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是有陣子想談山寨了。
山寨的概念大約我也是一年以前聽說過,當時還沒山寨的說法,指的就是手機(下面附上一個山寨機的WIKI介紹)。當時長跑大陸的朋友說,大陸有種手機,沒有牌、耐摔耐撞。甚至,廠商可以點播,你想要什麼功能,他就作什麼功能給你。
對山寨,當時的意見是:可笑,手機當然是要買牌子、而且是電視上看的到的最好,甚至高功能、高價位。因為手機是一種可攜帶的物品,也一如服飾、鞋子一樣,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今天有個投書,讓我想起這件事情。大家也來開講。

台灣剛好是個很尷尬的地位:要上不上、要下不下。對歐美設計先進國家來說,我們的還差一大截,只能說相對於我們的過去,有所進步,甚至相對日本,也還算落後,所以大多是台灣人去學設計,而不是人家來台灣學設計。
但相對於大陸--世界工廠。我們較為領先,所以還可以笑一下大陸什麼山寨。不過,不景氣造成的經濟緊縮,山寨可能未來成為台灣的主流,因為以價制量使然:現在民生必需品有些已經開始降價求售。

下面這位余先生的觀點是對的,他相當擔憂「山寨」與「創作」問題對台灣的影響,而且指出大陸「由上而下升級」(應該顛倒吧?是由下而上?還是由上游走向下游?)的可能性,並且指出台灣可能進入後現代的山寨寨主。
如果依照台灣過去性格,包括台灣製造業發展成功的奇蹟歷史來看,山寨式的生活有可能出現。這波經濟危機,政府已經看的出來,出售大陸內需市場/成為大陸代工廠的趨勢出現,而尋求替代性產業的積極性似乎不足:對文創、能源、生技等產業,都還觀望、不知所措。

山寨在台灣的普及化,對創意產業是重傷。不只是品牌無法建立(無品牌已經重挫台灣科技代工業了),更在於對「美學教育」的重挫。

=====
危中求創 台灣不可淪為山寨寨主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 2009.02.26 02:47 am
 
 
「山寨」這詞火紅,對岸出現山寨版周杰倫、山寨版春節晚會,台灣一所大學的國樂系搞了個山寨版女子十二樂坊,「山寨手機」最近更成了本島科技股的救星。

在台灣,「Made in山寨」行之有年,大學生的原文書一大半都是山寨版,甚至標出台灣印行者的名號,此情形在文創相關科目尤其普遍,因此牽涉到一個深層問題:創意何價?

文明的發展不可能完全沒有模仿,模仿也分很多層次,音樂裡有所謂變奏曲,作曲家藉之練習和展現寫作技巧;不過到了十九世紀初,變奏曲浮濫,每當一首歌流行起來,二、三流作曲家緊跟著推出八股似的變奏,這一段快一點,那一段慢一點,最終再來個秋風掃落葉的炫技,這些同質化的「變裝」令孟德爾頌不忍卒睹,遂譜出一首《嚴肅變奏曲》,立意給那些山寨音樂家看看什麼才配上檯面!

依筆者淺見,現在的山寨還不如古時的三流變奏曲,它們以「快」為核心,別人費時研發,山寨用最快速度取之牟利,創意靠邊閃,後現代對載體意義的質疑轉成了山寨對於品牌的不屑;然而一百年前法國藝術家杜香(Duchamp)的馬桶是觀念藝術,今天再把馬桶簽個名送進藝廊就沒人會施捨一點自主自尊了。

在目前山寨經濟維持製造業榮景的時刻,山寨能拚要快的靈活性格很對台灣的味,但欠缺沉澱與修葺,「創作」在其中並無空間,一旦新生的小小成果玩完了,再瞄準下一個消費標的,這是台灣知識分子要的前景嗎?

台灣與文化意義上之山寨化相契合對產業升級是種挑戰,也令我想起佛里曼那篇麻辣的《扶植下一個Google》,美國影響力未在引發金融海嘯後衰退,正因仍有膽識高瞻者敢在大危機時主張將公帑轉於創造新的全球性需求。佛里曼呼籲扶植新產業的結語:「在危機結束後,助我們(美國)欣欣向榮。」可能不出十年,真開展出新一代產業,那麼廿一世紀仍將是美國世紀,其他山寨國家會更依賴美國的創意!

我倒是耽心,待這波危機過去,說不定大陸由上而下升級成功,走進原創與研發路線,台灣反而由下而上轉型成了後現代庶民拼貼的山寨寨主了。
 

=========
山寨機,是特指2003年開始在中國大陸設計製造生產的一類與「名牌手機」相對的一種手機,因其成本低,性價比高,不遵守行業規則而得名。在2007年10月15日,中國大陸國務院宣布取消手機生產核准制之前,山寨機很少有自己的品牌,從而山寨機也稱「黑手機」。山寨機普遍具有價格低,功能齊全,外觀極具創新等特點,一些山寨機還以模仿最新款名牌手機見長。因此山寨機很受追求時尚的年輕人及收入偏低人群的愛好,佔有很大的市場佔有率,其銷量超過1.5億部,對正規品牌手機造成不少衝擊。

WIKI更多的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1%B1%E5%AF%A8%E6%9C%B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