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最新出刊的工商時報文創特區,出現了6大趨勢指標。有趣的是,大多都跟台北市有關,而且裡面也有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的意見,綜觀來看,大概本園地跟市府關係很好,每週見報的幾乎都是市府的宣傳與新聞,比如經常看到紅樓。

看了一下下面6大指標,不知道你的想法為何?第一個就是想到漢館長在前兩週投書的「當心,文化與產業兩失」;這篇文章就一般反應來看,似乎惡評不多,但是漢館長在裡面的意見就跟現在主流的文創論述相反(似乎也跟下文相反),比如他反省衝高人次有何意義?以及超級大展對博物館經營方向的影響。剛好,下面報導就提到這幾次的大展,甚至提出了幾個數據,比如Pixar要4000萬元。那再附帶說一下,小弟聽說蔡國強的特展,誠品畫廊投入1億元。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443933

下面提到很多展演設施裡面最近開始展覽的成果,包括人次、產值等,而且對「公私」合作的成果十分驕傲。倒是換個角度想,過去我們在工業區或科技園區時代,政府力量介入,是劃定一塊地區(可能尚未開發),給予低價的租稅優惠,讓廠商自己茁壯成長;但今天文化園區、博物館、美術館等地,並非是未開發的空地一一塊,反而都是經營長久,幾年前都還是公家管轄、因政府資源建立起館所品牌的場地,跟「空地與低廉租金」的發展模式完全不同。在引入大展同時,吸引人次如此便利地找到館所,其背後的品牌,以及現在在使用這個品牌的廠商(特展廠商)之間混搭的關係,似乎很少被討論,大概一如先前漢館長、張小虹教授會提到這幾次大展的影響。
把文化政策作產業化的應用,這個趨勢似乎不可避免,則,就以詳細的操作手法來說,討論的很少;下文大概都比較從結論去找原因,但是比較沒有談到裡面的利弊得失。比如,人潮湧進去了,帶動人次/銷售票房以後,用這樣量化數據當成文化政策成果,跟過去飆節慶時代差異不大,這是個好指標嗎?但反過去想,如果一個展覽比如1個月,半個人都沒有,也投入了公務預算補助,這樣是妥當嗎?那究竟應該如何考察?尤其涉及公部門預算協助、公部門場地時?


「把博物館帶回家」: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358906

很有趣阿,下面幾個大展換個人看,意見完全不同,一個文創、各自表述。

======
6大趨勢指標High文創
2009-12-14 工商時報 【邱莉玲/台北報導】


 ▲台北市立美術館透過大展凸顯展覽品質,把藝文人口呼喚出來。圖為蔡國強「泡美術館」回顧展。(本報資料照片)
 
     文創在台灣有多high?從台北市數個重要藝文館所今年參觀人次直線飆高,甚至倍數成長、打破創館紀錄可知,連同藝文館、節以及中外表演團體群聚到高點,都是過去10多年不曾有過的「high文創」現象!

     趨勢指標1:重要藝文館所參觀人次頻頻破表。

     台北市立美術館今年參觀人次破110萬,較去年大增2.5倍,光「Pixar動畫20年展」就吸引41萬人次,破了北美館歷史紀錄;當代藝術館參觀人次也創下16萬新高,但引人矚目的是,破館史單一檔期紀錄的是走搞笑、模仿、戲謔路線的「派樂地」展,凸顯年輕人次文化,也把他們帶進藝術殿堂;連與台北聽障奧運撞期的「剝皮寮藝條通」活動,也吸引8萬人次懷舊。

     在這些飆高的文創數字背後,有些市場洞察值得關注:

     1.文創需求強大。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指出,現代人渴望深度體驗,加上不景氣使人們節約消費,捨遠求近從國外、長途旅遊轉向替代性城市休閒,只要有吸引人、話題性的藝文活動,人群很快聚過來,若有國外明星、藝術家加持,更讓常民瘋文創的現象明顯。面對源源的新消費族群,正促使文創內容從精緻藝術擴及通俗文化。

     2.大環境因素助長。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邱正生表示,近年從中央到地方都鼓勵文創產業,使藝文館所、節增多,而且組織專業團隊,採行靈活思維、新手法,從行銷、議題、周邊活動到教育推廣,在在擴大了跟群眾互動的接觸面。

     連同北美館、當代藝術館,台北市文化局轄下管理的藝文館所總計已超過20家,許多是在「閒置空間再利用」、「古蹟再利用」的概念下,搖身一變為新的藝文館所,像是芝山展示館所在的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原是軍事情報局彈藥庫;以數位美學觀點打造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前身是肉品批發市場;現今台北城僅存日治初期所建獨棟洋樓撫臺街洋樓,則變身傳頌台北故事的展覽館。

     趨勢指標2:泛展演設施串連、跨界跨域

     泛展演設施大量出現,由點、線到面,經由節慶活動,逐步串連、結盟,將資源交互運用並創造綜效,進一步活絡社區、商圈。

     稍早,台北市文化局為了活絡百年建築西門紅樓,每月策畫年輕具原創活力的創意市集、搖滾音樂創作競賽,又結合台北藝穗節、台北電影節,運用流行、設計、電影等元素,去年參訪人次即暴增15倍,突破2百萬人次。本月底舉行的「愛地球曬書節,缺你book」活動,再接再厲由西門紅樓、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偶戲館以及草山國際藝術村等4館連手舉辦。

     另個參觀人潮倍增的台北偶戲館,結合台北兒童藝術節、現代偶特展,以及在今年邀請傳統藝師陳錫煌進駐,也集展示、演出、教學、典藏等多功能於一身。

     趨勢指標3:展演空間、時間不設防,滿足市場複雜期待。

     北美館在企業贊助下,周六夜間開館吸引親子前往;當代藝術館串連大小展、廣場活動和地下街活動,已做到全年不休館,進一步,與當地社區互動,帶動人群親近文創。

     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透露,透過公共藝術設置,當代藝術館將從館內延伸至館外,未來會沿著淡水捷運線全面導入藝術能量。把藝術文化結合逛街購物,是一個造街概念,藉此活化大同區,也呼應生活美學。今年底,將先在台北捷運中山站到台北當代藝術館之間的線型公園,引進梁任宏的「迎風漂浮的大氣球」、李億勳的「美麗夢幻的馬賽克」、許唐瑋的「銀河鐵道的外星人」、李明道的「你播我唱的機器人」等4位藝術家作品,搭配兩旁特色、設計小店,打造一條全長1公里的藝術廊道。

     影響所及,這些泛展演設施不純然做典藏、教育,更是文化觀光、城市體驗的場所。

     趨勢指標4:文創節目、節慶極大化、國際化,也把參觀流量經濟規模化。

     北美館今年的「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蒐藏展」、明年的「費城美術館典藏展」,都是與亞洲國際都會同步;此刻在當代藝術館舉行的「動漫展」,有30國、150位國際知名藝術家參展,是歷來參與國家之最。

     北美館館長謝小韞直言,唯有好品質的展覽可以呼喚藝文人口站出來,北美館開館25年來約1成展覽屬於國際展,現在更要求東京、首爾有的展覽,北美館也要引進,未來希望晉身為國際藝術交流平台,明年5月費城美術館亞洲巡迴展便只有到台北、首爾。

     趨勢指標5:引進外部資源,讓文創效應滾雪球。

     很現實地,辦大展需要大錢,像是龐畢度展花8千萬元、Pixar展也要4千萬元,光靠政府不可能做,這類特展勢必得找企業合辦,以擴大辦展和行銷規模。關鍵是,展覽品質、內容及藝文館所效率品質都要好,取得企業界信賴,對習於傳統操作的公務員來說,必須改變觀念和想法因應。

     但既是官方所屬藝文場館,便負有政策任務和公共利益藝術推廣,所以北美館針對重要的常態性主題展,已積極爭取預算,朝自主性行銷計劃來做,避免被有民間企業挹注的特展,動輒訴求畫作價格或有史以來最好展覽等口號所掩蓋。

     趨勢指標6:文創商品進駐,炒熱館所、節慶,也落實產值。

     台北光點自前年起,擴大將場地出租給藝文團體,並引進手創藝術家商品,首度達到收支平衡,上個月進一步牛刀小試,推出自有文創商品測試市場;「愛地球曬書節,缺你book」活動,引進台北雜誌公會、書展基金會等文創業者,兼顧產業面經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