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當代藝術新聞上面看到這一則意見,雖然沒有談到什麼具體案例,但其實從「代工」的角度去探討。
畫廊這個中介單位,如果有一個產業叫作「視覺藝術」的話,它應該是什麼地位?它跟藝術家那個是產業推手?藝術家可以在沒有畫廊(或沒有類似的代理機構)下,繼續完成產業運作循環嗎?不可以的話,那畫廊又該是什麼地位?
在更早的視覺藝術產業對談裡面,這個問題其實都有談到。在沒有春拍、秋拍的賣了多少錢,反而是:究竟畫廊是在剝削藝術家?還是在完善這個市場?角色到底是啥?
下面題的代工,也實在是大哉問;更是整個創意產業的大哉問,當提出加盟店的概念後,都值得注意:誰才是下游?誰才是半邊陲/邊陲區?這個視覺藝術業值得思考,影視、設計(下文就提到設計跟餐飲)也是吧?
延伸閱讀:
文創園丁-視覺藝術產業7段對談實錄
http://blog.roodo.com/ccigardener/archives/cat_704143.html
==========
畫廊應該停止再做代工
‧當代藝術新聞 2010/03/24
當代藝術畫廊的共同經營策略,走到現在;預期的效果不僅極為有限,更甚者是原初的想法到目前都已經變了調。
【撰文/鄭乃銘】
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有一些變化已經開始在藝術界產生效應。在藝術拍賣市場方面,中國已經成功接手了亞洲創造高價市場的中心位置。在當代藝術博覽會市場方面,香港穩坐首位、台北則居第二。畫廊的中心位置,北京還是最大的亮點。嚴格講,市場的商業效益,徹底地定奪了藝術的品味,在這個新世紀裏面,當代藝術到底意味著怎樣的思想高度,其實是最不受檢驗的一環。尤其,當代藝術塑造許多跨界性的同業連結,表面上是共創利益,骨子裡則逐漸在減損畫廊在藝術生態上的權威性與對藝術詮釋能力,成為一個把零件拼組成為器形的代工廠,我們很難找到哪位藝術家是因為哪家畫廊的深耕而聲名顯赫,每家區域性畫廊都覺得自己是藝術神話創造者,但卻是名符其實毫無辦法提出對藝術觀點的生產線作業員罷了。
當代藝術畫廊的共同經營策略,走到現在;預期的效果不僅極為有限,更甚者是原初的想法到目前都已經變了調。
共同經營的想法,主要的原因是;當代藝術家都還在捏塑自己的藝術性格,學術的定階也都還沒有正式展開,在充滿著諸多不可預期的情況下,藝術家需要被廣泛的認識。再加上,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位都還沒有那麼高,如果從經營策略角度來看,作品的曝光量增多,無疑也是製造市場銷售機會,因此,結合不同區域的畫廊一起來經營,就等於是把市場的餅做大,打破上個世紀畫廊經營的封閉性,形成一種生命共同體的臍帶關係。
這樣的想法,在其他的產業都是相當司空見慣的作為。以亞洲國家來說,台灣、中國、韓國、越南、印度、菲律賓…都是在代工這個事務上,相當有經驗且成效卓著。只是,代工有個比較揮之不去的現實,也就在於代工的工廠再如何奮力,它畢竟為他人作嫁,除非自己能夠決心走出代工的模式,自創屬於自己的品牌,否則代工永遠會是幕後的推手,而非台前的焦點。服裝、電子業的代工之餘,餐飲;也多少改良這傳統型代工業模式,以中央廚房的配置為基礎,再將這些原物料提供給取得授權的分店來加入結盟,把昔日只能在一個地方品嚐的特殊口味飲食,成為另一種你方便的好鄰居,這種將服務送到群眾面前的作為,改變了傳統人與產業解構的群聚關係,商業與社區成為一個相當密合的生態關係。
如果擴大一點來解釋,當代藝術畫廊的相互結盟、合作經營,也就是等於是一種代工的過程,只是,結果與餐飲或服裝、電子業的代工是不盡相同。這個問題出在那裡呢?假如是以餐飲的結盟代工來做例子,吸引其他地區的人想要加入特定餐飲的分店結盟,首先是這家原始餐飲的口味已經具備相當時間市場接受度與消費需求度,而且這樣的加盟本來就是要原始店家的招牌原物料內容,加盟店一旦取得加盟資格,享用原始店家的招牌、配料,都得付出相當高昂權利金,加盟店毫無權利要求去改良任何配置。道理很簡單,因為想要加盟,根本就是看中原始店家的已經開發完善的原物料內容,加盟店期望從中分得一杯羹,完全是站在市場的既得利益上,而非去從事市場開發與配料研究。可是,當代藝術這個產業卻過度去複製這所謂代工的被動性,而根本沒有去思考藝術這產業到底是建立在人文思維上,它需要針對不同文化的背景去重新理出藝術家作品如何切入該區域的入口;而不是把藝術家作品移植到另外一個場域,然後以一大堆拍賣的數據、原始經營畫廊的簡報介紹,來告訴這新的地區藝術愛好者『反正,你買的是流通貨幣,而不是投資在地方幣值上』。
當代畫廊過於依賴別人的智慧來解決自己不求上進的惰性,屢屢把展覽丟給策展人、屢屢把應該了解藝術家創作的工作交給策展人或評論家,但自己卻往往連專業人把功夫做足送到跟前,畫廊老闆連消費一下都不肯給時間,這個結果使得畫廊不是在把市場的餅做大,而是把本來濃稠的果汁給滲入太多水,進而開始讓消費者嚐不到果汁的原初滋味。再者,經營當代藝術的若干畫廊投機心過強,畫廊老闆對經營的藝術家沒有了解,竟然是被視為正常,反之;畫廊老闆清晰掌握經營的藝術家每個細節,則是被譏為用力過當。正確的價值觀,在畫廊產業自己身上開始出現動搖,於是隨時都可賣,也隨時都可關店,對收藏家毫無責任,對藝術家沒有長期的想法,這種行徑甚至比不上傳統行業的基礎代工,基礎代工至少還把事情做得完善,才能讓人更加信任再與之合作。當代畫廊的產業結盟,則整個都走了調,沒有過去藝術事業的負責任,幾乎讓當代藝術這個產業矇羞,使得當代藝術間接造成收藏界的不信任感,與上個世紀藝術家必須牢牢依靠在大牌畫廊底下的那種榮譽,更且大牌畫廊能夠左右美術館典藏方向,在這個世紀則變成畫廊帶領大家一起把對當代藝術的智商弄低。只因為,現在的畫廊忘記藝術是需要行銷策略、經營藝術家也等於是在經營畫廊品牌、畫廊還是需要塑造對藝術詮釋權與藝術價值塑造。如果,當代藝術跨域結盟的代工模式,是給予畫廊一昧向市場傾斜,而不求自我體質的向上提升與改善,那再多的當代藝術家湧現也是等於排隊在等待擠出泡沫罷了。
- Apr 06 Tue 2010 12:46
畫廊應該停止再做代工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