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連著都是凌記者的報導,專門針對文建會重大施政:華山與文觀部,相當好。
我首先關心的是這個重大組織改造的消息,位於報紙何版?自由有、中央社也有(中央社不太算,因為他比較類似發稿中心),所以嚴格說三大報,只有自由有專題報導,但是就版面來看,自由也只是藝文版,當然凌記者當然只跑藝文,綜觀下來:這麼重要的文化行政大事,先期探討,兩大報毫無興趣,對自由而言,也上不了綜合、焦點,而只是跟其他藝文活動一起並排的新聞一則。
可見文化行政在台灣不太重要。
其次看兩篇報導,自由比較多場景、情境的描述,比如比較一下南方朔的表現,在自由就很激情,但是中央社的報導上則比較和緩,且提出世界趨勢。可見記者報導的角度不一。
另外看一下這個座談會,首先,與會者好像都是超級大頭,有趣的是,大頭都是談大方向的,比如文化、觀光、體育等,對他們來說都是抽象的哲學字眼,跟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差不多,都是在天上飛得概念,哪天能夠真的腳踏實地?從地上往天上走?在這些簡單的報導裡面,這些大頭與官員,談了什麼實際的東西?有趣。
其次關於要不要合部,我想下文看的出來,大致是上我把他區分為兩個層次:
1.對官員而言,以馬英九為首者,因為選舉等需要,主張將扁政府時期規劃的文化觀光部繼續推動,主張合部一派。
2.對民間人士、學者而言,大多部主張合部。觀光派的尤其反對,且數年前就開始反對,原因有諸如商業化與文化不合的原因,另外關於國際趨勢,是否文化一定要跟觀光部合一,也是問題,諸如歐洲案例、亞洲案例,都稍微有探討到。
要不要合部?希望各位版友也多點意見討論。
不過首先一個問題,文化是否可以先提升層級?設立文化部,也是一個方式阿?
另外,如果要合部,台灣有所謂的「文化預算」編制,如果從都被主計處歸為文化支出預算的相關機關先整併:文建會、新聞局、體委會、客委會等,會不會更好?因為廣義的預算是被認定在一起的。
觀光、經濟的領域也算文化,是否等下一波在一起統整?
綜觀來看,文化觀光部的政策是由上而下訂的,當初馬英九的一句話就如此執行。但實際上扞格不入之處甚多。
會出現如此座談會重砲轟的情形,也凸顯文建會在規劃此一方案時,沒有策略性的規劃,比如觀光,他比較屬於帶動的效益,但當上面的「先打再畫靶」之後,就只好硬著頭皮向前衝,反而,凸顯不出文化為核心,看業務程度進行整併,或者根本不要整併,以計畫方式結合的策略觀點。
對經濟部下的設計業務也是。
裡面還有一些東西可能報導篇幅無法顧及,包括行政法人、基金會等有官方色彩,但無法完整監督的機制,未來文觀部下屬單位該怎麼處置,預期成立後要達多少效果?能扶持多少民間力量?都沒談,高來高去、實際問題都沒碰觸到。
=============
建會文化觀光部提案 民間代表重砲反對
製表/記者凌美雪
張學勞(右)的砲火四射,使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左)有幾分尷尬,圖中為中研院院士李亦園。
(記者凌美雪攝)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在「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裡,由文建會主導轉型的大「文化部」,究竟整合了多少跨部會單位?目前暫定名為「文化及觀光部」,名稱有無更好的選擇?文建會昨天舉辦首場對媒體開放的產官學界座談會,現階段所規畫的組織系統圖草案也首度曝光,沒想到與會民間代表對新計畫卻完全持反對意見。
昨天參與座談會的產官學界代表共六人,分別有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張謂君、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文化評論家南方朔、新象藝術總監許博允及台灣觀光協會會長張學勞等人。
張學勞首先發難,砲火猛烈地爆料說,早在總統大選前、馬總統的文化白皮書出爐時,他就直接跟馬總統表明文化與觀光部絕不可合併,但馬英九卻以「現在講來不及了」為由,表示選舉迫在眉睫,將觀光併入文化已成政見,勢在必行。
張學勞說,文化人與觀光人的思維大不同,「搞文化的人都是一時之傑」,但他們為避免觀光使文化商業化的思維,「會讓觀光窒息」;觀光不商業化一定活不下去,這是必要而理性的思維。所以他堅決反對這兩種「異業」勉強結合,還說,雖然以往觀光在交通部像個「小媳婦」,但以觀光對交通的依存關係,他情願保留小媳婦的身分。
許博允所持的反對意見較天馬行空,他說,根本應該在行政院之外另設文化院。倒是緊接著發言的南方朔,拿起現場的「文化及觀光部組織系統圖」,冷冷地說了一句:「大家手上這份資料都可以直接丟掉了。」
張學勞認為這份組織系統草案「是少數人輕率武斷的自行決定,唯我獨尊地就訂下這草案。」南方朔則批評「馬政府很沒出息,」他說,「這是少數人根據世界趨勢擬出來的東西,裡頭有很多大問題。」他舉例,諸如國家檔案局、蒙藏基金會、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等,這些單位屬性更適政治、外交或經濟的部會。
馬政府若不重新認真思索新組織的主體思維及價值,大部分持反對意見的人只會憂慮,將來不管是叫文化、文化及觀光或文化及媒體及觀光部,這個「天下第一大部」恐怕只是過度自我膨脹的怪獸罷了。
自由時報2008.9.25
============
組織再造 學者專家對文化及觀光部無共識
更新日期:2008/09/24 22:51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二十四日電)為提升文化為國家發展的首要戰略,政府將透過組織再造,整併相關部會,以利文化事權統一、資源有效整合,文建會擬與相關單位提升為「文化及觀光部」。多位專家學者今天在文建會的座談會中都提出不同角度的意見,並認為「文化及觀光部」的規劃應歸零重新再議。
文建會今天舉行座談會,中研院院士李亦園、台灣觀光協會會長張學勞、新象文教總監許博允和文化評論家南方朔出席提出各種意見。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表示,大家暢所欲言,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
根據目前初擬的「行政院組織法草案」中,文化、媒體、國際交流以及觀光事務等都將納入「文化及觀光部」之下,而原先隸屬教育部的各大博物館也將依事權統一原則,改隸文化及觀光部。
中研院院士李亦園在會中表示,蒐集全球主要二十四個國家相關資訊,發現其中二十二個國家設有類似機構,命名「文化部」多屬歐洲國家,亞洲南韓、印尼、馬來西亞、土耳其則與觀光結合。
李亦園特別舉例南韓,就是因為有「文化觀光部」,文化產業才有驚人發展。由於外界擔心變成「文化觀光部」後,觀光會影響文化領域變得商業化,因此李亦園主張應由文化來主導,才不會流於商業性。
台灣觀光協會會長、圓山飯店董事長張學勞從觀光實際運作的角度提出不同看法。他說,觀光與文化「異業結合」,希望能創造繁榮,但實際運作起來,觀光諸多細節非文化所能解決,反而與交通部門有依存關係,現實中,有交通建設才有觀光發展。
新象文教基金會行政總監許博允從文化層面指出,文化是層次的問題,如同腦神經一般領導其他作為;他贊成歐洲人的作法,「文化部」凌駕一切部會;如果真要整併,「文化體育部」還更好。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表示,文化是底層,觀光只是九0年代的潮流,會受時代限制,此刻不宜貿然結合,包括目前「文化及觀光部組織架構」草案都有可評之處,他建議「文化及觀光部」規劃應歸零再議。9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