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颱風夜,博客來送來本新書,是專談《台灣出版產業大未來》。台灣專談出版業的書應該不多,猶如以社會學反省社會學一樣。
略過一開始大談出版史(我對史通常沒興趣),我倒對第三章很感興趣。這一章就是專談出版社、流通商與書店各自部門現況與困境的章節。
一開始,我所看到的,不只是出版業,倒還想到電影。在出版人自恃甚高,不願理解市場,刻意忽略某些資訊等條件下,跟電影一樣,出品的影片,大多乏人問津,卻可以對創作理念講的頭頭是道,同時,跟出版一樣,電影也存在著分工鏈上彼此文爭(筆戰)武鬥(利益之爭)的現象,最後全部人怪完,乾脆怪讀者。
出版業就此看來,問題在於,沒有水平分工。說更簡單點就是極少分眾。這一點也出現在電影。
這兩個產業其實在垂直分工上,就是從創作-製作-通路,因為利益結合,早就完成產業鏈的完整,只是在市場失靈後,彼此互怪。但是在水平分工上,沒有完成;我用一個譬喻,猶如一場戲,大家都搶著演主角,但是沒有人要演僕人、壞人、小丑。
但是倪敏然曾經說過一句話:「千生易得,一丑難求。」正是能在特殊領域中拔尖者的困難。也是出版等產業,遲遲不敢嘗試分眾的原因。因為主流靠攏容易。
其次,分眾化後產業成長,是總體問題,但是各出版社都是個體,都為每日的柴米油鹽煩惱,何者能「帶領」?又有誰能猶如一個外人一樣把大家串起來?外人?不理解產業狀態,但是自己人,又打成一團。
另外,最後談到書店。這一點也需要分眾,尤其,當不知道書店定位,還隨便進購書,等於開自己書店的玩笑。似乎,書店,只看到「書」,而沒看到「店」。這一點在飲食上比較容易看出來,麥當勞曾經賣過飯,但是現在買的到嗎?
談到書店,我倒有不同想像。
靠出版社開始分眾,是一條路,可以由上而下;但是為何不能逆反?
先從個性書店開始,透過特殊書店屬性,建構與彙整特殊書目類型;成熟之後,就可以跟特定出版社,或至少出版社內特定部門長期合作。因為讀者與買者鎖定,類型也較為穩定,於是書店,出版社書系,乃至於特殊出版社都會開始穩定,如此,特殊分眾就可以建立。漫畫跟一般圖書似乎路子不同,因為從購買地方的屬性就不同。但這個差異還是太大,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不同類型書可以有不同通路去買到,當然像大通路,如誠品,還是可以存在,功能在於便利、多類(你看誠品設點多好)。
最後關於調查,這點也似乎是非常大的問題,但是其他文化產業也同樣出現。現在關於調查,其實大多是關於官方的,因為諸如文建會等,有常備經費,各個研究單位或第三部門,其實都也要靠接案子度日,猶如出版的外包制度;但是這樣的研究能量,卻無法進入業界,當然也幫不到出版者找到出路。
政府,專門委託研究案協助出版?可以,但是為何要圖利特殊廠商?這樣公務員會很怕,又,為何要圖利特殊產業?如果未來扶持重點不再出版的話?官方資源也有限。
問題在於, 如何串連起既有出版(乃至於其他文化產業)的能量,除了分眾以外,還可以共享研究成果(這當然要共同出資)。比如分眾,誰知到要怎麼分?誰知到市場在哪?單一出版社若過小,哪有能量承擔一個研究案?但是小出版社,才更有分眾意義。
===============
臺灣出版產業大未來
作者:王乾任/著
出版社:生活人文
出版日期:2004年10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1271961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top
認識臺灣出版產業的現況、前景與危機不可不讀的一本書!
書籍是我們求學、解惑、排解孤獨寂寞,乃至製造歡笑,累積文化的產物。每個人無論喜歡與否,多多少少都會接觸到書。
台灣號稱每年出版三萬多本書,擁有九千多家出版社,八百多億的出版市值……。這麼龐大的產業商機,其內在運作法則,產業未來,人員動向,產業特性……台灣出版產業這麼龐大的產業動向與運作法則,長期以來被人所刻意忽略。台灣的出版業是否也會走向崩壞、日漸萎縮,群雄割據,宛如大小諸侯的出版業領主們,如何在這塊小小的土地上,生存牟利,為社會貢獻文化產品……。
作者簡介
王乾任:1976年生,台灣省嘉義人,私立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嗜信社會學中所提倡的轉換觀點能力,追求獨立思考能力,拒斥人云亦云與道德式思考,力求認識社會現象複雜表向下的運作法則。
生性喜愛閱讀、購書、藏書,藏書數千冊,範圍廣泛,人文、社會、自然、科學與文學,乃至漫畫、美術、圖畫,學問所到之書,無所不收。人生最大希望可以盡得天下好書,更喜歡和人分享閱讀心得。
求學期間就因其對書籍與閱讀的熱愛,投入出版編輯和書籍評介工作,歷任多家出版社特約編輯、校對、書店店員等。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