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當代藝術新聞上面看到這一則意見,雖然沒有談到什麼具體案例,但其實從「代工」的角度去探討。
畫廊這個中介單位,如果有一個產業叫作「視覺藝術」的話,它應該是什麼地位?它跟藝術家那個是產業推手?藝術家可以在沒有畫廊(或沒有類似的代理機構)下,繼續完成產業運作循環嗎?不可以的話,那畫廊又該是什麼地位?
- Apr 06 Tue 2010 12:46
畫廊應該停止再做代工
- Apr 05 Mon 2010 11:01
向泰國取經/樂活慢活、謙和有禮…
今天在聯合上,也延續上週一的向他國取經系列,繼續談泰國。上次是韓國。
不過相對於韓國,好像對泰國的介紹就單薄了,談的是一些生活瑣碎的事情。當然不是說什麼微笑、醫療不重要,而是,泰國是19世紀以來,位居列強殖民地緩衝區的地帶(唯一沒受到太大破壞,文化得以維持,至少比吳哥起來)。泰國的佛教文化比台灣還興盛,男人不一定當兵,但都要當和尚。
- Apr 03 Sat 2010 10:13
扶植電影業 英每年將提供1500萬英鎊
前兩天晚上聽說這則英國消息,其實很小,外電來說也不是非常重要(莫斯科自殺攻擊還比較大)。
但其實閱讀一下英國這則預計每年投入1500萬英鎊的消息,特別會注意的是,他們怎麼花這1500萬英鎊(相當於7億2578萬台幣)。
- Apr 02 Fri 2010 10:38
華人文化策略的虛與實
今天在旺報上看到這篇專欄,一開頭就是「文化就是好生意!」、文化創意產業的風潮,感到興趣。
不過中間開始談的就是文化治理、文化全球化等議題,可能跟文創產業話題關係不是很大。當然現在的文化研究、文化政策的談論,也不一定要跟文創交錯。只是,裡面提到幾點,也頗有興趣。
- Mar 31 Wed 2010 11:53
陸實體唱片業 滿腹辛酸淚
最近注意到一篇報導大陸唱片業者的觀點,出自於旺報記者黃奕瀠的報導。其實首先看到標題就感興趣,後來看到記者名字,才想起先前也有篇「拆哪!藝術區拆遷越演越烈 藝術園區將化為烏有 暴力事件封鎖」也是出自於其手筆。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836178
- Mar 30 Tue 2010 11:26
向南韓取經/全民愛國、韓劇外交…
最近開始聯合報據說有一些系列,就是針對國際上近來發展比較成功的國家,進行專題介紹。這次是韓國,下次好像是泰國。
- Mar 29 Mon 2010 11:58
7冊1600萬言 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鑑問世
今天在旺報上看到對岸已經撰寫完成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鑑。內容達700萬字,是一份針對產業、學術、政策的總體報告,相關研究延伸範圍相當廣泛(2億字),參與專業資料蒐集人員170多人。十分驚人。
當然我們還沒有看到實際內容,但700萬字光數量上,將近一套金庸全集(估計金庸全集達1000萬字)。光閱讀就非常勞累。
- Mar 28 Sun 2010 10:27
都更改建 「明星咖啡館」年底拆除
週末晚上聽聞這則消息,感到驚訝。雖然明星咖啡館改建後,建商表示會再給他們重新開張的機會,但感覺關鍵不在於這個咖啡館能否重生與否,看完報導,一個疑問:為何所謂的都市更新,都是住商大廈?--27層住商大樓:新大廈低樓層規劃為商用店面,高樓層則為住家「豪宅」
台北缺這種20層的大樓嗎?相信往東走可以看到一堆,但台北、台灣有幾個類似明星咖啡館,乃至於附近重慶南路的老商圈(而且是還可以運作的老商圈)?可以說不多了。
- Mar 27 Sat 2010 08:34
社論:上流社會的文化想像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立報的一則社論,約是在週四出。大致就是馬皇最近前往國外「拼外交」,也帶著一些什麼原民、文化東西去獻/耍寶,遭致一些反省。
當然由於2008年選前,馬皇就已經標誌著「文創」的口號,這兩年來,尤其去年下半年,突然開始趕進度,立院突然熱了一陣子,到10年初通過法案,也不少人開始說嘴。突然地啟動,的確有點啟人疑竇。
- Mar 26 Fri 2010 12:14
《戰神》系列角色美術創作者路致遠專訪 遠赴海外一圓創作夢想
感謝BTW大大提供這則訪談消息。
下面這是一則對台灣遊戲創作者路致遠的專訪,他在台灣工作過7年,後又隻身赴美與工作團隊合作,兼具台灣與美國的遊戲工作經驗。
- Mar 25 Thu 2010 10:39
名家觀點/以文化競爭力周遊列國
最近看到經濟日報上面刊載陳立恆董事長的文章,大概又是什麼軟實力之類的話題。
滿有趣的是,似乎在文創相關的論述裡面,不管是針對文化藝術、媒體,乃至於是談總體產業狀況的,似乎都各自有各自談論的「軌跡」,或慣性思考方式,或習慣式的用語。陳董事長也給我這種感覺。大概回憶一下他的相關文章,我記得有談過倫語、談過仁的...下面,他還跟外國人談老莊,相談甚歡。不過感覺好像跟法國人談老莊思想,會不會蔣勳比較合適一點?
- Mar 22 Mon 2010 11:59
溫肇東談文創:產業、創意、文化 一個不能少
最近出刊的經濟日報文創專區,看到這一篇,是政大科管所溫主任給大家報告1月創新之旅跟文創的關係。
當然也提出了他對文創產業的想法:一個不能少。還有要附頌的是:文建會副主委、提出「美學型男」的李仁芳教授,也是科管所。
- Mar 21 Sun 2010 10:42
中國出版集團 打造百億攻略 總裁聶震甯:年底將在A股整體上市
今天在旺報上看到一個消息,中國出版集團將在股票市場上市,而且瀏覽下面新聞,與其說是以傳統出版,不如說這種集團已經跨越到數位、影視;或者在傳統出版者一塊,也是整合圖書、雜誌、報紙,外加上通路等一起上市。
簡單說就是一個組合性的單位在推動。
- Mar 20 Sat 2010 08:01
馬桶文化 不怕弊端
最近一期出刊的破週報,由表演藝術界的王墨林寫了一篇文章。從文化部開始談,最後結語在兩廳院。
針對對象有兩任輪替的政府,當然最後對象十分針對性,也就是新就任的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 Mar 17 Wed 2010 09:29
只想做大 文創法抓不住產業亮點
3/16一個寒冷的早上,看到了中國時報對設計業大幅度的報導:有談成功案例、新血輪的;有教授發言的、有對文創法/設計政策發言的。非常好。
一系列報導是從趙安玲女士開始的,我們也就順著這樣的報導方式往下刊載。這位1986年出生(應該就是艋舺描繪的那一年)、中途輟學,一心向設計的女士,可想而知受到多大阻力,縱使已經教育程度頂峰的雙親,趙爸爸也不能免俗地「用「差點昏倒」形容他當下的震驚」,以及「國內念農的人少,不管是考高考當公務員或念博士申請教職,競爭都不算激烈。」不過就一路的觀察來看,也包括下述的報導,北一女、台大這樣名門出身的趙安玲女士,未來的前途也一如趙爸擔憂的。真的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Mar 16 Tue 2010 10:37
焦元溥:堅持的兩面
最近一段時間焦元溥在名人堂上的文章,我們都有轉錄。相對於其他對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等古怪的言論,焦元溥提出的一些意見,倒值得去思考,縱使,他每次都只是提音樂(甚可能只是古典音樂)為例子。
今天的例子是韓國的白建宇,以及韓國企業對他以及對藝術贊助的案例。甚至出現一句話:「如果接下這些廣告,我們可以在法國買好幾個古堡了!....但我們不需要,更不能違背我們的信念。」
- Mar 14 Sun 2010 12:26
財經漫遊-愛恨電影期貨
最近在中時上看到一篇談電影的,完全從「財經」角度去看,很有趣。相對於文本解讀--尤其一直在解讀什麼艋舺、海角七號的本土意味,然後空泛地期待國片振興了,越看越厭煩。
- Mar 13 Sat 2010 08:44
翻轉東西軸線的美夢-請回觀真艋舺
這兩天在網路上看看到破週報最新發出的文章「翻轉東西軸線的美夢-請回觀真艋舺 」,裡面對最近艋舺電影引起的很多迴響,包括進入萬華區進行許多歷史、文化記憶的描述,值得看看。
- Mar 11 Thu 2010 10:16
社評-兩岸文創大合作大發展
今天在旺報上看到,祖國向島內同胞招手拉!何必捨近求遠呢?
其實很多島內廠商紛紛覬覦對岸的大餅,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這幾年也紛紛對中國市場感到高度興趣,當然也預計要去對岸參展、招商。
- Mar 10 Wed 2010 11:43
學音樂的孩子 從雲端掉入谷底
昨天晚上學弟打電話,說要注意這一篇。現場看了一下索然無味,不是不重要,是已經看到太多案例如此。不光是音樂,時尚設計、電影、其他類型藝術,不都如此嗎?
後來仔細想來,這篇報導其實關鍵不在於他自身,不在於學音樂者的訴苦,而在於,它應該拉到更大的尺度去比較,這個新聞相信才有她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