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聽過一個說法,或者一種猜想:現在在世界上發展文創較為成功的幾個國家,似乎相對的,她們的失業率也很高。當下由於沒什麼資料佐證,所以也無法直接驗證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
回顧一下由勞委會所發佈的跨國失業率統計,我們似乎還真的可以發覺一下這個現象。1998年,特別挑選這一年,第一個原因是最近發佈的失業率跨國比較,以此為起點;第二個原因是,當年世界正遭受金融風暴;第三個原因是,英國在當年開始發展創意產業,並提出口號與知名的報告,同時,韓國業界著文化產業,讓自己轉型。
當年,台灣失業率才2.7%,其餘國家全部高於台灣,其中,韓國為7%、日本4.1%、美國4.5%、法國11.8%、英國6.1%。連中國大陸失業率都略高於台灣。如果上述的臆測方向是對的話,韓國、美國、法國、英國、香港,都可算是發展文化產業,或者是創意產業相當聞名的國家。當年台灣還沒有文創這個兩個字。
到2007年,在這一波金融海嘯尚未發生以前,韓國失業率已經低於台灣,日本與台灣一樣,同時法國、英國、香港等失業率都下降。
當然這些失業率下降跟創意產業發展有無關係?不知道,需更仔細探測才會知道。
**(1)新加坡為定居居民資料。
(2)美國、英國及瑞典為16歲以上,其他為15歲以上。
(3)法國為每年3月資料,2003年開始由每年調查改成連續性調查。
(4)德國2005年方法修改,致資料無法直接比較。
(5)義大利年資料由季資料平均而得,由2004年1月1日開始為連續性調查。
(6)英國為每年3~5月之16歲以上資料。
(7)中國大陸為都市地區每年12月資料。
(8)荷蘭年資料由半年資料估計。
***本表為原表4-2內「兩性」資料。紅字為1998年失業率比中華民國高的國家;藍字為2007年失業率比中華民國高的國家。
我是偶爾就在思考「失業率」跟「創意產業」發展之間是否有相互關聯。暫時還沒什麼太多的方向。不過在歐洲的研究看來,創意產業的工作型態,大多數是以接案為主,同時,企業經營型態跟過去不一樣:過去傳統產業有整併,形成大企業/集團化經營的趨勢,所以一如汽車業,90%以上的勞工都在大車廠。但是,創意產業,反而90%以上都是小企業,甚至是微型企業。
簡單說,以一人工作室型態接案、案子訂單時間長短不一的狀況,在創意產業內很明顯。那種可以作年報、10年報的情況,在創意產業我看是不容易,因為下一個案子在哪?或者能作多久?不知道。
當然,不確定有它缺點,也有它的優點:非固定的工作型態,意味著休假可以長一點、生活可以自由一點。不過,好像通常是更忙了一點,因為當獨立工作的型態,很多東西是大小事一手包,雖免去了組織的科層管理壓力,但相對也無人幫忙。
照理來說,由於接案而非走一般傳統勞動的方式,當產業轉型時—比如製造業往薪資低、成本低的地方走時,創意產業雖然彈性/不穩定,但是,也可以藉此吸納一部份的人口,當然或許,上表的一些失業率下降狀況,反應的也是這樣:或許以游牧取代農耕。
但是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或者在創意產業的研究裡面尚未聚集性地探討。那就是,究竟在「游牧式的」生活裡面,創意人的生活更自由、解放?獲得更大的重視(比如擺脫科層化、制度化的影響)?還是有更大的剝削?
接案型態的生產,是否存在的另一種更大的不平等?比如比案/比價,主導權掌握在委託者身上。
以及在組織型態上,去中心化一方面是擺脫了制度壓力,另一方面,卻也難以整合。以前在工廠型態的製造業生產中,穿一樣制服、上下班與勞動條件一致的狀況下,組成工會的機會與條件相對就會高一點,但是,當創意工作者工作型態差異很大時,甚至同一個行業內,因為理念不同也難以整合時,先不論工/公會,就談是否能組成一個完整的遊說/壓力團體,恐怕都不容易。甚至在結合過程中,創作理念的差異、大腕/小腳的差異,是否也成為認清自己勞動條件的阻礙?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委會「九十八年國際勞動統計」,失業部分;
http://statdb.cla.gov.tw/html/nat/9810menu.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