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剛聽了跟李安一起獲得『威尼斯影展獎項』的導演林靖傑,很有意思的是,訪談到最後,他談到國片市場為何落魄如此。抱歉錄音技術壞調,無法錄給大家聽,就簡單轉述一下內容。
林導花了700萬拍片,獲獎後,臺北市只有3家願意播放電影,縱使桂輪美還有些廣告的光環,但是通路商在商言商,還是不敢冒險,尤其林導好像說,他的電影結局是開放的,讓人想像的,那真慘,最怕這種看不懂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縱使林導獲得光環,新聞局10萬元獎金,還是欠債。
最後,談到台灣電影是否還能有李安?似乎有點悲觀。
李安與蔡明亮等人當初能起來,很關鍵在於有中影。當初的中影裡面有製片,能夠接資金,規劃導演與演員等工作,所以電影在當時就是商業,後來,產業鏈斷裂,製片人摔落,只好導演一肩扛,但是光創作本身,導演就已經分身乏術,還要談諸如行銷等,自然國片拍不好。
所以台灣從此只有藝術片,沒有商業片,自然打不過香港。
談到製作人,這一點比對輔導金。輔導金照理說應該有相當的資金來源,而且他不是貸款,壓力應該比跟銀行借錢小才對,但剛好就卡在沒有製片,無法資源調度,只好導演跳下來玩。問題一如上述。
另外還有一點,林導也點出產業困境。現在很多導演因為新出頭,新銳,有想法,但是沒有資金,沒有錢,當然請不起大卡司,沒有卡司,當然不會有人想看。我自己看日劇,發現發燒友是跟著明星看的,所以寧可看野豬妹的爛片,也不願多發覺一些其他題材的深度可能性。卡司對影視產業很重要,這點林導從資金面簡單剖析出來。

『呼籲國人愛國看台灣片』,這個口號我想說不通的,因為電影是商業市場決定,人們寧可看『先婚後友』哈哈大笑,也不要看個看不懂的東西。林導,不管他作品有無得獎,或贊不贊成他的藝術理念,我想他點出市場產業衰敗問題,很值的參考。連同前兩天李安捐了2000萬,並沈痛指出台灣電影產業問題,我都覺得滿好的,這些光鮮亮麗的電影人獲獎後,並不自滿。
但是問題在於,台灣可能沒有第二個李安了。這是李安感到最大的危機。


現職:影像工作者。
輔大大傳系,曾任新新聞週刊文字記者,影響電影雜誌專題編輯,自1992年起開始從事影像工作,類型包含紀錄片、劇場、電視、電影、廣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