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上在報紙上看到這則新聞,沒想到上UDN一看,通常她們會把新聞留下來(這個是名人堂),怎麼這篇消失了?奇怪。幸好在網路上搜尋到這一篇。
http://justinyes.pixnet.net/blog/post/23326051

焦元溥這篇有意思的是,把觀賞音樂演出,透過「票價」這個元素來計算。雖然他自己有一套音樂的排序:比如紀新、李雲迪的身價/水準。這個應該不是討論的重點。

重點反而是:為何在台灣演出的價格,會比倫敦高?最後他還問,贊助用到哪去了?在文章的後半段,還出現「孝心樂迷虔誠供養,也就樂於開出驚人價碼」。

焦元溥這篇用詞跟過去不同的是,相當的辣,也指名道姓。用票價的角度,甚至跨地比較,告訴我們一些狀況。或更需要去思考的是,台灣這幾年形成的表演藝術「產業結構」,就是是何種模樣?為何會造成如此?

========
焦元溥:樂在趁火打劫時
 
【聯合報╱焦元溥】 2009.04.25 04:02 am
 
金融風暴前,倫敦之貴名列全球第二,若計房租更是天下第一。就算現今英鎊暴跌,倫敦依然穩居世界前十昂貴都市。但即使物價水準是台灣兩倍,倫敦藝文活動卻相當便宜,若考量台北和倫敦的票價與生活水準,英鎊兌台幣以一比五十換算,在倫敦看表演簡直可用「廉價」形容,一來一往差距常是四倍以上———可嘆我們卻在貴的那一方。

大方花錢 有花在刀口上嗎

比方最近來台灣的基洛夫芭蕾舞團(Kirov Ballet)八月也要到倫敦皇家歌劇院,不但搬出《睡美人》、《天鵝湖》、《羅密歐與茱麗葉》、《向巴蘭欽致敬》四套舞碼,票價最低十鎊,最高九十五,台幣五千有找。明明倫敦食宿皆較台灣昂貴,舞團所運裝備也更多,台北票價卻硬是勝過倫敦一截。連僅表演個人舞段的高雄加演場,票價最高也要六千。若非基洛夫可憐倫敦瀕臨破產,就是台灣人實在夠氣魄,花錢絕不手軟。

為了藝術,撒錢爽快或許還算可喜,但「吃米不知米價」卻不見得是好事。紀新(Evgeny Kissin)鋼琴獨奏會,倫敦二千七百五,台灣竟要四千八,差距已十分誇張(紀新在香港是港幣六百二,約台幣二千八)。而即將來台的李雲迪,不過是演奏能力和詮釋水準皆在紀新之下的卅歲未滿新秀,門票竟也開到四千八,足列寰海探奇。支持藝文活動絕對是好事,但以這兩場單純的鋼琴獨奏會而言,既有企業大力資助,票價還遠較倫敦為高(李雲迪甚至貴出約一倍),那贊助究竟發揮了什麼功用?錢究竟流向何處?實在值得仔細思考。特別當款項關乎抵稅,國稅局又可曾調查箇中奧妙?

價碼再高 還是有癡心樂迷

許多聽眾之所以還願意痴心付出,僅僅是單純認為無論票價多高,總比飛去當地欣賞便宜。但如此思考可謂停留在只在一地欣賞一場演出。

倫敦是世界藝術重鎮,每天都有諸多演出。現在歐美樂團到亞洲,反正有孝心樂迷虔誠供養,也就樂於開出驚人價碼。不管那是什麼樂團或指揮,在台最高票價屢屢破萬。但在倫敦,樂團演出一般最高票價不過台幣兩千五,少數驕傲名團如維也納愛樂,最高也才台幣三千七百五。和台灣奇特票價對比下,若在倫敦聽一場李雲迪可省近二千五,聽十場類似演出就省二萬五;若聽十場樂團,一省更省七至八萬,等於賺回機票和食宿!懂得精算的消費者,到倫敦一趟不但可盡覽大英首都風光,放心買最貴最好的座位而不必當冤大頭,在演出之外還能欣賞各音樂廳建築與音響之美。而那無須忍受主辦單位「不爽不要聽」的態度,更是千金難買的快樂。

現在赴英半年內免簽,旅行業也紛紛提出優惠方案,既然英鎊一時回升不了,何不就好好規畫行程、趁火打劫,到倫敦快樂享受音樂,為自己搶些美好回憶?

(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

【2009/04/2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