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過年的,在媒體上發現較新的新聞有一則:因為孤鸞年,去年一年台灣的台灣的結婚對數大幅下降,相對的,離婚對數在成長中。如果有一個跨10年的比較,可以發現,台灣大概過去遭受兩次20%以上的衰退幅度:2004年-23.34%,2009年-24.39%。大概只有在1999年曾經+18%,不過近10年來只有2位數衰退。

我們也上了主計處去看看,在人口統計的部分,有一份為「婚姻狀況統計」的統計表,下載來做一番比較,看看狀況。

這份「婚姻狀況統計」跟內政部發佈的不太一樣,它是比較從國人婚姻狀態去看,所以單位是人。我們把原表累計並做一些加工,以未婚、有偶與離婚三大部分來觀察。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表3,我們把有負成長的部分用紅字標起來。有趣的有幾點:
    人口數來看,15歲以上仍呈現微幅成長。
    未婚者數目是逐年減少,大概也是微幅性質減少。
    有偶數(意味有婚姻關係)者其實逐年微幅增加,大概2003年左右減少。
    最值得注意的是離婚人數,每年大概都以7-8%左右在成長,大概從2007年開始離婚率成長數下降。

如果比較結婚對數與「婚姻狀況統計」,其實結婚與離婚個趨勢不太一樣:以人數看,有偶數其實都略微成長,離婚數以「婚姻狀況統計」看的話,其實成長率較對數統計高。

不過在「婚姻狀況統計」裡面離婚與有偶數字一比較,也有趣的是:離婚的成長率,始終比有偶者成長幅度大。再比較未婚者數目一看:其實國人還是傾向結婚(只是很微幅),但是離婚狀況的成長狀況,比有偶/結婚快速。

為何突然要來一下這些調查統計資料?

最近有一些機會接觸到歐洲對創意產業的調查,比台灣先進的是,她們也有在討論女性創意工作者的情形。其中也會討論婚姻關係、家庭關係對創意工作的影響。

國內是沒有這樣的訊息,文創研究大概還停在「營業額」解讀上。然而,營業額、企業數那些數字(曾聽說這是一種吃壯陽藥的分析方式),是無法完整呈現「人」的意義或價值,或更進一步說,創意產業跟過去產業不一樣的是:它所需的原料少,反而高度仰賴人的智慧、才華。

或者說真正能獲利的不是「複製」,而是「腦力」,之所以被稱之為某種知識經濟。也就是說,被重視的是諸如音樂的原創力與感染力,而不是壓製了幾張CD—但是在工業時代,汽車量產數有時候就是獲利數。

這也扣回我們先前討論的「智慧財產權」想法—很多時候作品生產後,當被認可後,光靠那一紙契約,就可以獲利,而後續的複製反而不全是獲利來源,甚至僅是微利。這也是為何文創代工毫無前途的原因。

回到主題。其實創意產業由於是腦力,因此過去建築業、重勞動式的兩性區隔,或許會因為勞動條件改變—動腦,男女都可以,很多時候立足點越來越平等,產生生活形態更大的改變。

創意產業裡面,尤其越接近核心設計部門者,哪些是只能男人或女人做的?暫時想不到。但是說到諸如打仗,好像古今中外還是以男性為主。

那麼,考慮到諸如工作時間彈性化、工作地點在家化等趨勢,時間越來越不能掌握,甚至工時可能越來越多時,創意工作者,縱使我們沒有一個更堅實的資料去觀察,她們的婚姻狀況為何?甚至更尖銳的:多少女人在最佳生育年齡時,反而才是要投入工作打基礎時?等到略有成就,她還有組成家庭的機會嗎?還是沒有?

那還沒考慮到,創意工作者學歷往往其他產業高,比如高教學歷者比例滿高;你看,一個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的人,已經多少歲了,外加有點社會經驗,也都幾歲了?跟一個專科畢業,甚至國中畢業就投入社會者,面對「婚姻」這回事,立足點因為年齡,而又不太一樣。

尤其納入台灣社會的傳統觀念—比如女人結婚有相當的適婚年齡,甚至還有身價的差別等,當創意工作立足點平等、更能發揮自我時,反面來看,是否會讓女性犧牲更多東西?
...當有人跟我說女人35歲以後,幾乎沒什麼出嫁的本錢...雖然是偷偷說的,但也不禁捏一把冷汗阿。

其實小弟經常在思考這個問題。或者是把上述幾個元素,在做一些排列與重整來思考:性別、工作、年齡、教育程度、經驗、發展自我、婚姻、生育、傳統觀念、父母/社會期望….

「婚姻狀況統計」資料來源:
行政院主計處,網址: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4594

===========

2010-2-17    自由時報
孤鸞年效應 去年結婚少 離婚多



台灣近年結婚、離婚對數
對數37年最低

〔記者謝文華、曾韋禎/台北報導〕是孤鸞年避婚?還是不景氣不敢婚?內政部最新統計,二○○九年台灣人結婚對數僅十一萬七千零九十九對,比二○○八年銳減了將近四分之一,也超越二○○四年跌幅,創下近十二年跌幅最劇烈的紀錄。

跌幅12年最多

統計顯示,二○○○年台灣人結婚對數為十八萬一千多對,為近十年最高峰,○一至○三年皆維持十七萬多對,○四年跌至十三萬一千多對後,緩慢回升,○八年達十五萬四千對,○九年更直探卅七年來的歷史新低,僅剩十一萬七千多對,少了近三萬八千對新人,減幅二十四.四%。

主計處研判這是「逢孤鸞年所致」,內政部則另外加上不景氣的元素,但婚姻專家詹媽媽卻認為,天災橫生,大環境不景氣,人心動盪,不知未來何去何從,是○九年結婚對數創新低的主因。影響所及,台灣的生育率更從一九八○年的二.五一五遽降至二○○八年的一.○五,成為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此外,離婚人口在○七和○八年出現逆成長,○九年的台灣人離婚對數五萬七千對,卻比○八年成長二.一九%,還是近三年首次出現「正成長」。至於男女平均初婚年齡也不斷往後拉,男性從二十七.五歲延至三十一.一歲,延了三.六歲;女性從二十三.九歲延至二十八.四歲,延了四.五歲。就數據來看,女性不婚、晚婚的成長趨勢,比男性更為嚴重。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表示,女性不婚的比例急速攀升,係因台灣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仍然相當刻板,女性一旦進入婚姻,就得被迫扮演照顧者的角色;現代女性擁有更高的經濟獨立性,已習慣獨立生活的女性,當然會對婚姻卻步。

職業媒人劉峰松則說,西方進步的思想,讓多數女性的表現、成就不下於男性。具高度獨立性的女性因此勇於離婚,使台灣的離婚率高居亞洲第一。

婚姻相親聯誼社「詹媽媽華人姻緣網」觀察,年輕人已不會在乎「孤鸞年」、不相信傳統古老的傳說,以前父母堅持年齡差三、六、九歲不宜結婚,同姓的也不要,現在這些迷思多已打破。

詹媽媽分析,天災人禍前後的結婚情況有「兩極化」現象,像台灣九二一地震、美國九一一事件後,渴望尋求家庭慰藉以安撫受創心靈者激增,第二年的結婚人數即出現近十年最高峰;至於二○○四年結婚對數減少二十三.三四%,也可能係受到總統大選藍綠嚴重對峙,政治紛擾影響了結婚心情,雙方父母的不同政治立場也使得不少婚姻告吹。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曾做過統計,不婚的原因包括沒對象、經濟壓力、怕麻煩;不生小孩的原因則有經濟壓力、工作繁忙、享受個人自由等。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孫得雄指出,現代人書念得多,愈晚走出校園,投入職場工作後又面臨種種壓力,自然會造成晚婚的趨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