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梁文道的『最後一個香港文化人告白』文,問了:為香港有600萬人,文化消費卻比北歐低?我看到後發現,其實在文化人的眼裡,似乎容易把幾個層次弄混。
人口多,並不意味文化消費就一定盛,或,在一般人的觀念內,文化消費人口應該有固定比例,人口越多,文化消費人口應該越多:比如如果10%,北歐400萬人有40萬文消人口,中國13億,應會有1億3000萬的文消人口。
但是:為何有固定比例?10%或5%或其他%,而不是北歐50%、中國1%不到的不平均分配?

則我們應該深刻的去思考,混淆了什麼,以及,該如何區分,現在的既有統計資料裡面,可以怎麼呈現?
初步我們會總了一下,提出一個基本概念,認為,一個社會應該區分出三種層次:
1.人口;
2.消費人口;
3.文化消費人口。

而且其應該是有層級性、當越來越聚焦時,意味人口數應該越少。

應該可繼續探討的是,如何層層將我們需要分析的對象抽出,理解他至少在台灣的特色。

目前對消費人口的意義,其次包括文化消費人口的探討,其實都不夠全面,人口數,嚴格說提不出來;僅能從一些金額花費上,看到一些側面,原因在於定義什麼是消費人口?
尤其,什麼是文化消費人口?我們喜歡舉鼎泰豐當作美食文化的例子,但是鼎泰豐可填飽肚子,又可以當作一種創意產業的飲食,則,廣義到食品、飲食在台灣的意義,怎麼區隔出精準的文化產品的意義?
如果光探討飲食,臺灣消費金額、人口等於全部臺灣,但如何區隔出具國際吸引力的飲食?方法論都沒有。

不過就幾個既有調查文化消費的官方報告,我們還是約略可以看出一些文化產品的消費狀況。
大眾娛樂消費遠高於藝術類的消費金額,這個趨勢明顯。

層層細分之後,發現梁文道的感覺沒錯,問題在於其沒有堅實的方法去觀看。
香港跟臺灣,或其他創意產業發達地區一樣,大眾娛樂消費都是相當盛的,反而再特殊的文化藝術品,或者書籍,其實被消費的程度有限。
另外,我們也很少探討,當物價上漲時,人們為了保有基本日常需求後,降低多少文化消費的比例。
這是需要從我們三層架構去思考的。另外包括,

階級與生產、消費之間的關係。文化資本在文化消費上非常重要,但是如何探討?
階級關係有明顯的倍比差異,則,在文化消費上呢?不知道。

以下下載文件來看看。
http://www.badongo.com/file/8846272


http://www.driveway.com/q6m7b9g3a9


http://files.filefront.com/3populationpdf/;10012619;/fileinfo.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