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山寨的話,其實先前談過,但是還是值得繼續談談。台灣,其實算半山寨時期,大致不會如10-20年前仿冒、盜版風行,開始講求品味、品牌,當然這根這10年以來著重生活風格的口號起來有關。但反過去看,我倒不覺得台灣會被中國拉過去,因為一旦對品牌、品質的習慣建立,要倒退/改變既有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我們喝習慣「舒跑」,比較不會少花5元去買個藍色包裝的運動飲料「舒服」。我們習慣穿DKNY,應該不會去東區地攤買BKNY。

但是這個社論最後提出的方案,我們倒值得思考看看。創意產業在歐洲已經多個國家證明,他是一個以中小企業,甚至視為型企業為主的產業體,一人公司、工作室,通常是這個產業的特色,另外職業的特色就是獨立工作者/自由工作者。

則,如果以小企業、不貴的品牌產品流通,並且取得相當的市場優勢,或者可以逆轉白牌、無牌的山寨現象。

山寨,無所謂可恥,每個工業後進國,都面對這一個現象。在我們之前是日本、韓國,只是現在換到世界工廠中國上。

台灣如果可以藉此轉型機會,從小企業下手,正視台灣的優勢,不是科技代工業,而是中小企業,才能給未來打開一條路。


=======
山寨橫行幾時休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3.06 04:25 am
 
 
山寨風愈颳愈猛,不僅從美國第一夫人的晚禮服到電視台的春節晚會都有山寨版,台灣資訊電子業忽然逆勢上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拜山寨風之賜。鴻海集團正式搶入山寨市場,為山寨Netbook代工生產,處理器大廠威盛也企圖透過山寨Netbook另組一個策略聯盟,突破英特爾的封鎖,對抗其低價Atom系統。山寨市場似乎成了台灣3C產業可以快意優游的一個新天地。

但所謂山寨到底是什麼東西,常讓人摸不著頭腦。事實上在這個霸氣的諢號風行之前,類似的產品常被稱做白牌商品乃至仿冒商品。兩者雖諢稱山寨,本質卻大有不同。白牌也者,只是由不具知名度的小廠生產出來的低價產品,由於不需負擔龐大的品牌、行銷費用,因而可以低價搶市。

仿冒品則根本不是有無品牌的問題,而是從外型、功能到內部設計,直截了當抄襲高價名牌商品,不僅免了研發或技術授權的成本,還以魚目混珠的名稱搭名牌的便車大發利市。兩者雖同有低價的優勢,但一正一邪,斷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每個國家都是從山寨市場一步步走過來的。台灣在幾十年前,若不是大量廉價的山寨本教科書讓無數學生可以負擔得起學習先進知識的機會,國內科技水準與知識水準不會這麼快提升起來,也不可能培養出許多今天在國內外擔當重任的精英。

還有一個更戲劇性的實例,當初如果不是忽然被蔣經國先生一紙禁令逼得走投無路的電玩廠,改行生產山寨蘋果電腦,無心插柳柳成蔭,也不會那麼快開啟台灣資訊王國的新紀元。

隨著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愈加嚴密,翻版教科書早已絕跡,仿冒品也罕有,這雖然保護了台灣研發創新人員的生機,鼓勵學者將外國教科書本土化,但令人咋舌的書價、無比高峻的進入門檻,也成了我們這個在科技與學術方面尚非先進的國家培育英才、進入市場莫大的阻力。

中國大陸的人均所得還遠為落後,尤其所得分配嚴重不均,大多數人民購買力更是低落,因此以低價攫取知識、享用新穎商品,就成為最重要的考量。於是,圖書的版權在大陸幾乎沒有價值,仿冒品、白牌貨充斥市場,也就毫不足怪。

這固然有助於提高生活享受,讓學習的成本大為降低,更為小本創業者打開一條終南捷徑,但也同時付出高昂的代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創作、研發的動力被扼殺,因而永遠都要從國外引進活水。同時,許多山寨商品透過仿冒加上逃稅,避免了太多合理、合法的成本,因而取得競爭優勢,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如果縱容、鼓勵此風飆漲,到最後正當經營者將無路可走,稅收也會被侵蝕殆盡。

因此,山寨商品若屬此類,自當以鐵腕全力剷除。但除此之外那些靠著本身機敏靈活、迎合市場需求,又不需負擔高額品牌行銷費用的小廠產品,如果在山寨風盛行之下,不但可以攻城掠地,還能大量銷售,反應給予更多的肯定與鼓勵。他們的存在不僅可以激化市場的競爭、增加消費者的選擇,更能大幅降低市場價格。尤為重要的是,他們若能在先進國家強勢品牌之外,打出一片天,以不同的規格、殊異的技術跳出歐美先進廠家的封鎖與箝制,借著中國大陸無比巨大的市場,不無可能自成一個體系,反過來與歐美廠家分庭抗禮。

但以這些小廠的實力與規模,在研發能力與可用技術上遠遠瞠乎其後,很難有機會一搏。此時,台灣已經營多年的代工廠家即可挺身而出,借力使力,結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跳脫數十年來歐美國家的桎梏。山寨如果這樣發展,兩岸將獲利無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