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聽到陳揮文突然在念什麼「文化創意產業」、「創意台灣」、「亞威農」,嚇了一大跳。後來他又說,他感到恐懼。

他說他看到一個報導,是聯合報陳宛茜寫的。內容都是置入行銷,並且開始評論政府都在花錢買「新聞」(不是買廣告了)。我上網找了一下,還找不太到那篇報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廣告。

不過,陳揮文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現象,下面,我找到一個最近的新聞。似乎也頗有這樣的味道。不管是不是真的置入行銷,裡面談到電影產業,要從現值426億元大躍進到4338億元。
其實過去也有不少文創新聞是置入行銷,只是通常不選來談談,經濟日報就不少。不過,仔細一想,真的有必要面對一下。

你仔細看一下最近的廣告,由於不景氣,企業廣告預算其實是下降的,相對政府廣告就投了越來越多。我印象最多的就是勞委會跟法務部。不過勞工朋友也很白目,廣告做再多(什麼育嬰、訴訟),51照樣叫王如玄下台。
預算給部會,是拿來執行業務的,結果買廣告(我記得院長還說他們媒體行銷做的不好,以後要多做),這個在短期內都會是常態,而且當經濟持續不好,企業撤資時,政府廣告的力量就會越大。

而多少媒體已經淪陷了?一如上週蘋果的報導,以及其引述的這一篇「朱淑娟: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05.html

要覺悟。

置入性行銷其實名詞大約在民進黨政府時出現,國民黨並未想要把神兵利器拿掉、自廢武功。相對的,媒體正好也需要這場及時雨,於是越吃越上癮。

報導在歐洲也被認為是文創,置入行銷其實就是文創界的大問題。我認為他有兩層問題:

1.瑞士三元模型提出政府/企業/第三部門的分野。當私部門的媒體,開始仰賴政府資源下廣告,甚至回頭去做廣告式的新聞時,公私界線其實開始薄弱;再仔細一想,過去很多第三部門因為財物無法獨立,或者經營困難,開始仰賴政府外包案。日後需要定期、長期的接案度日。如果第三部門原本設立旨意是為了監督政府政策,當接案度日時,政治經濟關係也被打亂。現在置入性行銷也延燒到媒體身上。

2.新的威權主義出現。現在的威權不再如過去靠暴力,而是玩軟的。透過資本、投資從根的掌握意見與監督力量。這波的置入行銷,當媒體高度仰賴政府預算時,極難進行政策監督,尤其資本的特色是沒有黨派,用「買」的,可以跨越黨派,過去有「親XX」的媒體,未來將改變這樣的政經結構。

========
4年280億 打造文創6大旗艦

2009-05-31 中國時報 【林采韻/台北報導】

     行政院六大新興產業最後一棒「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五月十四日出爐,擬從今年起至二○一三年以二八○億台幣,投入六大旗艦計畫和環境整備的工作,預計五年內可創造高達台幣一兆元的產值,增加廿萬就業人口,打造台灣成為亞太文創產業匯流中心。

     政院砸錢作莊 電視電影掛帥

     文創方案分為兩大主軸,一是「旗艦計畫」,二是「環境整備」。「旗艦計畫」主推六項最具產值潛力以及生產效益的產業進行重點推動,包括電視、電影、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以及工藝。

     在六大產業當中,又以電視和電影分配到的經費最高,以四一億和六○億台幣位居前二位。根據新聞局的計畫,兩岸合作的片數未來以每年十部為目標。透過兩岸合作拍片,電影產值五年後將產生大躍進,從四二六億跳升為四三三八億台幣。

     文創方案以「旗艦計畫」衝產值,以「環境整備」改善、增進文創發展所需的環境和基礎建設,包含資金挹注、產業研發輔導、市場流通及開拓、人才培育媒合及產業集聚效應等五大策略。

     祭出五大利器 激勵民間投資

     「環境整備」項目中,政府對文創發展的資金挹注,最受外界關注。對此文建會端出「五大利器」,其中行政院國發基金將匡列兩百億台幣成立創投。初步規畫,兩百億台幣的資金其中,一百億將由政府直接尋找標的進行投資,以不超過持股四九%為限,另一百億將投入與民間資金進行相對投資。

     目前規畫一億以上創投資金的需求將由行政院國發基金決定是否撥款,一億以下五千元以上的資金,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負責。此外,政府將以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信保基金,幫助文創業者取得銀行貸款。

     有鑑於台灣過去在發展科技產業時,以資策會、工研院等單位扮演輔導和媒合的角色。文建會主委黃碧端指出,根據調查文創產業的公司規模有九成以上屬中小型企業,政府未來將成立類似資策會的財團法人機構,在資金上提供五百萬以下的創投資金以及小額補助,同時從事人才培育、資源媒合等。

     五園區扮火車頭 開發產業鏈

     為了開創文創交易的平台,文建會預估今年八月將興辦第一屆工藝博覽會,二○一一年在台舉辦世界設計大會,文建會旗下所屬位於台北、花蓮、台中、嘉義、台南的五大創意園區,將扮演地方的文創火車頭,以園區為中心,開創周邊的產業鏈。

     在推動文創環境項目中,故宮博物院被賦予「文創旗鑑產業應用重鎮」的角色,意在活用故宮藏品以及促關文物數位內容授權業務的營運,並創造傳統文物與當代生活融合的面向,形塑故宮成為以華夏文化意涵為內容的創意、設計、工藝、行銷、產業人才培育的跨業連結基地。

     在文創方案推動的同時,行政院也宣告五年後國民藝文消費比率可望由一三%提高到一五%,六大旗鑑的產值可達一兆元。黃碧端指出,相關數字是經由文創產業在台灣例年的營業額推估而成,二○○七年的營業額為六三二九億元,較二○○二年增長一九七六億元,附加價值也增加一○四三億元,年平均成長率約為七三%,較同期的GDP年平均成長率三七%還高。


=========
記者爆料 閣員買新聞吹捧政績

付錢大幅刊登活動新聞 新聞局長坦承作法不妥

2009年05月29日蘋果日報


【王家俊╱台北報導】馬政府就職周年前後,政績新聞遭質疑「買很大」!曾任職《聯合報》記者的朱淑娟日前在部落格(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05.html)爆料,「五一勞動節前夕,C報與U報報導《王如玄 搶救失業大功臣》等新聞,媒體圈都心知肚明是置入性行銷,講白一點,就是某個政府單位『買』了這則新聞。」

置入行銷

新聞局長蘇俊賓昨坦承,政院高層對政府部門這些做法十分關切,他已勸說閣員:「不要搞這麼難看!」知情官員說,各部會年度活動及宣傳預算從三、四千萬元到近億元不等,扁政府時由新聞局統籌集中採購媒體置入性行銷,國民黨去年執政後,由於部分部會「被媒體K得很慘」,並認為與停止置入性行銷有關,於是某些部會把文宣發包公關行銷公司,對方則承諾一年舉辦幾場活動、上幾家報紙、電視,刊登版面及播出時段,置入性行銷隨之復活。

朱淑娟未在部落格點名媒體名稱,但對照當時刊登相關內容的媒體,C報應是指中國時報,U報則是聯合報。


記者稱是「業務配合」

聯合報系發言人、《聯合晚報》社長項國寧昨回應,「各報都有類似(政績)廣告吧!只要很清楚是廣告,就沒問題,至於標示清不清楚,就是界定問題了。」至於報社是否收錢派線上記者採訪內閣官員報導政績,項表示:「指涉不夠具體,我不懂什麼意思!」

《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景為說:「各報都一樣,近來政府廣告可說史無前例的多!這些都是政府做的,難不成行政院也要檢討各部會嗎?」部分記者坦承,在採訪前接到公司通知,這是業務配合新聞(簡稱業配),必須發幾則,並正面報導。

《蘋果日報》總編輯陳裕鑫表示,《蘋果》歡迎政府刊登政績或活動新聞的廣告,但版面上會讓讀者清楚辨識是廣告。如果形式上近似報導體,則會註明《廣編特輯》。而且《蘋果》把記者與業務的角色分很清楚,記者有新聞壓力,不會有業績壓力。

內政部長廖了以五月二十六日找六名老人進內政部關心裝假牙權益,《聯晚》當天即刊兩則新聞、一照片,官員透露,這則就是「業配」,且廖也下預算給《自由時報》,對方註明廣編特輯,廖還動怒「我就是要民眾以為這是新聞,怎麼弄成廣告?」《蘋果》昨致電廖,他請幕僚表明:「不清楚。」

學者:政院欺騙社會

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狠批,馬總統曾簽署不置入性行銷的承諾書,如今行政院「帶頭違反承諾、欺騙社會!實在不應該。」且《中時》、《聯合》在國民黨在野時反對置入性行銷,換黨執政後「拿錢寫政績新聞,如何監督政府?」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莊豐嘉說,政院放任各部會花大把預算置入性行銷,以商業利益操控新聞自由,連親綠媒體都怕拿不到預算,批評力道大減。

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彭懷恩說,藍綠政府都有置入性行銷,如果是純廣告,放在廣告版無可厚非,若是廣告卻以新聞方式呈現,「那是不對的!」民眾黃先生說:「可惡,原來我們看的新聞都是政府寫的,還逼記者下筆。」他說,要辨別置入性行銷很不容易,媒體光講政府好話就得提高警覺。


近來政府遭質疑置入性新聞摘要
5/26《聯合晚報》
內政部 1/4版 ●阿公阿露假牙:政府補助ㄟ
5/20《中國時報》
經濟部 半版 ●節能減碳經濟部啟動
客委會 半版 ●好客設計比賽展現創意
財政部 半版 ●賦稅大改革 提昇台灣國際競爭
5/20《聯合報》
陸委會、經濟部 ●半版 兩岸三通連結全球座談,搭配電費打七折新聞
5/13《聯合晚報》
內政部 半版 ●馬上關懷工作所得補貼,成效獲肯定,搭配行政院長劉兆玄、內政部長廖了以照片
5/01《中國時報》
勞委會 半版 ●表揚全國模範勞工51人,搭配特稿《王如玄搶救失業大功臣》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