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兩天,amy111給了我一片光碟,裡面是去年公視「有怪獸」,內容是,批判與剖析台灣媒體亂象的現象與原因。剛好今天有這個討論郭董選妃的讀者投書觀點,那就一起談談。
台灣很有趣的是,所謂媒體批判,跟實際的媒體運作是兩回事﹔我的印象裡面,小時侯台灣開始炒股票、簽大家樂的時候,就有所謂的媒體批判,說台灣錢淹腳目(好久沒聽到這句話了吧!),台灣人素質低等,一直到後來有線電視開通,各式媒體轉向報導政治人物與明星的八卦花絮後,所謂的「媒體亂象」,更是進入黃金時代。現在大家轉轉電視,大致就是如此。
看了「有怪獸」之後(我一直想分享一些片段,懶的在找技術了,有機會剪一點點上來),感覺奇特的是,這些批判言論、引用的電視報導,都不是什麼新穎的觀點了,批判講來講去也都是如此,但是台灣搞新聞的,還不就是如此?依然死性不改。於是我們真的想要深思:我們對不滿的新聞內容反制舉措,是否有效?
還有一個是關於拍攝手法,我覺得看不懂它的主軸是什麼,感覺像是一個媒體新聞大觀園,可能要突顯:新聞是做出來的吧?其中談了很多點,但是都沒有抓住其中一個去突顯亂象,反而是在各種事件裡面替換,是有「亂象」拉,但是也看不出論述或給觀眾最直接的感覺是什麼,簡單說,看不到影片的劇本是什麼,比較像是一篇充滿各家各派言論的論文。
下面鄭自隆的投書,諸如什麼弱智、公共利益的界定等,一個是太抽象了(說了等於沒說),一個是沒有具體行動方針,說關電視,也只是你們這些老師跟知識份子關而已,去打聽一下你們學生晚上在幹麻?還不是看康熙來了、台北紅樓夢、熱情仲夏,偶像劇跟一般綜藝節目是多有水準?但猶如雞排飯,不夠精緻,但也填飽每天的肚子。

知識份子一直不願面對,也可能不太懂台灣20年開放以後,形成的特殊媒體文化,是有轉折的﹔每天引述美國紐約時報的標準,抱歉,人家有膽量封鎖巴頓的八卦消息,抱歉台灣可沒有,原因在於:一定會有其他家媒體偷跑,我為何不報?
談什麼人的價值,哲學與傳播學理念,太過沉重﹔始終沒有面對一個現象:台灣的媒體就是戰場,而鄭自隆文,說什麼迴避政治與商業利益,都只是綱領式的,都聽不懂﹔政治跟商業一定要靠媒體promote,你看光學學,這麼高水準的文創志業,要如此狂打媒體行銷﹔更何況要競選的政治人物、要置入性行銷的廠商?

在深究這些批判者,其實大多都在學校﹔台灣的學校很多時候可以跟商業機制切開,當然可以說些風涼話,「有怪獸」片中還訪問三立總編陳雅玲,也想讓她說出拍攝者想「讓她說的」(其實該片不也是一種操弄?類似濤哥的2100),陳總編當然有所無奈,但是也只能包裝。
我們對媒體的觀點,如果從「討生活」,而不是「低俗弱智」的思維重新出發,會不會從這一點開始思考媒體的出路,才會更有在批判/執行兩面的互動?各說各話,台灣早如此了,意味的,只是兩群人有各自不同的利益來源,從中在延伸出來不同的意識形態而已﹔社會沒有如Habermas說的有「溝通理性」。

PS,台灣人對蘋果日報是非常虧待的,象徵著台灣人的偽善﹔事實上蘋果偶也會有接弊、好的評論,但是台灣其他媒介與輿論都不願承認﹔在其他媒體轉引時,也只說某週刊或某報紙,輕蔑對方的智慧財產,而一旦蘋果開始重鹹時,其他媒體人攻擊決不手軟﹔之前,蘋果在進入台灣時,台灣本地握有資源的媒體人,就已經十分不滿。
事實上台灣蘋果,素質上比香港好﹔原因在於台灣蘋果的構成是在台招兵買馬的,當初也吸引一些資深媒體人進去。
蘋果進來後,我就開始注意那些「跟著蘋果」走的媒體,怎麼報導,怎麼批判蘋果。真是個道德至上,偽善的台灣社會﹔對蘋果如此,對檳榔西施也是。

===========

看富商選妃 不如關了電視
 
【聯合報/鄭自隆/廣電基金董事長、政大傳播學院教授(台北市】 2007.03.22 02:19 am
 
 
台灣的媒體每隔一陣子就會有集體的歇斯底里,呈現弱智狀況,不久前有許純美現象、「泰安休息站」、倪敏然自殺,現在則一窩「瘋」關注於富商選妃。富商選妃新聞焦點集中在誇富拜金與物化女性,嚴重扭曲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忽略了媒體的「公共價值」。

媒體之所以受到社會的尊重,甚至被賦予「第四權」的期待,主要是媒體具有公共價值的使命。媒體的公共價值,簡單說就是建構多元平台,滿足多元閱聽人的守望、決策、教育、娛樂等功能,並讓閱聽人接近使用媒體;為彰顯公共價值概念,可再延伸三個媒體內容構面—公共利益、媒體品味、新聞倫理。

公共利益係指負責、公義、平等、尊重,並嚴守社會規則,具體來說就是國家安全的維護、兒童及少年保護、族群尊重與維護社會價值。

其次,媒體呈現應顧及品味,媒體品味係媒體內容之格調與莊重,也就是紐約時報報頭下的一行字所彰顯的理想,「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 (在本報呈現的新聞都是合適刊登的),媒體應避免暴力及血腥行為的煽情報導,注意獲取新聞來源方式是否正當、是否侵犯個人隱私,遣詞用字是否得宜,是否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不鼓勵或引發犯罪行為,避免性別貶抑、迷信、賭博的演出,尊重不同族群、尊重社會規範。

而新聞處理應更嚴謹,應盡可能呈現社會真實、反應社會主流價值觀,避免對青少年產生誤導,因此除了服膺上述的公共利益原則與媒體品味外,還應有注意正確、客觀,與迴避政治與商業介入。

以上述的媒體「公共價值」審視最近的富商選妃新聞報導,不同的聲音沒有呈現,或相對微弱(如蔡明亮看法),缺乏公共性的「人」的多元觀點,富商與明星的世界,是一般人無法企及,大量報導呈現關照面狹窄,亦缺乏「場域」的公共性;新聞內容著重金錢與女色,無助於閱聽人守望外在環境,不談富商致富過程與奮鬥經驗,只誇張報導他在「燒錢」,媒體價值與社會使命何在?

電視新聞處理偏頗,只因主角有錢,因此延伸注意富商一舉一動,侵犯隱私,連掃墓戴了紅帽,媒體都會找命理術士「分析」;報導鉅細靡遺,晚會富商要求關燈對女主持人搜身,搜到絲巾給二百萬元,沒搜到給一百萬,一百萬元是一般上班族整整兩年的薪水,電視新聞視為盛事報導,無視於對女性的物化與錯誤金錢觀,沒有任何批判,此種新聞除帶給年輕人挫折感與扭曲的價值觀外,有何正面意義?

富商選妃新聞從年前延續到年後,電視處理不但弱智、令人厭煩,更悖離了媒體的公共價值,與其看這種新聞,不如選擇關機、轉台。

【2007/03/22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