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新聞上,設計界朋友宣示要搞一個台灣設計周,並且開始串聯台灣的設計力量。今天,由在經日的文創特區,扛霸子鄭秋霜也以此為專題。
小弟Brahms6最近有個機會,把設計業資料匯總了一下﹔小弟不是設計出身,過去經驗也沒有設計,十分不熟悉,但是透過這次經驗,才明白設計業是長的圓扁。下次有機會在po上來。
設計跟其他文創業差不多,也是一個龜型社會。台灣的大廠能夠接國際訂單,然後分包給中小企業﹔中小企業,還包括個人工作室,在台灣算是大多數,也可能因為此特性,使得台灣設計版圖十分分散。但是最近又出現變數,原因在於,一些大廠,事實上並非單純的大設計公司而已,而是製造業(諸如電腦製造業),特別成立一個公司的設計部門,俗稱in-house。
由於in-house的成長,大廠就不再把訂單外包出去,自己生產。於是中小企業面臨相當的危機,整體而言,設計界便可能風格單一化,因為無法透過流動刺激創意。以及,現在製造業的趨勢,如果無法在價值上升級,不出走中國,等於在台灣等死﹔而大廠一出走,就會帶著設計部門出走,還是一個潛在危機。
文末,鄭秋霜又順便的批判了一下官方。不過仔細一想,官方如果不辦這些活動,還真的不知道要辦什麼﹔原因在於台灣的政府,無法介入產業發展,公務員當然也無法「領導」產業走向,於是只好在旁觀看產業而已,而政績,也只能從幾個大廠、國際獲獎者身上去算﹔突然想到電影業,積極輔導產業的政策恐怕沒看過,唯獨兩個:金馬獎跟輔導金,其他都業者自理,但是一旦國外得獎,新聞局便會出來算政績。
======================
創意部落成形 台設計喊有!
【經濟日報/文/鄭秋霜】 2007.03.24 02:39 am
在國際競爭、產業轉型壓力與文化創意產業潮流下,以往習於單兵作戰的文創設計界人士,正積極轉型,整合組織創意聯盟,展開團隊戰,以軍團力量共築「台灣設計」的夢想。以設計師為主的各種創意部落,正逐漸成形,可望成為落實文化創意產業的生力軍。
集設計聯盟成軍了
3月14日,由台灣自創品牌DX-ION、Milife、Do、mod、The One、水越、點石創意等12個設計團隊及個人組成的「集設計聯盟」(Design Together)宣布成軍,20日起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他們初試啼聲的「亂有秩序Beautiful Chaos」台灣生活設計作品展覽。
隔天15日晚上,「Designer T3」的設計師團體在台北光點舉辦每月一次的聚會。「T3」代表的是Thirsty、Third、Thursday,每月第三個禮拜四聚會喝點小酒,社交之餘也讓創意交流。去年底,T3在台灣舉辦第一次的「Pecha Kucha Night」,讓設計師輪流報告、分享作品心得。
再以6月即將登場的首次「台灣設計師周」來看,相關籌備人員已舉辦過三次展覽暖身,每次都使台灣設計能量更凝聚,目前已有至少35家公司有意願參與台灣設計師周相關活動。
傳統的「同行相忌、同業相輕」,對這些大多為六年級世代的設計師而言,完全不是問題,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團結力量大」的開闊。所以,最近以設計師為主的創意部落,正逐漸成形。
以善於說故事、懂得觀察細節的「集設計聯盟」為例,成員透過聚會討論,鎖定台灣在地生活風格,在解構「亂」象及重新建構「秩序」間,各自推出作品,他們要讓「台設計」成為台灣美感經驗的另一個里程碑。
集設計聯盟主要成員、Do設計總監王俊隆指出,台灣六年級世代設計師普遍心態開放,願意與人合作,透過「亂有秩序」,宣示台灣集體設計創新力。
再以Designer T3為例,發起人陳仁輝曾參加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所舉辦的國際設計人才培訓班,在舊金山的Pentagram工作期間,參與當地許多設計社團所舉辦的活動,回台灣有了籌組Designer T3構想,2005年11月舉辦第一次T3聚會以來,每次都有四、五十人參加,第二次更高達上百人。
陳仁輝說,「Pecha Kucha之夜」(意指溝通聊天),在全球各城市舉辦,每次都有主題,讓設計師報名介紹自己的作品,但每人只能介紹20張圖片、每張圖片也只能用20秒來解說,也就是一個人只有6分鐘40秒的上台時間分享創意。
他希望,台灣設計師及創意工作者透過此平台,讓想法及設計傳達出去,並與全球Pecha Kucha night設計師網絡交流,增加與國際接軌機會。
另外,將在6月台北國際電腦展舉辦期間首度登場的「台灣設計師周」,為了號召所有設計師共同參與,主要推動成員如許瑜琳、高鄭欽及廖軍豪等,都儘量避免凸顯單一公司或個人色彩,對外統一以「台灣設計師周籌劃小組」為名。
他們比照倫敦、東京等地設計周的做法,除了主展場外,還規劃一系列相關活動,讓國際買家「白天看展,晚上可以看看電腦展以外的台灣設計」,屆時還會製作手冊,串連及介紹所有活動或消費優惠等,目前還在繼續串連中。
台灣設計師周暖身
廖軍豪除了參與「台灣設計師周」的籌劃工作,本身也是「FUNction」設計團體的活躍份子。FUNction是個非商業性質的設計師組織,顧名思義,強調的是「功能之前要有FUN,才會好玩」,經常針對不同議題聚會討論,例如4月即將推出剪紙特展,與會人士除了設計師外,也包括喜愛剪紙的非設計圈人。
同時也是Design Together成員的水越設計,自2002年開始發展世界概念設計(Plan Global),做為尋求設計理想實踐的原點,也是以非商業考量出發,希望推廣以設計規劃新的都市發展及生活形態等,目前進行「都市酵母」計畫。
水越負責人周育如表示,參與過Plan Global的設計師超過50人,已討論出許多有趣的方案,未來將集結出書。「梅迪奇效應」一書指出,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經營銀行業的梅迪奇家族,因為架構了有利各種活動進行的平台,促成創意勃發;且透過不同領域交流的「異場域碰撞的交會點」,人們找到創新構想,改變了世界。
台灣設計人的創意部落已隱然成形,如何借助這些創意部落的力量,在國際打響「台設計」,將是台灣文創界下一階段值得期待的事。
========
創意部落成形 台設計喊有!
【經濟日報/文/鄭秋霜】 2007.03.24 02:39 am
在國際競爭、產業轉型壓力與文化創意產業潮流下,以往習於單兵作戰的文創設計界人士,正積極轉型,整合組織創意聯盟,展開團隊戰,以軍團力量共築「台灣設計」的夢想。以設計師為主的各種創意部落,正逐漸成形,可望成為落實文化創意產業的生力軍。
集設計聯盟成軍了
3月14日,由台灣自創品牌DX-ION、Milife、Do、mod、The One、水越、點石創意等12個設計團隊及個人組成的「集設計聯盟」(Design Together)宣布成軍,20日起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他們初試啼聲的「亂有秩序Beautiful Chaos」台灣生活設計作品展覽。
隔天15日晚上,「Designer T3」的設計師團體在台北光點舉辦每月一次的聚會。「T3」代表的是Thirsty、Third、Thursday,每月第三個禮拜四聚會喝點小酒,社交之餘也讓創意交流。去年底,T3在台灣舉辦第一次的「Pecha Kucha Night」,讓設計師輪流報告、分享作品心得。
再以6月即將登場的首次「台灣設計師周」來看,相關籌備人員已舉辦過三次展覽暖身,每次都使台灣設計能量更凝聚,目前已有至少35家公司有意願參與台灣設計師周相關活動。
傳統的「同行相忌、同業相輕」,對這些大多為六年級世代的設計師而言,完全不是問題,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團結力量大」的開闊。所以,最近以設計師為主的創意部落,正逐漸成形。
以善於說故事、懂得觀察細節的「集設計聯盟」為例,成員透過聚會討論,鎖定台灣在地生活風格,在解構「亂」象及重新建構「秩序」間,各自推出作品,他們要讓「台設計」成為台灣美感經驗的另一個里程碑。
集設計聯盟主要成員、Do設計總監王俊隆指出,台灣六年級世代設計師普遍心態開放,願意與人合作,透過「亂有秩序」,宣示台灣集體設計創新力。
再以Designer T3為例,發起人陳仁輝曾參加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所舉辦的國際設計人才培訓班,在舊金山的Pentagram工作期間,參與當地許多設計社團所舉辦的活動,回台灣有了籌組Designer T3構想,2005年11月舉辦第一次T3聚會以來,每次都有四、五十人參加,第二次更高達上百人。
陳仁輝說,「Pecha Kucha之夜」(意指溝通聊天),在全球各城市舉辦,每次都有主題,讓設計師報名介紹自己的作品,但每人只能介紹20張圖片、每張圖片也只能用20秒來解說,也就是一個人只有6分鐘40秒的上台時間分享創意。
他希望,台灣設計師及創意工作者透過此平台,讓想法及設計傳達出去,並與全球Pecha Kucha night設計師網絡交流,增加與國際接軌機會。
另外,將在6月台北國際電腦展舉辦期間首度登場的「台灣設計師周」,為了號召所有設計師共同參與,主要推動成員如許瑜琳、高鄭欽及廖軍豪等,都儘量避免凸顯單一公司或個人色彩,對外統一以「台灣設計師周籌劃小組」為名。
他們比照倫敦、東京等地設計周的做法,除了主展場外,還規劃一系列相關活動,讓國際買家「白天看展,晚上可以看看電腦展以外的台灣設計」,屆時還會製作手冊,串連及介紹所有活動或消費優惠等,目前還在繼續串連中。
台灣設計師周暖身
廖軍豪除了參與「台灣設計師周」的籌劃工作,本身也是「FUNction」設計團體的活躍份子。FUNction是個非商業性質的設計師組織,顧名思義,強調的是「功能之前要有FUN,才會好玩」,經常針對不同議題聚會討論,例如4月即將推出剪紙特展,與會人士除了設計師外,也包括喜愛剪紙的非設計圈人。
同時也是Design Together成員的水越設計,自2002年開始發展世界概念設計(Plan Global),做為尋求設計理想實踐的原點,也是以非商業考量出發,希望推廣以設計規劃新的都市發展及生活形態等,目前進行「都市酵母」計畫。
水越負責人周育如表示,參與過Plan Global的設計師超過50人,已討論出許多有趣的方案,未來將集結出書。「梅迪奇效應」一書指出,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經營銀行業的梅迪奇家族,因為架構了有利各種活動進行的平台,促成創意勃發;且透過不同領域交流的「異場域碰撞的交會點」,人們找到創新構想,改變了世界。
台灣設計人的創意部落已隱然成形,如何借助這些創意部落的力量,在國際打響「台設計」,將是台灣文創界下一階段值得期待的事。
=========
國際設計》凝聚能量 集體出擊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7.03.24 02:39 am
近年來國際上也陸續出現許多集體行動的設計團體,設計師巴克(Gijs Bakker)與藝術史家雷馬克斯(Renny Ramakers)1994年合創的荷蘭楚格設計(Droog Design),最常被提起,其作品強調設計簡單、不矯飾、回收的概念,隱含對生活與社會的反思。
楚格原本是協助荷蘭年輕設計師打進國際市場,後因共赴米蘭家具展參展打出名號,13年來已結合全球150多位獨立設計師或個人工作室,對1990年代以來的全球設計發展,影響甚鉅。
促成Design Together的DO設計總監王俊隆留學荷蘭,受教於巴克門下。他不諱言,Design Together聯盟構想深受楚格影響。
新一代北歐年輕設計團體,如創立於1993年瑞典的Swecode,和成立於1997年芬蘭的Snowcrash,也都曾透過群體方式在國際活動。
泰國的「Design & Objects Association」(簡稱D&O),則是1999年泰國設計師針對亞洲金融風暴的省思而成立,以外銷設計自有品牌商品為主,初期只有九家公司加入,目前會員超過90家,參加國際商展、會員互相幫襯,都是他們常採取的集體策略。
多數設計團體能在國際崛起都得力於參加國內外展覽,並受到肯定,其中接受米蘭設計展洗禮,更是不少國際知名設計團體冒出頭的重要過程。
巴黎時尚家具展(Maison & Objet),也是一個可以連結到國際買家與全球媒體的展覽。去年,泰國六位年輕設計師獲邀以集體方式參展,就獲得國際媒體爭相報導。
以代工起家的台灣,經常參加世界級的電腦相關展覽;卻常在重要的設計或生活用品指標展中缺席。去年法藍瓷公司已首度進軍Maison&Objet參展,今年並正舉辦創意設計比賽,將選拔出優勝隊伍作品帶到巴黎Maison&Objet參展、接單,接受第一線的市場考驗。
同樣的,台創中心也透過駐外單位,向Maison & Objet主辦單位爭取到攤位,目前正在徵件中,預計9月將以「台灣館」方式,帶領國內設計品牌共同進軍巴黎Maison & Objet。宣示著台灣文創設計商品將不會在重要展覽缺席。在台灣各式設計師聯盟逐漸興起之際,如何協助這些創意部落的設計落實成商品,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將是朝野必須正視的問題。
光靠設計師一人之力,很難取得國際通路,而文創設計商品若走不出台灣市場,也不利文創產業長遠發展。泰國年輕設計師去年就是靠贊助才能赴法參展。
台灣重視文創發展的企業或政府單位應思考,如何以更積極及實質方式,促成台灣文化創意與生產、行銷結合,站上國際舞台、進軍全球市場,而不是一窩蜂地舉辦「頒獎完就結束」的比賽。
【2007/03/24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