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位筆者,應該是在連戰的基金會做事。先前幾年發表過幾篇探討文創的文章。
上網搜尋一下就可以看到。

今天他談的是台灣媒體與國際化;其實台灣是有國際新聞的,不過不脫幾類,第一個是美國政治與財經新聞,因為台灣人要投資;第二個是世界趣聞,諸如大胃王,第三類就是災難新聞或社會新聞,諸如飛機失事,台灣一定報導。
簡單說,國內怎麼報新聞,就怎麼處理國際新聞,問題,應該不在國內或國外,而更在於題材。
台灣新聞是台灣創意產業的縮影,目標市場是國內,僅是消耗性產品,而不是要做深的。很多人說很膚淺,然後引述一些批判理論。但是我們想知道的是,
何種結構造成這種膚淺,以及為何膚淺呈為常態。

==========
中國時報 2007.09.18 
開拓國際觀 台灣媒體要加油
劉新圓/北市(研究人員)

    中國時報在「台灣希望2008--台灣遺忘了世界」專題主張,國人有機會應多出國走走,可以培養國際觀,筆者深表贊同。

    今年我因緣際會地到過杭州和香港,當然也在旅館看了當地的電視節目。就以新聞節目來說,杭州是中國古都,加上政治的因素,節目不免呆板,但是,他們電視新聞的視角卻非常開闊,他們有特派記者親赴世界各地採訪,深入報導中東、南亞等地的政經現況及民情風俗,不像台灣,即使有些號稱「全球報導」的新聞節目,卻不過是支離破碎地翻譯CNN的內容,永遠是美國觀點;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報導當地新聞的電視台只有一家,但是,他們卻有四、五個「列強」語言的國際新聞台,英日文自不待言,更包括法、德、義、西、葡語等,真是貨真價實的「國際化」。

    台灣的新聞台多歸多矣,卻侷限在小小的島內,而且各台內容大同小異,還不斷地重覆播放。中東、非洲、歐洲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一無所悉,可是,蔡依珊懷孕了,趙建銘一家大小參加入聯遊行,我們卻要被迫看上十幾二十遍。於是,中時難得幾次出現北歐、中亞等地的專題報導,我都如獲至寶,一讀再讀,因為,這是少數台灣自己看世界的觀點,而這樣的觀點,連公共電視都看不到。

    如果我們的國際新聞只是CNN或NHK,如果台灣民眾想要學習英日語以外的語言卻苦無方便管道,那麼,我們就永遠無法真正地有本錢「獨立」起來。今天跟美國唱反調,只是像個負氣的孩子鬧著「離家出走」,過幾天仍不得不「回家」,乖乖地聽從擺佈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