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稍微談一下消費者信心指數。不少朋友說,本版似乎有點難閱讀,還真的是,今天這個消費者信心指數,由於相當計量,也是十分困難的了解的。
不過也非常重要,因為,文創如果在一個消費緊縮的社會中,也難以發展。日本,過去也面對類似狀況,台灣也步上這個後塵。
如果指數,百分比等,十分困難理解﹔不如從最基本的邏輯開始─當我們收入停滯,甚至減縮時(如失業,長期失業),則,勢必影響消費支出﹔下面的消息,其實諸如耐久財,已經在衰退中,耐久財諸如電冰箱,可以一買放好幾年的,通常說這種都不太會衰退,原因在於人們有基本的生活需求。
另外在汽車,去年衰退3成,汽車是產業龍頭,細膩的零組件,可以帶動很多製造業,應該比科技產業還要可照顧更多人。也衰退了。

另外這幾年開始,油價傳出來的消息都是一直在上漲﹔zen昨天提到環保,我自己是覺得那是媒體在炒作,但是,油價卻是偷偷在漲﹔油除了開車以外,諸如石化產業也回直接受到打擊,塑膠產業就是,則,可能轉了一圈,物價還要再漲。諸如計程車,很久沒調起跳,油價如果長期看漲,則也要看漲。
我很久以前就聽說,汽車可以靠水就可以跑,但是據說不准研發﹔因為一旦汽車可以喝水,那美國人壟斷石油產業,不就白費?
美國電影回到未來,時光車可以吃垃圾就跑,我看美國人也不會研發。

=========
三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 六項指標全數下降
卡優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7/03/27 23:58 記者:方凡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7日發布三月份CCI,指數67.12點,六項構成指標全數下滑。相對於二月份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0.82點。二月份只有購買耐久性財貨信心一項指數下滑,其他五項皆上揚。

三月份CCI指數,在六項購成指標依絕對數值排列如下:「未來半年購買耐久性財貨時機」,指數113.55點;「未來半年國內就業機會」,指數74.55點;「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指數71.0點;「未來半年家庭經濟狀況」,指數53.7點;「未來半年國內經濟景氣」,指數是51.4點;「未來半年國內物價水準」,指數是38.5點。以絕對數值觀察,只有「未來半年購買耐久性材貨時機」,指數仍在偏向樂觀的100以上,其餘指數都呈現偏向悲觀。

以下降幅度觀察,在六項構成指標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降幅2.5點,顯示國內投資人不認為未來半年的股市,會有好的表現;降幅第二的是「未來半年國內物價水準」,降幅1.2點;降幅第三的是「未來半年購買耐久性材貨的時機」,顯示國內消費者未來半年大概沒有購買不動產、汽車、高價電器的規畫;降幅第四的是「未來半年國內就業機會」與「未來半年國內經濟景氣」,降幅都是0.25點;降幅第六的是「未來半年家庭經濟狀況」,幅度只有微降0.05點。

與二月份構成指標的表現相比,二月份的六項指標當中,只有「未來半年購買耐久性材貨時機」的信心,是出現下滑,而三月份的「未來半年購買耐久性材貨時機」,不僅再度下滑,而且降幅在六項構成指標中,還排名第三。

============
消費信心指數5年來新低 六大指標全跌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7/03/27 17:00
上個月一度止跌的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終究沒有觸底反彈,因為剛出爐的調查結果,這個月的再度下滑0.82點。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上午公布三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總指數為67.12點。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CCI才調查過三次而已,沒想到六大構成指標,繼一月份之後,再度出現全面下跌的情況!

今年一月份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六大構成指標也是全面下跌,今年才過三個月,三次調查當中,指標全面下跌的情況就出現了兩次!事實上,CCI總指數在上個月一度止跌,沒想到這個月不但下滑更多,而且還創下民國90年12月以來的新低。

六項指標當中,民眾對國內景氣的信心只有51.40點,同樣是民國90年12月以來的低點。這還不是最慘的,民眾對物價和家庭經濟的信心,分別跌到38.50點和53.70點,如果把正負2個百分點的抽樣誤差考量進去,兩項指標更是再度續創新低!

這次的調查結果,民眾在物價、家庭經濟、國內景氣、就業和股市這五方面的信心,持續呈現悲觀。即使信心惟一偏向樂觀的購買耐久性財貨這項指標,今年以來,也已經連跌三個月。


==========
中國時報 2007.04.02 
當消費者信心不再
沈石(作者為德國基爾大學計量經濟博士候選人)

    據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公布的三月消費者信心調查顯示,民眾對未來半年六項指標信心都下跌,且下跌之深還創下五年四個月以來新低。影響消費者信心因素很多,短期來說包括國際油價的高漲最近的國際股災等等,都會讓台灣的消費者降低對未來的信心,不過追根究柢,現在台灣的經濟狀況實在讓人沒有自信的理由。

    首先就是過去兩年以來一直高居不下的油價,似乎國際油價已經擺脫過去傳統季節性需求的影響,而成為在長期處於高檔價位的商品,即使是美國戰備儲油增加,中東情勢穩定,但似乎都無法撼動石油的價格,對於石油需求量龐大的台灣而言,更是一大負擔,缺乏長期能源發展的計劃及短期油價調整的機制,台灣的油價似乎也只能以轉價的方式來抵銷高油價所帶來的衝擊,影響所及包括瓦斯、天然氣、電力等相關企業也跟進喊漲了。

    再者就是全球化腳步對台灣所帶來的影響,過去台灣一直以低廉且高品質的人才,在全球生產鏈中,佔據著生產鏈中末端的地位,但隨著中國、印度等人才市場的開放,過去台灣所享有的優勢已經不再,資本家可以以移轉資金的方式,將工廠等轉移到中國,東南亞等地,繼續享受著低成本的利益,但對於勞工階級而言,則無法以物化的方式,將自己的工作,職能轉移到其他地區,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數字上台灣擁有繼續保持成長的出口值,但卻無法反應到台灣本土經濟與就業情形的主要原因。

    其實,陷入轉型困境與高油價困擾的國家不單只有台灣,以鄰國新加坡為例,身為一個城市型的國家,連食物飲水都需要鄰國的供給,讓新加坡對於全球生態的改變,更是小心翼翼的注視著,也因為過去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讓新加坡決定走出東南亞,而成為亞洲的區域中心,今年上半年更創下高達百分之八的經濟成長率,對一個國民所得超過兩萬美元的已開發國家來說,可算是另外一種經濟奇蹟。

    過去日本長期深陷通貨緊縮的泥淖,消費者物價指數曾經連續二十九個月下跌,失業率也因此達到五.三%,在一年內失業人數一下子暴增了二十七萬人,總失業人口超過三四四萬人,受薪家庭的消費毫無起色,造成日本經濟長期蕭條的困境。物價的持續下降,讓廠商為了降低損失,而採取減少生產、裁員、延後投資等行動。當許多廠商採取上述行動時,經濟成長即會受阻。而失業的快速增加,會導致消費者的疑慮加深,在消費上採取過度謹慎保守的態度,使得國內的消費需求進一步萎縮。同時,物價持續下降,使購買行為都失卻了急迫性,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而原本希望購置後能增值的耐久財或是投資產品,也因價值的不斷下跌,使得人民期望落空,資產縮水,為了彌補損失,對於當前消費更加保守謹慎。就這樣子生產者減少生產,消費者不願意去消費,國家經濟就如同墮入泥淖般,難以脫身。

    但日本是工業大國,在高科技及工業化的程度上遠優於台灣,透過海外市場的開發,讓日本倖免於經濟的衰退,反觀我國,因為政策的錯誤導致目前台灣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高科技產品的上游統包國家,不但沒有深厚的技術做為支撐,在面臨龐大對岸市場的成長與全球化資源的改變,台灣卻還是堅持意識形態的決定模式,這也難怪台灣的消費者會是如此的悲觀與無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