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聯晚上有個社論,談「台灣之光」。小弟覺得滿有趣,可以分享來談談。
過去幾年,台灣之光這四字成為台灣流行字眼,約1-2年之間,大概就會造出一個台灣之光,而且大多跟文創業有關。
我的印象裡面,過去也有類似案例,比如李遠哲、或獲得柏林金熊獎的侯孝賢(會想起來,是因為前兩天柏林頒獎了)。一時間,媒體/以及看媒體需要話題的台灣人,獲得新的神祉。
目前分類:討論探究 (375)
- Feb 16 Mon 2009 12:39
「台灣之光」的國際化議題
- Feb 15 Sun 2009 15:47
張鐵志:用文化的火光來對抗時代的黑暗
我都會看看UND名人堂的文章,張鐵志文章看過幾次,老實說不知道在寫什麼(以前談過人權、美國種族等)。
這次的文章瞄了一下,陡然出現「文創」兩個字。
- Feb 08 Sun 2009 12:53
我所看見的台灣─救失業,更要救台灣青年的未來
另外一個我所佩服,雖可法相莊嚴、卻仍願意喉舌的領袖人物,是嚴長壽(下面有個關於總統府國策顧問的舊新聞)。
我會選擇文創當作我們主要探討的主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是具有未來性的特色。
在台灣搞毛巾、成衣的時候,如果不跟著培養具有未來性的產業,今天,你在台灣看的到有人在做毛巾嗎?有人在做成衣嗎?
- Feb 07 Sat 2009 10:43
雲門走到當年絕對沒有想到的地方
- Feb 04 Wed 2009 12:34
學者觀點》生活型創新 以人為本 從生活出發
前兩天載在中時上,政治大學馮建三教授對文化創意產業發表的大文,今天在經日上,也看到政治大學校長對「創意生活產業」的觀點。
可以比較一下。
有趣的是,這凸顯的是「一個文創、各自表述」的狀況,馮教授走的是廣電/廣告,並且認為時下的文創研究與政策有很大問題。
- Feb 02 Mon 2009 12:24
文化創意,不一定產業化
文創最近在中時激起討論,滿好。今天是馮建三教授的投書。
馮教授的文,點到幾點,我覺得倒是可以出來提看看。
第一個是第一段,馮教授的時代推算,大約是批判理論最興盛的時時代所以他就提出了、也是我們一直提出的問題:文化乎?商業乎?的基本爭議,且他提出的就是文化工業/創意產業的差異,不過報紙是無法討論思想史差異的。
- Jan 11 Sun 2009 07:17
李家同:未掌握核心技術 後遺症大
今天看看UDN名人堂,看到三篇文章:有李家同杯杯的、詹副董事長以及討論文化總會的漢館長
小弟認為李家同杯杯這篇比較值得談。它裡面有句話說:「沒有精密技術 創意也沒用」相當值得玩味。
對比於同樣在UDN上詹副董事長的FU來FU去,李杯杯這次的文章思維格外與既有的創意美學不同,講美感、「我世代」的同時,歐美之所以能領先,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強勁的技術底蘊,歐陸、美國與日本,甚至是南韓能推這一波創意產業之前,這些國家都是工業技術先進的國家,尤其在數位技術上也相當前進,南韓是世界上寬頻普及率第一的國家,而且,創意產業搞得起來的國家,通常都能自己生產汽車,有自己的汽車工業。台灣代工業一直都是我們的生活習慣,李杯杯這次點出來的是30年以來一直無法面對的問題。
- Jan 08 Thu 2009 12:02
陳立恆:由下而上 新年才有新希望
剛剛看了一下UDN, 看到陳董事長又發表了專文,當然是文創產業。
仔細一看,發現一些問題。一開始談的是文創產業受到重視,真的嗎?不過裡面看到的反而是科技業即將倒台的看法與市場導向。沒有看到文創業為何要起的原因?
- Dec 31 Wed 2008 10:37
茂伯打茂伯 廣告到底賣啥米碗糕?
現在朋友門也越來越精了,看完海七,看到茂伯第一個想法就是「快被消費完了」,其次才是國寶問題。
我們長期活在一個跟風擠燒的社會,王建民傷快好了(馬英九上次表揚他是,特別關心啥時可以復賽),未來,我們又有新的熱潮可以跟了。
茂伯還算是中規中矩的,過去我們還有更多的亂七八糟的熱潮。熱的我們自己都莫名其妙。2008快過了,海七,一定會被各個媒體、團體選為年度風雲,茂伯當然也是,大家也知道,一到2009年就是茂伯死期(不是林宗仁先生)。這就是輪迴。
- Dec 27 Sat 2008 12:15
湯皇珍:「台灣藝術的國祚並非只到2008年!」
在網路上,發現一個名為「台灣藝術的國祚並非只到2008年!」的文章(或宣言),就是針對華山的一些看法。發言者是湯皇珍,我們也介紹過她們在監督文化行政的網頁:
http://blog.roodo.com/plantartact/
- Dec 26 Fri 2008 12:39
龍應台:外銷閩南語文化
最近金門好像有大學了,外島也有大學了。龍女士去致詞時,提醒馬英九「輸出閩南語」這件事情。
撇開文化政治、族群認同。我倒思考了一下龍女士的這個概念,包括他提到了香港與粵語。
數年前,台灣最紅的電視劇為三立電視台拍攝的一系列8點檔、以閩南語為主的電視劇(我認為那種閩南語很怪,不純);收視率10%。對作品本身好、壞、高尚、雅俗?是一回事情,更重要是,在有線電視開放後的100台,10%的意思就是戰將,頭馬,力量大到其他電視劇都不能迴避,形成社會風氣,成為一時間的流行。
- Dec 24 Wed 2008 12:43
李家同:如何評估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
李背背未來要寫一系列文章,值得期待了。
台灣過去科技代工業紅到不行,科技宅男、科技新貴成為顯學,雖然被迫開始放無薪假,但過去這一個時代,是什麼樣的產業時代?
李背背對這個有所反省。這個文章也出自UDN的名人堂,前兩天,我們也PO了,就是詹副董事長的新文章,副董事長對製造業是認為時代過去了,但看看李背背這篇,至少小弟的詮釋:李背背還是在一個製造業的思維裡面思索技術問題。
- Dec 22 Mon 2008 11:40
詹偉雄:創新≠創造
今天又看到詹副董事長的文章拉,也可以來看看。
詹副董事長的論述理路滿清晰的,從先前的美學的經濟到現在的散文,或者是在數位時代上的一些文章或對談,他的論述、理念都滿一貫。首先需要肯定,因為說話一致,在台灣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說了就賴」這20年然儼然成為台灣人精神。
- Dec 19 Fri 2008 11:43
陳立恆:文化是器 普民為用
偶爾會看到這位法藍瓷的老闆發表文化產業的論述,不過通常都看不太懂,因為太文化、太抽象論述了。
文創是不是下一波主流?不知道?好像沒有這個趨勢,現在科技代工業垮了、金融業垮了,也沒聽人說要讓文創的朋友來試看看。只看到發消費卷。
不過最後兩段,倒是提出兩個重要觀點:
- Dec 16 Tue 2008 11:57
小說家與奧美對談
最近出了本奧美廣告相關的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9204
小說家張大春今天訪談這位作者。
- Dec 10 Wed 2008 12:39
詹偉雄.安郁茜:惡補品味 很沒品味
今天隨便看看,發現前兩天詹副主筆、安教授大談品味,標題是:惡補品味 很沒品味。
德國社會學家Simmel在談流行時尚時曾經提過,當那些領先者發現自己的流行用品,被廣泛的使用,被其他人複製時,就會趕快換。他用「區隔化」這個概念稱流行的這一面。
這是我看到「談品味」這個對話中第一個最大感想。反而不是吃、穿、開跑車買涼麵等細節問題。
- Dec 07 Sun 2008 12:17
韓良露與李良玉對談20081206
這是12月6日韓良露女士跟李良玉的對談,過陣子李良玉要在富邦講堂談談韓國的電影產業,這次算是牛刀小試。
富邦講堂李良玉的訊息:
http://www.fubonart.org.tw/Lecture/page16641.aspx?d=2008-12-25
- Dec 07 Sun 2008 12:16
與JOYCE談房價20081205
最近聽到雅言出版社的老闆JOYCE談房價,而且列出7大缺點,聽了聽滿有興趣,於是錄了一下。
其中前幾點他提到房價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問題,而且指出:出版、媒體產業,都集中在大都市,高房價、高租金對他們是很大的傷害,應該說,對他們的從業人員是很大傷害。
這樣會迫使那些外地前來要租房子打拼的朋友卻步,最後讓原本就居住在都會的年輕人進入這類產業。因為,他可以住在家裡,相對的租金、房價這類的問題可以舒緩,但是外地前來工作的,就沒有這種福利。
- Dec 03 Wed 2008 11:37
國際專欄─雪梨歌劇院 建築師從未親睹
看到今天資深記者郭先生的言論,大談的是雪梨歌劇院。
好奇的第一點是:雪梨除了這個白色烏龜以外,還有什麼?還真的不太知道耶?不是瞧不起澳洲,而是反過去思考,除了歌劇院,雪梨給我們的其他印象是什麼?
他有啥好吃的阿?有肉骨茶嗎?有阿給嗎?珍珠奶茶買的到嗎?他們街上有小綠人嗎?
- Dec 01 Mon 2008 11:03
加速產業轉型 深化本土優勢
前兩天看到李家同背背抒發己見,探討產業轉型等問題,不過,因為談論的甚為空泛,而且李背背過去談過多次了,就不太討論。
今天,有教授投書嗆李背背,那這樣來談談吧。
「產業轉型」漸漸成為現在台灣重要議題,原因在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