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去問津堂,看到這本書只剩最後一本,買來看看,價格比柏克萊還低。上柏克萊一看,原來也被搶購一空,原來台灣再軟實力,文化娛樂產業上的認識需求可能越來越高。

談談這本書。半年前,我買了Nye的軟實力,的確不負盛名。這位前國防部長,果然是深知用兵的法則,知道最高檔的方式在於:不戰而屈人兵,同時也服膺著中國跟德國軍事的最基本法則:軍事乃政治的延長。
不談軍事這麼嚴肅的理論。談軟實力本身。這個弗雷澤的書,是建立在Nye理論基礎上,尤其是站在美國觀點去看世界的,當然序論之後,所援引的在電視、電影與音樂,乃至於飲食,都是美國的強項。

談到軟實力,則我Brahms6的想像就出現不同觀點。古代作戰,最開始就是兩方人對打,誰人多力量大,就得勝﹔後來,為了勝利,發展出不同的作戰方式,其中一種是,把力量分成兩股,以分逕合擊的方式,達到勝利目標。日本的鎌倉戰神源義經,據說就是分逕合擊的翹楚。
美國的軟實力也給我這種意象。美國人在正規軍事力量與佔領上,決不手軟,除本土國防經費與研發蓬勃外,諸如石油等重要資源,他們一定上去插旗,或是樂於介入世界紛爭,於是,20世紀後半,其實美國人的仗永遠打不完,也如Jomini說的:要以戰養戰。這是一股征服的力量。
另一股就是Nye自己說的:軟實力。其實社會學界早就不是秘密,只是社會學家喜歡掉書袋,稱之為「統治的正當性」﹔中國話就是「王天下」。這一股的力量是刨根,連美國人自己都沒完全發覺,更精確的說,是美國文化+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混種部隊,在麥當勞上上十分充分,麥當勞進駐一個國家,往往是高度象徵:在柏林圍牆倒塌後進入莫斯科、97年進入北京…﹔相對的,各地反抗美國的勢力,往往也從打砸麥當勞開始,像法國﹔在1984年之後,台灣如此親美的國家,也出現幾起攻擊麥當勞的事件。
軟實力如何刨根?在尚未進入國家以前的世代,對美國文化與資本主義都沒有好感,但是看著迪士尼長大的孩子,觀點跟他們的上一代完全不同﹔我認為這就是刨根的開始。我最喜歡舉的例子就是「花木蘭」。
另一種想到的,比較非文化面,而是在經濟面﹔像麥當勞或星巴克,乃至於沃爾瑪,都不是隨便設點﹔前置作業非常謹慎,也往往要搶攻一個地區的黃金地段﹔當品牌、產品確立,外加非常搶手的地段,作為一個新興的消費教堂,其實,週邊傳統的商店都飽受打擊,這一點在各式研究上都看的到。
未來,對這些受美國軟實力衝擊的國家,可能出現的是無抵抗力:經濟上,因為被軟實力商店逼的喘不過氣或失業(諸如難以成立在地商店,僅能以打工身分加入美軟商店),文化上,他們卻高度認同,因為軟實力產品,如迪士尼或麥當勞,非常願意結合各地文化的部分元素,下一代,是從此環境下成長的。

=============
作者:(加拿大)馬修‧弗雷澤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年 12 月 01 日
語言別: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可口可樂會使世界更美好嗎?好萊塢電影對全球電影市場的統治,有利于電影發展嗎?CNN在有線電視業的強勢地位,使人們能及時、準確地了解當下世界嗎?美國“軟實力”借助政治、軍事的硬實力影響著整個世界,這一過程是怎麼完成的,不同文化與國家有著怎樣的反抗?在“全球化”漸漸變成“美國化”的今天,商業秩序統治下的世界未來,是沖突,還是和平?

“軟實力”這一概念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創造的一個詞匯,意為“具有象征意義的流行文化資源”。新華出版社日前出版的《軟實力︰美國電影、流行樂、電視和快餐的全球統治》是一本詳盡論述美國的“軟實力”及其在國際外交事務中的角色的論著。作者馬修‧弗雷澤是加拿大《國民郵報》總編輯,著名學者,曾任賴爾森大學教授。他借助本書指出,在走向帝國、稱霸全球的進程中,美國不僅一直仰仗著自己的硬實力即強大的政治、軍事實力耀武揚威,而且一直在依賴著自己的軟實力即流行文化進行潛移默化式的滲透,從而達到向全球推廣美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目的。

本書第一章電影部分回顧了美國電影工業自好萊塢早期以來對于美國軟實力的重要意義。1945年好萊塢借助盟軍取得二次大戰勝利崛起之時,美國政府為了加強好萊塢在歐洲的影響,直接補貼其各大制片廠1000萬美元,即為頗有說服力的範例。該章還以印度寶萊塢為主例,詳細展現了非西方文化對好萊塢影響的抵制能力。

第二章電視部分討論了包括有線電視新聞網、音樂電視台在內的美國電視節目在全球無處不在的現象。作者還探討了穆斯林世界及其他非西方世界對美國電視節目的反應,以及美國及其西方盟友之間一再爆發的電視大戰,如彩色電視制式、高清晰度彩電標準之爭等等。

第三章音樂部分將全球流行音樂的討論置于國際事務的大背景下,如白宮得知美國電台節目制作人諾曼‧帕蒂茲在開羅舉辦了數次引人注目的流行樂隊演出,並確定了哪類美國音樂可以征服穆斯林青年後,資助他建立了面向阿拉伯世界的“薩瓦之聲”廣播電台。此外,作者還介紹了“世界音樂”的興起以及非英語音樂在美國正在走向成功的現象。

第四章快餐部分的焦點是美國快餐業在全球的擴展及其對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的影響。一位可口可樂院外活動集團成員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各國對待可口可樂的態度就是該國與美國關系的晴雨表。”作者也注意到在反對美國“全球化”運動中,這兩大品牌作為美國符號已經成為反美人士的攻擊目標。

在本書的結論部分,作者提出了“可口可樂會使事情變得更好嗎”的問題,並給予肯定的回答。不過,在作者肯定答案的背後,仍然給讀者留下了一系列有待思考的問題︰美國軟實力在未來意味著什麼?當世界人民繼續生活在美利堅帝國強權統治下的和平中,這個帝國到底能夠在21世紀持續多久?由于世界秩序正在被改造為一個缺乏中心的“電子封建主義”狀態,民族特征將會淡化乃至消失嗎?

本書從西方視角出發,所舉事實未必準確,表述觀點也未必正確,相信讀者閱讀時能予鑒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