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瀏覽部落格中間,發現這一篇寫沒多久,成於馬英九見林懷民之後的感想。
版主提出幾個觀察,最後提出幾個觀點;我覺得可以看看,贊不贊成是另外一回事情。

我認為他是提出幾個文化政策的方向,並且指出目前主流的文化政策思維是什麼,他對台中市引以自豪的古根漢美術館引入失敗,並沒有感嘆,反而認為好事一樁,並且,,他認為台灣在文化紮根政策上,做的不夠,也突顯出目前文化政策的方向與問題在哪。
他引法國龐畢度中心的例子,還指出古根漢是一個美術界的麥當勞,並且指出:『歐巴桑帶上名牌包就以為可以成為妮可基曼一樣幼稚』。古根漢是不是麥當勞?小弟不懂,評價不一,不過歐八嗓跟妮可,那我就看的懂。

他最後提出四大方案,雖然還相當粗略,尤其比較希望成立機構,或是將既有活動轉型,缺點是:缺乏詳細作法,有機會我們還繼續觀察他的觀點,不過他提出的方向很有意思,
總體主軸是:反對宮廷藝術、走平民藝術教育路線。
詳細作法希望成立跨領域的平台,他先前也提到,希望未來能有10個侯孝賢、10個林懷民。

最後,關於文化與外交,這點我可能還要繼續思索一下;
現在很風行認為,文化是一個展現外交的象徵,感覺滿把文化工具化,為外交服務的;這有兩個層次:
1.台灣真的需要外交嗎?最近巴扭案就是外交案,但是,這種外交方式,不管那個政黨推,我想都會被上下其手吧?首先必須思考的是,台灣這塊地方,真的需要國際外交嗎?還是貿易外交?還是其他類型外交?還是不需要外交?如果不是合作國際外交,則硬推只會傷自己,我們自己的定位應該如何?很少人深思。
2.文化人很怕沾染商業化、或政治人物利用,因為怕被工具化,但是當文化被外交工具化時,『當外交的象徵』時,卻很少聽到批判聲音,是因為外交困境艱難?哪要思考第一個問題,其次為何同被工具化,面對外交當樣版時,就很少維持藝術的本質性?
以及,美國人娛樂產業很強,他們需不需要『透過迪士尼來外交?』,為何台灣需要呢?

========
應該對現實主義的文化政策說 : 謝謝不必了。
Published April 30, 2008 Taiwan , culture , politic

當小馬哥帥帥地說:『文化預算我加碼到4%。』,回頭看過去台灣的文化政治措施,讓我認為最值得稱許的居然是 : 蔣經國總統時代十大建設的『設置縣市地方文化中心』,這位具有社會主義思維的蔣經國總統,替台灣人民投資了一種文化地基(cultural infrastructure),讓地方社會教育的文化能量能得到培養與發展,而不搞那種錦上添花的宮廷藝術或史達林的威權藝術,這值得小馬哥總統再向蔣經國總統崇拜一次。我突然想起幾年前台中市要爭取古根漢美術館分館這件神仙事,好像是歐巴桑帶上名牌包就以為可以成為妮可基曼一樣幼稚,幸好此案被議會否絕,天佑台灣。

為什麼政治人物會願意花幾百億新台幣去買一個過氣的麥當勞美術館?因為今天政治人物對文化的態度,一直處在利用文化藝術賺錢、賺外交、賺觀光的政治現實主義political realism的意識形態下在經營文化事務。如果政治人物只被『愛台灣』、『拼經濟』感動,而不被藝術、文化感動,很令人擔心林懷民先生四年後還是要說:『台灣藝術工作者自生自滅,不得不弄清楚政府在做什麼、錢哪裡去了。』

不管是雲門舞集或是台灣具國際聲譽的電影導演們,他們的作品之所以在國際藝壇得到肯定,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創作以傳統與本土文化為根底,還有與西方現代主義接軌的基因改造。因此除了傳統文化的保存之外,我們的國家文化政策還需要一種尋找文化進化能量的文化地基建設,讓『每位公民』都有更多元化、更國際化與更開放的文化視野,才能培養台灣下十個雲門、下十個侯孝賢、蔡明亮:

我提出以下幾點以供參考:1. 與其搞故宮分館這種宮廷藝術政策,文化部下成立仿效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 (Centre Pompidou) 或泰特美術館(Tate) 的國家級的國際當代藝術中心,它的功能有 :

提供各領域的當代藝術創作展演空間。設置「台灣電影中心」、設置「台灣當代表演藝術中心」…等,英國IC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巴比肯 (The Barbican http://www.barbican.org.uk/)都是很成功的國外案例。
將台北雙年展併納,提升為國家級的國際性展覽平台。附設國際性的專業策展研究機構,邀請國內外專家進行深度交流,以培養國內專業策展人才。
提供整合造型藝術、設計、表演藝術、音樂、電影、文學等跨領域的交流平台。彌補高等藝術教育可能過度僵化的科際學習,讓跨學科整合的經濟效益在高等教育階段就能達到一定水準,成為我國文創產業發展的基礎能量的培養皿。
設置科技支援與研發平台,做為創意進化的觸媒。以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之IRCAM (http://www.ircam.fr/institut.html?&L=1)為典範。
2. 結合「文化外交基金」運用,將台灣駐外的文化中心轉型成國家形象展現與行銷的第一線,可以以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 為典範,用更精緻多元的當代藝文創作,推銷台灣的文化形象,同時創造台灣與國際文化人文教育的交流學習平台,而不是異國情調的展示窗。

引用網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