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前兩天的經濟日報社論,談減稅,有趣的是,基本立場似乎與前陣子中時社論「減稅減稅,又是減稅」類似: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3399047
這篇也是跨產業的去看減稅,而且提到了運動、文創產業。關於文創部分,經日更是直指:減稅在擴大差異,並且,對國外團體有利。在一片評論當中,終於看到一些有市場觀察、區隔性的言論。
這是前兩天的經濟日報社論,談減稅,有趣的是,基本立場似乎與前陣子中時社論「減稅減稅,又是減稅」類似: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3399047
這篇也是跨產業的去看減稅,而且提到了運動、文創產業。關於文創部分,經日更是直指:減稅在擴大差異,並且,對國外團體有利。在一片評論當中,終於看到一些有市場觀察、區隔性的言論。
談出版20080327
著名出版人JOYCE,這次談的是紙本出版與線上出版問題。當然,他也一貫主張,台灣報業(也包括美國部分報社)在網路時代摔的這麼慘,原因在於無條件把內容「無償數位化」。如果就報社營利角度,的確是失敗(蘋果就沒有全然開放)。但從讀者角度來看,其實受惠不少。
剪報這回事,現在越來越容易了。訊息傳遞也越來越快、容易,讀者判斷力可以更快的產生。
今天這個投書,我覺得相當值得思考。相較於一些抽象論述、大觀點、每天都要批判,從棒球到文化產業,這個投書都顧及了。
棒球問題,前陣子罵翻了,現在談的人也很少。看來台灣一日球迷也滿多。而且今年還要再打吧?不過想談的不是運動,而是劉教授後面延伸出來的文化產業觀點。
他提到海七,現在半年過去,我們應該更能夠持平的觀察海七與國片市場現況。至少就本文來看,海七也只是個案,國片全面還是沒有真正振興(去年多少評論說國片從此要開始復興了)。小弟觀點也差不多。
我們關於文化政策、文化創意產業的觀點,現在在主流媒體上,大多是大教授、社會知名人士為主。
其實在台東辦這個活動,人數少是可想而知的。底下的原因,應該跟前幾天苗栗縣音樂會有共通處。不是該地人多或寡,不是他們的藝術休養高或低,而在於,藝術,出了台北,還有多少活路?為何會造成這個現況?
如果這些活動辦在兩廳院或小巨蛋呢?其實在苗栗縣舉辦音樂會同時,兩廳院前面廣場也舉辦了活動:
最近南院的事情鬧的很大。怎麼凹,看來也難以服眾,先前也轉到2100看看,故宮副院長親自CALL IN上火線,還是無法把花卉館跟故宮之別區分清楚。
在種族、地域美學的激突之間,看到這位老故宮人的說法,我們倒真的要好好思考。故宮對台灣的意義。
故宮在台灣是少數舉有「獨一無二性質」的單位,尤其當台灣人一看到勢頭好之後,就開始想開分店,故宮的問題恐怕不是「是不是在嘉義或南部」這麼簡單,而是,要不要開分店。
楊照偶爾會談到文創,因為他是個文化人或關心文化使然(他節目都快變成台北愛樂電台了)。
這次專門談文創,而且談文化與運動之間的關係。當然還波及到一些故宮、文建會之類的事情。
他提出「贊助」文化的疑問。並且反省從「消費」觀點去看文化。且最後提出要從產業面去看文創政策。
昨天的聯合晚報社論,有這一篇,大家要真的來想看看。
首先滿有趣的是,先前的中時也相當多篇幅在報導文創反省,現在聯合報系也有,這的確是一個越來越受到重視,真的開始反省的議題。
這篇直指的就是政府文創政策的一些基本問題:知道這個方向重要,但具體該怎麼作?似乎霧薩薩。
中時最近也有這一篇,是TVBS前董事長邱復生的意見。首先比較好的是,這是一篇邱復生專門針對文創所進行的意見,沒有打高空,全部都是具體意見。
這是前兩天的報紙投書,其實郝社長投書,談文化資本、文化創意產業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一次登上中時。
第一個感覺是,台灣的文創論述漸漸又要轉型,我稱之為「品味派」,也就是說,期望(潛藏的認為)國人文化資本、生活美學度、品味能力不足,要多學習,原因在於過去製造業出身,沒有訓練過,但是國內有些品味大師、高級知識份子去過美國、去過歐洲,拜見過高檔貨,請潛心學習。
延伸的來看,就是怪政府品味不夠,其論述方式,除了傳統的認為「官僚行政效力不彰以外」,現在更主張「期望政府公務員能有品味美學」。
昨天中時,有這一篇。
現在台灣四面楚歌,不只經濟倒了,連國球都輸到脫褲,其實這次的賽事,明顯比奧運冷了許多,而且「一日球迷」問題浮上台面(我倒覺得簽賭問題次於一日球迷耶?雖然現在棒球迷認為簽賭是長期腫瘤)。
一日球迷,意味的是炒作,台灣還有很多類似事件拉,只是「國球」被選上而已,先前台灣也很多奇奇怪怪的人,頻上版面,現在也不知去向...
昨天中時,有這一篇。
現在台灣四面楚歌,不只經濟倒了,連國球都輸到脫褲,其實這次的賽事,明顯比奧運冷了許多,而且「一日球迷」問題浮上台面(我倒覺得簽賭問題次於一日球迷耶?雖然現在棒球迷認為簽賭是長期腫瘤)。
一日球迷,意味的是炒作,台灣還有很多類似事件拉,只是「國球」被選上而已,先前台灣也很多奇奇怪怪的人,頻上版面,現在也不知去向...
最近在報紙上看到這篇談文化、魔幻寫實的投書。想起先前在UDN看到張鐵志描述二戰前美國投注到文化事業上。
不過通篇看下來,寫了很多,舉了很多例子,但我覺得關鍵應該是這夾在中間的一句:「事實上不只如此。那些能夠準確切入「歷史時勢」,與「社會文化認同」接合的「文創產業」,才有能力勾動深層的「情感結構」,牽出歷史發展動力,創造出社會集體動員的效果。 」
這其實反應的是一個現象,就是,文化/商業何者才是文化產業領頭羊的爭議。當然,孫老師這篇大文,上面引述的這一段,也明白表示立場。不過,似乎並非代表其他人士也這麼認為。
山寨的話,其實先前談過,但是還是值得繼續談談。台灣,其實算半山寨時期,大致不會如10-20年前仿冒、盜版風行,開始講求品味、品牌,當然這根這10年以來著重生活風格的口號起來有關。但反過去看,我倒不覺得台灣會被中國拉過去,因為一旦對品牌、品質的習慣建立,要倒退/改變既有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我們喝習慣「舒跑」,比較不會少花5元去買個藍色包裝的運動飲料「舒服」。我們習慣穿DKNY,應該不會去東區地攤買BKNY。
但是這個社論最後提出的方案,我們倒值得思考看看。創意產業在歐洲已經多個國家證明,他是一個以中小企業,甚至視為型企業為主的產業體,一人公司、工作室,通常是這個產業的特色,另外職業的特色就是獨立工作者/自由工作者。
昨天談了山寨,今天看到郝明義社長也投書,談了文化資本問題。
郝先生在這一陣子,也頻頻投書,或者針對政府、或者訴諸理念,成為文化創意產業論述的新生力軍。無獨有偶的,詹副董事長今天在中時也有文章。
郝社長談的文化資本理由,的確。有趣的是,他一開始提的是觀光。直擊阿里山、日月潭。
我是有陣子想談山寨了。
山寨的概念大約我也是一年以前聽說過,當時還沒山寨的說法,指的就是手機(下面附上一個山寨機的WIKI介紹)。當時長跑大陸的朋友說,大陸有種手機,沒有牌、耐摔耐撞。甚至,廠商可以點播,你想要什麼功能,他就作什麼功能給你。
對山寨,當時的意見是:可笑,手機當然是要買牌子、而且是電視上看的到的最好,甚至高功能、高價位。因為手機是一種可攜帶的物品,也一如服飾、鞋子一樣,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先要說的是,政府成立文創小組,還要觀望,雖然被文創人士認為是大事。但是,如果政府更迭輪替頻繁,這個似乎要直轄於行政院長的單位,....。現實還有很多需要去考量。
第二個,選這一篇,除了是鄭記者的文以外,還想談談他所轉引的霍金斯觀點。關於霍先生的第一點,小弟認為是贊成的,但我們也需要思考「我們如何面對、監督」政府這回事,這是我們自己需要檢討的。反而,第一點有點期待聖君的感覺。在民主法治社會,求的不是聖君,而是依法行政者。
第二點就要來談談,首先,小弟也贊成要持續建立產業地圖,而且,世界上現在文創搞的好的地區,相對的都有較為完整的創意產業報告,尤其定義完整。但是,德國人指出,現在的文創定義不夠完整,要不斷努力。
週日早上,好久沒有聽到與EDDIE這位時尚記者對談了。
這次談的還是時尚。不過有趣的是,EDDIE最近發現,由於不景氣,時尚圈也開始低調風盛行。讓我想起先前一些對流行研究的理論,似乎最近遭遇修正。但也不是修正,而是「轉進」。
如果一昧只以為,時尚就是奢華、浪費,那就無法掌握流行最大的特色。相反,如果你從SIMMEL等人的角度出發,嘗試從「集體」、「壓力」的角度去看,其實流行還是流行。這次EDDIE所談的,仍在SIMMEL的大框架下。只是,過去比富的情況,由於不景氣,轉而成為低調、牛皮紙袋,因為大多數的人買不起,轉而買其他的品牌、風格,所謂「被追求的少數」,還真的變成了少數,因為沒人崇拜這種類型的時尚了。
現在週末越來越熱鬧了,文化創意,似乎成為越來越熱門的話題。
今天經日、甚至中時也提到文創,先前,諸如中時社論、馮建三教授,也都不斷討論。越來越熱談了,而且角度跟一般著重生活風格的論述不同,直擊產業、批判,有多元化現象。
把媒體,從管制角度發展到「媒體產業」層次,其實算搞對了焦點,尤其台灣的媒體業應該處什麼定位,台灣很少談。我們從軟體的節目、到硬體面的設備,是先進還落後?下面談比較多得是硬體,但其實似乎真正決戰的在軟體。台灣的媒體未來遭遇,我的觀點是,不太是韓國人威脅,而是中國大陸。當中+港有資本、幕前/後時,台灣可能真正矮化成為一的地區而已,為其提供部分的工作人員。
今天要談兩篇,都出自UDN。第一個先談詹偉雄的新文章,第二個談昨天韓良露女士暴走的後續效應。
一開始看到標題,我以為詹是要以內需典範取代既有出口的典範。在冗長的經濟分析後,最後兩段應該才凸顯他真正的意義。第一個是談政府要趕快落實「擴大內需」的政策,第二個就是談「創意出口」。
但基本上得典範還是站在對立於科技代工、加工出口的舊典範上;因為既有的加工出口,隨著美國消費力急凍,「快活不下去了」,過年前,中國大陸突然開始擴大內需、家電下鄉,部分出口業者找到生路:奇美、廣達開始接到訂單。但是傳統仰賴美國出口的台灣,總體還是衰落。在這個條件下,小弟的猜測,短期還是會維持出口導向,盡力撐住代工型出口,看政府貶台幣、扶DRAM產業,略微可以嗅到這個味道。
想要再回應一下「台灣之光」那篇的內容,尤其針對會展/活動產業的討論。不過想起去年底的一個活動「簡單生活節」,不如也搭配這個活動一起談談吧?
其實活動對創意產業來說,是每個地區都非常重視的,甚至列為文化產業。談到活動,第一個想到的是奧地利的莫札特節(2006年是他誕生250週年)。我倒第一個不是想到什麼設計節。
但是這些活動有個基本特色,該地原本就有一些元素,透過活動作為中介,帶動在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