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zen大推薦,我也會買來看看。
這篇書評也是zen大寫的,開頭就提到台灣經濟與文創。不過要先說的是,文創在台灣經濟還是相當非主流的,主流還是科技產業,其次是類科技產業(諸如軟體產業)﹔像生技產業叫了很久,也沒人知道下場如何,據說清大等學校生技的科系,排名也向後跑了。
不過文創的核心,的確還是霧颯颯,但不會沒有。但我們也不會放棄當個創意代工的大國,因為路子是open mind的,放棄搞文創,跟對岸和印度再拼科技產業都可以。
感謝zen大推薦,我也會買來看看。
這篇書評也是zen大寫的,開頭就提到台灣經濟與文創。不過要先說的是,文創在台灣經濟還是相當非主流的,主流還是科技產業,其次是類科技產業(諸如軟體產業)﹔像生技產業叫了很久,也沒人知道下場如何,據說清大等學校生技的科系,排名也向後跑了。
不過文創的核心,的確還是霧颯颯,但不會沒有。但我們也不會放棄當個創意代工的大國,因為路子是open mind的,放棄搞文創,跟對岸和印度再拼科技產業都可以。
跟大家介紹這本書。
現在談麥當勞的很多,最初名當然是Ritzer的那本。
這一本是跨文化合作,以人類學方式,深入潛出在亞洲幾個經濟新起地區:台灣,中國,香港,日本與韓國之間,各地面對麥當勞的態度。
這個財訊文化,應該就是俗稱老謝(謝金河)的雜誌。
台灣搞文創相關的論述很多,其實還有一股在工研院,我記得工研院還有一個創意中心。不過,工研院的論述可能各位會聽不太懂,因為這一脈過去是搞工業與科技業起家的,像下面的生活產業總體論述,看標題我們以為是樂活,是簡單生活節,根本不是,工研院推出的乃一個總體生活趨勢產業,包括生物科技與照顧醫療等,其中一點點,才可能帶到文化面。
長期因為半導體與科技產業的強勢立國,台灣人只聽的科技財務之類的辭彙,要轉型,其實方法論在此也愈到論述上的討論。
週一吧?霍金斯應該在台北舉辦了一個盛大的演講。上週的鄭秋霜也預告了這個消息。門票應該也不便宜,學生價也要500。
談些什麼呢?我想下面鄭幫我們歸納了10大點,大家不妨看看學生花500元聽這個國際創意經濟大師,值不值得。
這次的主辦單位是文化創意產業協會,背後就是法蘭瓷的陳立恆。法蘭瓷是一個兼具工藝與設計的公司,據說開拓國際通路。陳立恆是在學學出現以前,較廣為人知推文創的民間人士。而它怎麼看文創?也附在下面。
我們關心熟齡化問題,產業面原因就如下面這一期的廣告雜誌所分析的趨勢。
其實日本在日劇上,有漸漸出現一個復古風格,最明顯例子就是最近遠度中國的日劇華麗一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也類似日本這個結構,台灣現在最富有的年齡,約為50歲的戰後嬰兒潮(日本約有兩波),反而現在剛出社會的20-30歲,正好是她們小孩,已經要面臨長期不景氣下的低薪,失業生活。
今天這篇經日的社論,針對前幾天WEF所發布,台灣觀光退步,逕行反思,寫的很好。當然除了在方法上思考WEF指標的問題以外,我倒覺得最後一大段,非常值得參考。
現在吵蘇花高,原因在於自然景觀可能破壞,反過頭去想,台灣的觀光一直在好山好水上打轉,但是觀光局有作過調查,其實國外旅客,對台灣印象最深的是風土人情,當然包含著夜市。故宮等地,都是觀光客很愛去的,我們在觀光,除了政策,還包含民間認識上,僅在土地自然,會不會搞錯對象。中國就算GDP停滯,自然風景還是比台灣強,因為它們是大國,光一個九寨溝,連台灣人都搶著去。
日本呢?最近4月,不少朋友又開始腳癢想去京都看櫻花,櫻花只是表面,最重要是那個交錯著古建築(中國類似風格早就在歷朝燒殺中燒掉)的總體藝術。
早上收到Evelyne大的一封信,送了這份應該是英國藝術委員會06-07年報告的來。報告類似一個製作精美的小冊子,我上去查了一下,果然可在英國文化部網頁下載。
歐洲推展文創的手法,一直是我們想要知道的。國內對文創的論述不出兩個,一脈是官方,走產值與利潤等角度,總體思維不脫過去工商業發展﹔另一脈是走生活美學,主張創意產業就是生活的論述。
兩派都有其主張,也都有其界線。但嚴格說,縱使台灣偶會有人引介歐美,尤其向英國推動文創的消息,不過都相當片段﹔台灣,對於人家怎麼稿的結構,還是霧颯颯,我們有限的能力,盡量從英國政府結構等去剖析,本板上也有一些報告可供下載參考(Bandongo空間似乎有下載限制,我將再上傳其他空間。)
今天經日的文創園區有兩個主題,我看還是分開來談。這一個是專欄英國邱淑宜的文章,她時常也會轉介一些英國創意動態,資訊上是滿好的,因為英國算是創意產業的發園地,的確,資本主義的母國,民主憲政母國,還是文創的第一起跑地。
現在創意成了熱門名詞,小弟還老是搞不懂創意是啥,要怎麼刺激。那請問周瑜靠東南風火燒連環船算不算創意?
如果創意體制化,還能夠保有創意嗎?但是如果顛覆,鬧,那是教育單位最不願意見到的,因為教育的本質,就是要把一批未受教育者,教成有規矩﹔所以大多數人受教育,其實學到的知識都不多,但是規矩學了不少,於是你我現在社會不致大亂,縱使天天看2100,也沒有人變神經病。
看來這又是學學專題報導了。
不過徐董指出一些東西,的確需要去思考:我們的基礎研究都不夠,光談行銷,跳躍太快。
我的看法,文創其實從過去文化工業突然轉到文創產業,其實可能是換了一批班底﹔我猜想這一波是管理與行銷的人在處理的,
今天鄭秋霜的文創園區,十分重要。
上週她們舉辦了一個工作坊,針對設計﹔李永萍也去了。下面李局長在現場的宣示,我覺得可以從幾個角度去看:
1.當中央都做不到,打成一團的時候,李版的文創法,尤其只限於台北市,就算市長給她廣開方便門,能達多大效果?尤其,當更多管制還抓再中央手上的時候,文建會就算友善,其他部會不敢說。
剛去問津堂,看到這本書只剩最後一本,買來看看,價格比柏克萊還低。上柏克萊一看,原來也被搶購一空,原來台灣再軟實力,文化娛樂產業上的認識需求可能越來越高。
談談這本書。半年前,我買了Nye的軟實力,的確不負盛名。這位前國防部長,果然是深知用兵的法則,知道最高檔的方式在於:不戰而屈人兵,同時也服膺著中國跟德國軍事的最基本法則:軍事乃政治的延長。
不談軍事這麼嚴肅的理論。談軟實力本身。這個弗雷澤的書,是建立在Nye理論基礎上,尤其是站在美國觀點去看世界的,當然序論之後,所援引的在電視、電影與音樂,乃至於飲食,都是美國的強項。
去逛唐山,番到幾本書,跟大家分享兩本。台灣的文化方面書籍,文化研究是大宗,不過特色我覺得是:大多學術味很重,尤其是翻譯的教科書,難怪台灣的文化觀點,總是從西方的八股開始寫起,反思,也是帶著歐洲人的眼鏡去看。
就從這一點談起。先談這一本:
這一本算是一本外國藝術社會學的教本,裡面用觀點與方法去區分認識藝術與社會關係的章節。大概幾個藝術派別、認識方式與大頭,都看的到。不過回到一個上述說過的,我們的文化教本,都是這種國外的,當然我們猶如帶了一個藍色的隱形眼鏡。
這一篇是來自於Elle最新一期的報導。封面是孫燕姿,據說她穿的這一件,被濱崎步相中,拿去日本給她穿了。
這一篇也是談工作,以及冷門熱門。在Elle(抱歉小弟過去幾乎沒看過,因為我不是女人,我想女人看了會比較欣悅吧!)裡面,是用比較輕鬆方式談。
不過裡面一些成功案例:天生我才必有用,都是一些世界上響鐺鐺的人物﹔比較矛盾的是,你我不是Jobs,當然Jobs也有被趕走的經歷,現在沒死,算她命大﹔
印度,是一個藏在中國奇蹟下面的神秘大陸。其實在一些國際媒體上,對印度的報導不低於中國,台灣因為中國同文同種,所以報導與神話很多﹔相對的,我們對印度,認識很少,不說別的,我們東南亞新娘這麼多,對東南亞知道的也不太多(惟幾個熱門景點而以,前陣子泰北嚴重霾害,台灣也好像不知道)
從當代藝術去認識印度,尤其看到印度也有藝術的爆發力,實在滿新穎的﹔其實印度藝術與拍賣市場,也是世界資金進駐,要炒熱的對象。
不過要抱歉的是,刻意跳過了典藏藝術雜誌對各式藝術報導的消息,就是集中選擇,藝術與市場。我想這才比較符合文化產業的特色,在多少億美元裡面,藝術變的很俗氣了,但是,如此才能激起其他領域人士的注意,畢竟,談藝術理念太抽象,但是談錢的爆發力,就算每天拿算盤的財經人士,也會想看一下。
前幾天在新聞上,設計界朋友宣示要搞一個台灣設計周,並且開始串聯台灣的設計力量。今天,由在經日的文創特區,扛霸子鄭秋霜也以此為專題。
小弟Brahms6最近有個機會,把設計業資料匯總了一下﹔小弟不是設計出身,過去經驗也沒有設計,十分不熟悉,但是透過這次經驗,才明白設計業是長的圓扁。下次有機會在po上來。
設計跟其他文創業差不多,也是一個龜型社會。台灣的大廠能夠接國際訂單,然後分包給中小企業﹔中小企業,還包括個人工作室,在台灣算是大多數,也可能因為此特性,使得台灣設計版圖十分分散。但是最近又出現變數,原因在於,一些大廠,事實上並非單純的大設計公司而已,而是製造業(諸如電腦製造業),特別成立一個公司的設計部門,俗稱in-house。
剛剛逛網站,看到下面這篇由中國網友所寫的<淺談文化産業與創意産業>,大致上將文化創意產業的來源做了一個簡介﹔文創,世界上應該是台灣最先提出,之後中國也廣為使用,在之前,比較用的是創意產業﹔在英國等地,也都只有創意產業的概念而已。
不多說,大家看一看,可以對文創的脈絡有一個認識。
===========
呈現今天的經日文創園區,有幾點想談談。
1. 我們僅選了兩篇,一個是扛霸子鄭秋霜跑去學學,聆聽黃河談藝術市場的3M─Market、Media、Museum。簡單說,黃河除了跟你分析藝術如何大賣以外,具體剖析的,就是從哪三個角度去操作藝術市場﹔但矛盾的是,第二篇由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美慧所主筆的,談了很多案例,卻最後補上一句:「談到藝術與不同產業的應用,最終的目的要是對藝術源源不絕的熱愛與想法,這也是讓合作關係可以長久各得其利的開始,若不是如此,一味以商業的數字來檢討藝術的附加價值,多半在藝術的展現上流於薄弱,相對的,商業的長期投資效益也會蕩然無存。文創也好、藝企合作也好,在所有的商業行銷手法中可以說是高難度挑戰,美感是否具有共鳴與時代意義?商業與藝術之間是否取得信任與尊重?突破這些障礙才是最終雙贏的關鍵。」這一段,好像放了最近文創主流觀點一砲﹔也突顯小弟Brahms6喋喋不休說的:「商業呼?藝術呼?文創的基本方法與平衡尚未建立,惟把衝突掩蓋在台面下而已。」
2. 最近富邦10年了,要推出一系列講座。下一篇我會present一下。不過有意思的是,富邦10年來,做的就是學學在做的事情(鄭秋霜那篇3M,應該是跑去學學講座聽來的)。
商業文化禮讚In Praise of Commercial of Culture
作者:泰勒考恩
譯者:嚴志忠
這期的遠見返古,除了封面故事以外,還有這一篇。
不過比較奇怪的是,所謂中國文物,似乎把台灣故宮與北京故宮混為一談﹔以財力與文化野心,因該是對岸故宮才有興趣去世界各地,用下述三個手段弄回國寶吧?所以論述上一缸子,既有台灣的故宮,又有中國的八國聯軍,而外國人就算賣了,意思是台北的故宮等博物館,是預備有計畫性的購買或是追回中國文物囉?沒聽說耶?尤其台灣正在去中國化與正名的當下。
前鎮子羅浮宮放消息要來台灣設分館,不禁想起西洋博物館都可以成為一門學問,多少掠奪史藏在下面,下面164萬件中國古物,果然不是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