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之前探討過夜市,昨天看曾孝明教授的書,其實根據調查,攤販出身大專學歷者,全台灣還有1萬多人。那我去主計處,發現還有一個區域,是跨期調查目前台灣攤販狀況的,當然,此攤販未必全為我們所討論的建成圓環,但是可以看到大背景的條件。

1. 第二頁摘要表一與二具有豐富資訊。就簡單比較最初調查與最後調查的1988年與2003年就好:
(1) 就平均從業人數與攤販數來說,其實台灣成長率不太高,算微幅成長﹔但是注意全年營業收入、全年營業淨收益、平均每家營業淨收益,都是各漲一倍。可見台灣攤販經濟、外食文化的蓬勃。
(2) 不過在比較表二,則看出更詳細的趨勢。所謂漲幅較高者,比較在1993年左右,比較一下經濟趨勢,的確在1988-1993年台灣無論外匯存底、股市表現、匯率、銀行利率等,都非常好(93年曾經股市跌到3000多點,但後來又拉回1萬點)。但是比較道2003年,則,成長有限,果然攤販獲利與成長,是跟外在經濟條件息息相關。

2. 第4頁表2,細部比較攤販的銷售內涵的結構比,2003與1998年都是小吃類最多,超過一半,再來是其他商品與水果,但是結構比都不如小吃類。更證明,台灣攤販最強的特色在於即食性。

3. 第5頁,表3從區域看,也是很有意思:
(1) 首先看調查項目,在「平均每百人攤販家數」、「平均每平方公里攤販家數」上,趨勢都是越來越多,意味台灣從事攤販業的趨勢有增無減﹔
(2) 細部看台灣四大區域,其實還是以直轄市都會與台中市最為密集。意味攤販是跟人跑的產業。

4. 第6頁看開業狀態:
(1) 第一個是開業年數,基本上我們發現成一個M型,即第1年開業與第10年開業數較多,意味,進入門檻低,但是年數一多,才遭遇挑戰。所以我認為,開業年數是經營的挑戰,一但過5年以上關卡,意味在地點適應與顧客口味上,都有其基礎,可以長久經營。而在數量最多的小吃攤上,也呈現類似趨勢。
(2) 接下來關心教育程度。果然一如曾教授所言,台灣2003年根據調查,已經有超過17000的經營者為大專學歷。不過總體而言,還是以小學學歷居多,意味該產業與學歷無關。回到zen大提過的出版業(如編輯),是一個高學歷低薪資的產業,而像科技業,大學生是基本學歷,研究所畢業是一大堆,則對比於攤販業,產業特色足見。
(3) 從年齡上看,攤販產業偏向高齡化,年紀越長者,人數越多﹔尤其,30歲以下者比例很少。是因為經驗促成其使然?還是年齡越高轉行不易使然?

5. 第7頁表5是關於攤販設點調查,這也很寶貴。最多的小吃攤,是設在市場與住宅旁。其次如水果攤等,趨勢也接近。再度證明在都會、住宅與市場裡面,才是攤販主要集散地,果然是跟著人跑的服務業。

6. 第10頁表9關於從事攤販前產業,也十分有趣。注意,歷年調查下來,起初就從事攤販者人數減少,但是注意工業與服務業者轉職者比例,幅度都將近1倍。受雇前職業,雇主成長3倍、受雇職員成長2.73倍,相對的自營作業者與工人反而成長率不如此高,對比於台灣為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社會,可以得知老闆與員工轉職後往哪裡跑(其實對比表12,雖然標題說失業原因僅佔2成,但實際上諸如無其他謀生技能、原工作場所停歇業,找不到工作,都可算廣義失業,再加上不願回答,事實上超過4成應該沒問題﹔另,最後三欄的原因,視之為廣義的兼差則可,比例大約2成上下)。

7. 第16頁表16,把攤販與量販店比較。量販店約崛起於1993年,從此作為比較基點,量販店家10年成長5倍、營業額成長6倍,相對的攤販家數僅成長14%、營業額成長43%,真是不能比。在比較平均每家營業收入,攤販是26%,量販店成長63%。

詳細資料,我把它製程PDF(似乎檔案如此較小),儲存在網路上:
http://www.badongo.com/file/2590557

原檔案來源為:攤販概況統計統計分析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4121512382771.do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