上。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我們對於空間的思維,似乎又有了新的說法與概念,在地方政府,開始喊出創意城市的口號,今天這一篇對政府,似乎也停在這樣的概念上。

創意城市,第一個是很空泛、第二個:其實他老概念,早在2000-2001年就被提出了來,如果台灣現在才在風,那真是晚了很多。

回到下面篇投書,其實相當值得反省。台灣發展到一個程度,也面對老街問題,但過去由於重經濟發展,所以處理大多是炸掉重蓋,尤其前幾年興的是蓋科技大樓。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看名人堂,詹副董事長談創意。

一如他自己開頭所言,創意在這幾年以經是關鍵字,而且是跨領域的。甚至先前,表演藝術界的大頭,還出過專書談創意。

不過,小弟不相信創意這回事是可以教的,綜觀詹文下來,多次提到蘋果電腦,應該也是這個論調,至少蘋果是商學院教案教不出來的。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昨天經日的社論,感覺相當值得看與反省。

先前在中時也有社論探討,政府除了補助、減稅,還會什麼?下面這個專門討論產業創新條例,也就是接替促產條例的條文,可以仔細想想。

尤其在最後,也提到文創。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在工商時報上看到這個社論,感覺相當重要。下面談到的現象與論點,比如針對NCC,比如公廣集團的問題,不管你同不同意,但至少他指出了現象。
再回去一比文建會等單位提出的「第六大新興產業」報告PPT裡面的電視產業,你心裡會建立一個圖像。

電視產業在台灣其實非常久,始終是一個跟政治與經濟交錯的部門。在這樣大眾媒體下,政治宣傳、經濟爭奪自然難免。而由於台灣政府控制媒體的傳統,在幾此法案與組織機構的調整後,整個產業生態就產生巨變,比如94年開放有線電視以後,產業生態從此大轉變。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有個投書,郝社長又針對文創進行意見探討。郝社長談文創也不是第一次了,不過一開始抽象,到後來立院開始攻防文創之後,論點就開始明確起來,比如基金與基金會的討論。

這篇文章應該是寫給馬總統的,至少是寫給行政院、經濟部的長官看。應該跟小老百姓關連不是很大。

主要也是說社長去大陸,看到對岸如火如荼的再搞,給大片的園區、給大量的優惠。其中提出點,小弟覺得很重要:「大陸之前還要向我們取經的種種,怎麼就換成了我們要回頭看他們的示範? 」仔細想來,大陸過去的確在學台灣,尤其在文創一期時,園區、辦活動、辦商展,甚至搞藝術家聚集等,台灣做的,大陸也做,甚至加大10倍。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對文創的理論,雖然尚未走奢華風,但是路數、觀點跟台灣也接近,比如,大陸也認為文創是英國人開始搞的,並且認為亞洲的日、韓是勁敵,而創意娛樂產業大國是美國,要大量的學習迪士尼等企業。也在前兩週,小弟在文茜週報上看到,杭州已經有可以外銷、質量俱精的動畫。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聽到陳揮文突然在念什麼「文化創意產業」、「創意台灣」、「亞威農」,嚇了一大跳。後來他又說,他感到恐懼。

他說他看到一個報導,是聯合報陳宛茜寫的。內容都是置入行銷,並且開始評論政府都在花錢買「新聞」(不是買廣告了)。我上網找了一下,還找不太到那篇報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廣告。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看看今天經日的「文創高手」。韓良露女士的意見。其實韓女士過去也談滿多文創,甚至聯合還為了他所提出的機場事件,重砲轟擊。韓女士實為文創國內重要的意見領袖。

下面來看看韓女士的意見,其實大方向都對,諸如多元化、是產業為文創服務、產值的迷思....

不過仔細一想。文創會被重視,其實就是他「未來」具有產值的潛能。而科技產業等未來可能成為夕陽產業。不然如果科技代工還可吃20年,何需發展文創?以及,如果石油還可再開採500年,也沒有暖化等問題,何需發展綠能?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幾次綜觀下來,覺得焦元溥的專欄越來越有意思。深具批判力與反省。而且都點名批評。沒有大理論、抽象的美學觀點,直接比較國內/外音樂團體/硬體的問題。十分值得思考。
520在高雄做了個大秀,據說兩廳院還率軍南征,陳菊市長世運會、訪陸等,比林志玲還紅。

問題大概也突顯出來了,在音樂、表演藝術現在的大哥在哪裡。我們一直滔滔不絕的說要搞文創、文化產業,說什麼這是未來必走的趨勢,這是國民生活之所向。仔細看看下面介紹這些內容,包括這個標題「國內樂團無一受邀」,這是在唱衰什麼,為何不唱旺台灣?....裡面還出現什麼台灣之恥、自我矮化之類的詞彙...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實在同樣馬政府的六大產業也探討上,在520前聯合報的特篇報導,還有這個再造篇。
有趣的是,標題下的是:生技與文創,都是難度最高的。

這個我同意。因為連歐洲跑得比較前面的國家都說,他們也搞不懂文創是什麼。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政府上台1週年,剛好檢討、反省聲四起,不只下面的聯合,最近在TVBS也有,好像都具有火力,而不是拍馬屁。

特別挑選的是文化類,有趣的是,就是專門針對文創。下面,訪談了幾的意見領袖、大頭,似乎都沒好話。而且到最後提到,文創的論述力根本不足,沒有系統性。這點就滿嚴重了。
過去,我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在座研究、論述,探討,媒體也從英國、荷蘭、日本、韓國等地紛紛報導,經日有文創版,自由、中時都有藝文版等,這些每天/每週講東講西的,到底在幹嘛?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佘教授的這篇文章,有點吃驚的是。文創其實不是第一天搞,第一年搞,如果從2003年開始算,其實已經6個年頭。如果一如佘教授所言,定義不明,沒有發展策略,那過去六年、跨了兩個黨派的政策,是在幹嘛?
以及,在認識面的基礎建設,多麼破敗?希望佘教授所言只是他一家之言....因為如果是真的,前幾天行政院推出的那最後一道菜,在立法院10多位跟黃主委耗了3個小時的委員們,是為了什麼?(原本那個質詢只規劃2小時,延長到快3小時,還有委員抗議給他時間太少)

我想起前陣子一些新聞。4月底,參謀總長突擊檢查海軍,安官喝掛直接沈睡不醒(營區飲酒,一定送法辦,比站哨睡覺嚴重很多),同時,值勤的少將不在崗位上,回寢室睡覺(僅申誡一次)...。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以為上次那篇彈藥就夠重了,這次該收手回來給大家「悠雅」、神遊一下音樂家吧?結果沒有,這次砲管更大。

關於票價等,小弟沒去過國外聽過音樂會,是井底之蛙。不過呢有些道理倒可以想想。假設麥當勞價格世界都差不多,在台北買,跟在倫敦買,意義是不一樣的。在巴黎,搞不好麥當勞是最便宜的,但是在台北,你想以麥當勞當一餐,其實根本地的平民飲食價格比(就算漲價),還是算貴。

音樂會,如果演奏家、經紀公司開的價碼世界統一,在倫敦看的價格,拉到台北,賣一樣的票價,意義不一樣。看看英鎊、台幣那個比較強勢就知道。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馬英九要就任週年,剛好,在這一週,行政院要提出第六個新興產業--文創產業。

為何,文創要壓在最後一個?而不是第一個?足見它的地位。上週,其實新聞就傳出,文建會主委等人跟院長,院長表示將投入320億元進入文創。而且就在明天要開院會。

下面這篇評論,滿建議看看。他提出一個重要問題:投300億元,再做這些事情,過去其實都做過阿?這次的特色在哪裡?有什麼重要性?以及下面提到諸如智庫、市場協助、人才培育等觀點,也都是過去有在做,但社論仍在呼籲的。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同樣是經日,我倒推薦這一篇,徹底反省一下最近金融風暴後的產業轉型問題:歐洲,車廠在合併;台灣呢?社論問題問的滿好。先前DRAM產業救了以後,包括整個科技產業的轉型,新產業的發展....呢?

因為談到汽車業,就順帶一提一個資訊。在德國經濟部研究後發現,文創經濟跟汽車業體質完全不同。汽車業雖然獲利高於文創(2006年汽車業為710億歐元,文創經濟為610億歐元),但是,文創中小企業比例為97%,汽車業大企業(規模超過250人的公司數)比例為97%,結構幾乎顛倒。

意思是,如果幾個大廠一倒,整併,因為公司數很少,公司員工很多,所以如果單一公司有事情,影響甚廣。注意美國先前在一些汽車工業為主的鄉鎮,當汽車業開始應經困難時,幾乎是整個鎮的家庭受到影響-主要經濟來源喪失。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